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都很奇怪,黑龙江的海伦市,为什么叫这么洋气的名字。难道与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有什么关联?
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绥化市北部,是黑龙江省建制较早的县之一。
海伦市,其实是以海伦河得名。海伦河的“海伦”,为“开凌”之音转,满语为“水獭”之意。因为海伦河中盛产水獭,所以以此为名。
海伦的名字很久远了,设治时便由此得名。海伦一带,为清皇室围场,曾先后为呼兰城守尉、呼兰副都统辖地,素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之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名列八个革命样板戏之首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曾经风靡全国,《红灯记》的故事就发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背景就是当时的海伦火车站。
海伦其实曾有有很多历史建筑,火车站始建于1928年,主体建筑还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看起来十分的高耸。海伦的跨松花江大桥,曾是我国第一座公铁两用桥。
海伦的老牌楼也有建筑和历史特色,可惜类似老牌楼那样精美的历史建筑,很多都在上世纪60年代被拆除了,现在这里重建一些建筑,不过已经没有当初的味道了。
虽然有个好听的名字,但长期以来,在旅游方面,海伦的优势逐渐降低。这里长期推广的大峡谷,也埋没在黑龙江处处雪乡的景色中,始终没有叫响品牌。
现在,海伦又以海北西安村、福民“四大坊”、陈家店森林花海为代表的民俗游、生态游,这逐渐成为海伦的旅游新名片、游客打卡地。
海伦的北派二人转也很有传承特点,但因为黑龙江的整体二人转氛围不如辽宁、吉林,导致海伦的二人转仅是本地自娱自乐的文化项目。
有的时候,回忆也是资本。这几年的《海伦往事》、《这片黑土地》等文化影片推动了海伦的知名度,剧组几次入省进京汇演,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支持。
不可否认,海伦依旧是一座有名气的县级城市,特别是农业优势非常明显,1958年,海伦一县曾为全国6亿人民人均提供一斤粮食,获得了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的奖状。
从那个时代开始,海伦农业声名远播,农业强市地位不断凸显。1978年,海伦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基地县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994年,海伦的粮食产量在全国100个产量最高县中名列第13位。
海伦市的农业光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放大,这里位于松嫩平原富硒土壤带核心区,465万亩耕地普遍天然含硒,被中国营养学会正式授予海伦市“中国黑土硒都”称号。
这两年,海伦市以富硒发展服务为核心,以海北镇、长发镇为重要节点的北向发展轴,以共合镇为重要节点的西向发展轴,成功举办富硒土壤调查成果发布会,富硒农产品畅销全国,“五谷杂粮下江南”成果丰硕,富硒“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客观讲,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海伦市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这里的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基础薄弱、财政“腰板”不硬气,经济发展在县级市层面相对滞后。
海伦,毕竟是黑龙江比较早的县级市,这里也拥有特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生态优势。
曾经的红灯记故事荡气回肠,现在正把征程照亮,加油,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