交通需求随机性较大,路口实时需求与信控方案不匹配
1
随着机动车保有率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多,路口的交通需求也不断增加,受通勤、节假日、天气、附近地块用地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段市民的出行需求波动越来越大。
2
二、全感应试点应用——深湾五/白石四路口
试点背景
◆路口区位
深湾五/白石四路口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北通白石路,南面衔接滨海大道,为跨区通勤的关键节点。该路口深湾五路车流量较大,直行占主要需求,南向西左转需求较小,大部分为掉头车辆;白石四路车流量小,车流量不稳定,有时需求量低,存在空放;有时需求较大,绿信比不足。此外,路口平日行人过街需求小,周末节假日行人过街需求增加较多。
图1路口区位情况
◆路口存在问题
路口各方向流量波动较大,存在空放现象
深湾五/白石四路口以深湾五路直行为主流向,高峰期流量较大,但全天内流量波动明显,传统的定周期控制不能满足波动的流量特性,存在需求与放行时长不匹配的现象,从而导致空放,路口绿灯利用率较低。
图2南左转空放现象
图3北直行空放现象
平峰期路口行人需求较小,绿灯利用率低
图4南侧行人过街空放现象
问题原因分析
解决思路
3
◆增加行人感应控制
现状路口机动车与行人均存在空放情况,单纯的机动车感应控制不能减少行人的空放现象,周期压缩不彻底,路口通行效率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可增设南侧行人过街感应控制,实时检测行人过街需求,调整行人过街信号时长,实现全路口机动车与行人的全感应控制。
◆设备选型
机动车检测设备选型
传统雷达:支持多目标跟踪,覆盖范围广,可覆盖横向多车道,且纵向探测距离远,但对于低速目标易丢失,在大型车辆遮挡、暴雨暴雪等极端恶劣天气情况下准确率下降。
传统视频:可以检测车辆数、排队信息等多种数据类型,且精度较高,但夜晚眩光准确率下降,对气候要求较高,在大风、暴雨、暴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准确率下降,且覆盖范围窄,安装条件苛刻。
雷视一体机:综合了雷达和视频的优点,数据检测精度高,数据传输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安装布设位置灵活,维护安装方便,但造价偏高,强无线干扰极端恶劣天气造成准确率略有下降。
图5雷视一体机、雷达、视频检测器示意图
行人检测设备选型
传统行人感应检测设备:基于行人按钮,当行人在路侧等待时按下按钮截断车流,没有考虑机动车需求情况,仅考虑行人需求,可能存在不熟悉设备的行人一直等待没有及时按下按钮的情况,且不能检测行人有多少,仅能判断有无行人。
行人过街路侧智能终端:采用1对红外光栅,1个感应开关,1个温湿度传感器,当行人穿过检测断面时报送数据。设备为无接触式,可融入信号控制系统,具备与路口信号机联动功能,实现无感式的行人过街感应功能。
图6行人检测器示意图
◆设备布设、逻辑原理
机动车检测器布设
路口各方向检测器均布设雷视一体机,在正南方向设置两排检测断面,距离停止线28米处为战术检测器,距离停止线100米处为战略检测器;在正西方向设置两排检测断面,距离停止线20米处为战术检测器,距离停止线100米处为战略检测器;在正北方向设置两排检测断面,距离停止线30米处为战术检测器,距离停止线95米处为战略检测器。
行人检测器布设
控制算法逻辑
机动车感应控制:依托路口各方向信号灯杆上安装的雷视一体机,采集各进口道车辆排队长度、到达情况等数据,实时分配各流向机动车绿灯时长,提高绿灯利用率。
行人感应控制:基于在路口南侧斑马线两段设置红外线发射器,检测跨越检测断面的行人,从而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行人过街时长。
调试和优化情况
4
◆调试前端检测器:前期启用时发现感应控制运行效果不佳,流量较小时没有及时截断该方向绿灯时长,仍存在空放现象。调试后发现检测器前端精度问题,多次对前端检测器精度、设备参数进行调节,最终使得感应控制正常运行。
◆优化感应控制方案参数:2023年7月中旬到8月底对感应控制方案和配置参数进行了两轮跟踪,发现最大绿和最小绿阈值的设置与该路口流量需求仍有优化空间。故进行优化调试,如表1所示,经过以上两种参数优化和检测器调试,综合分析人工视频观测和平台数据上报可得,工作日(9时-17时)该路口周期波动与流量相匹配,感应控制运行效果合理。
图9试点运行情况
运行效果评估
5
◆评估指标选取
为全面、多维度分析感应控制模型对路口的影响,从高峰小时通过量、机动车绿损和行人等灯时长3个方面评估。具体评估指标如表2所示:
◆对比时段选取
试点前数据采集:2023年8月25日全天数据。
试点后数据采集:2023年9月4日全天数据。
◆指标变化
高峰小时通过量
综合优化前后数据,感应控制启用前后交通通过量均有所增加,基于0.1%-21.1%之间。
路口高峰期(7时-9时)感应控制启用后,高峰小时流量均有所增加,9点时增幅不明显,8点时增幅最大达21.1%。
绿损
感应控制启用后南进口绿损时长明显降低,降幅达70.8%。选取早间需求较小的易存在空放的10-11时进行分析,启用前路口南进口机动车绿灯时长为57秒,平均空放时长23.6秒,启用后路口南进口机动车平均绿灯时长为48.8秒,空放时长6.9秒,下降70.8%。
图11平均绿损时长对比
行人等灯时长
选取早间需求较小的易存在空放的9-17时进行分析,启用前平均行人等灯时长为65.7秒,启用后平均行人等灯时长为53.8秒,下降22.1%。
图12行人等灯时长对比
三、结论
城市道路空间路口需求波动较大,传统的感应控制和定周期控制不能很好地满足多变的交通需求。本文基于深湾五/白石四路口前端配套的机动车与行人检测设备,实施行人机动车全感应控制,兼顾行人与机动车的需求,测试前后路口总通过量和绿损时长变化较为明显;行人等灯时长降低,感应控制对路口通行能力、通行效率提升明显,路口绿灯利用率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卫华,李军,丁恒,解立鹏.基于到达率预测的交叉口自适应控制研究[J/OL].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胡永举,施俊庆,陶珏强,等.城市道路十字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8(4):466-472.
【3】张凤霖.城市道路人车感应控制方法研究
【4】RouphailN,HummerJ,MilazzoJ.CapacityAnalysisofPedestrianandforPedestrians’ChapteroftheHighwayCapacityManual[R].NorthCarolinaStateUniversityDepartmentofCivilEngineering,1998.
(文/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陈延鸿曾权,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孙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