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11月1日至2日,中国A股市场上的供销社概念股突然“爆红”。淡出公众视线已有多年的供销社,几乎一夜之间回到了聚光灯下。有人担心中国会回到“统购统销”的时代。不过学者指出,现在的供销社本身和过去的并不一样,不是说有了供销社其他市场主体没有了,而是市场上多了一个选择,多了一个竞争。
什么是供销社?曾包揽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
10月31日,《湖北日报》此前发布的一则“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至1373个基本覆盖全省乡镇”的报道,经过多天发酵后登上微博热搜,也把供销社拉回大众视野。
综合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上海每日经济新闻、中新经纬、中国经济网、《北京商报》报道,受消息影响,11月1日至2日,A股供销社概念股持续走强。11月2日,供销社板块大涨近8%。
11月2日,辉隆股份股价大涨10.02%,总市值达到76.99亿元(人民币,下同)。辉隆股份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首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大家通常说的供销社是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简称,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推动集资成立的“超级连锁店”,组织供应农村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和收购、推销农副产品等的商业机构,归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10月26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了招聘公务员的通告。该机构由中国国务院直接领导,是正部级单位。
大部分人对供销社的记忆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事实上,供销社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其历史可以溯源到1922年7月成立的“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新中国成立后,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供销社靠“统购统销”几乎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化肥种子和燃料,一应俱全。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也必须通过供销社才能走向中国各地。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供销社是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国营服务组织。
在家住湖北省随州市的杨女士的记忆中,供销社作为农村唯一商品供应部门,一般开在集镇上,卖有百货、食品、五金、农用物资等。
“那时候物资紧张,粮票、布票等一年发一次,大家凭票买东西,买完就没有了。”杨女士说,“不过像糖果这些需求少、供应充足的东西,购买不需要票。”
和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超市不同,在杨女士的记忆里,几十年前的供销社里卖的东西很少,几乎只有日常粮油米面、农资产品和日用产品等,稍微奢侈一点的糖果都是一分钱一颗,买的人极少,“不像现在的大超市里什么都有,大家也都买得起了。”
市场化转型供销社早已不是简单的小卖部
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为联结城乡、保供稳价作出了贡献。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多元化,资源市场化配置,供销社渐渐失去了流通主渠道地位,尤其是基层社,曾一度陷入低迷。
在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办公室的橱柜里,现在还摆着一些泛黄的粮票。该供销社办公室主任马通说,在建设初期,供销社统购统销,统计需求然后计划生产,在保证物资供应、平衡地区间物资流通、稳定物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供需慢慢不平衡之后,计划经济固有的缺陷也暴露出来。后来,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放开市场经济,基层合作社越来越少,有的也逐渐转为了个体工商户进行发展。”马通说。
据杨女士回忆,大概在改革开放前些年,中国的经济便开始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买东西也渐渐不用票了,而大街上的供销社,在东西越来越多的同时,也逐渐改换门面,只有很少一部分还保留着合作社的牌面。
1982年,在机构改革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商业部合并,但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留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
20世纪90年代开始,供销社合作社开始了市场化艰难转型。1995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恢复成立,推行以市场化为特征、扭亏增盈为目标的改革。
据马通介绍,供销社原本的四大体系承担着农资、日用百货、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的回收和销售的职能,“乡下常见的废品回收站、农产品收购点大多和我们供销社有关,即便是一些个体户也有的会挂着我们的牌子,由我们为他们宣传的同时也做出一些监管。”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指出,中国供销社系统现有3.1万家,拥有网点近40万个,它与中国邮政、中国电信以及不同经济成分的网点,形成纵向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链式关系;同时也形成横向的多种类型的生态链关系。
现在什么样?浙沪部分合作社已转成企业
综合中新经纬、《北京商报》报道,对此,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武长海表示,大众需要正确理解今天的供销社。供销社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作为国有机构的一种保留至今,但经过这么多年,“虽然从名称上还是供销社,但已经完全不是过去的概念了。”
武长海指出,当前的供销社没有过去那么强的行政属性,已成为了公司制,“将现在的供销社和计划经济联系起来是一种误解。现在更多是类似日本的农业协会,相当于村民的自助组织,为农民科学种植提供产销服务等。”
在体制变迁中,原本从中央到县级大部分供销社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人员有编制,但是在转企改制的浪潮中,浙江、上海的部分合作社转成了企业。
湖北襄阳的任先生,在最开始通过当地电商产业园卖特色产品鸭蛋赚钱后,自己开了电商公司,卖自己的鸭蛋的同时也收购当地的鸭蛋,年营收高达上亿元,已经成为当地电商园的佳话。
在马通的眼里,供销社就像一个“压舱石”和“稳定器”,在国家的大局中找定位,一方面是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是保证所有物资百分百通达每个村。
未来什么样?学者:市场上多了一个竞争
对于网络上部分网民担心的“统购统销时代”“做大垄断”等问题,马通认为并不会发生。
他表示,一来即便是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也必须有全国统一集采集购的数字化平台支持,这在目前是并没有的,即使未来有,也是基于通过集采集购降低消费者成本;二来,增加的基层社也仅仅是基层的门店,众多同类商超不会因多一家就被挤压,即使形成一定的竞争,也会是利于各大企业自身发展和消费者消费的良性竞争。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未来的供销社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马通认为,未来它更会像一个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综合服务中心”。
打通“最后一公里”,是就供销社“补短板”的作用而来。马通提出,农产品的上行下行都需要冷链,但由于农产品成本高回收低,社会资本做农村冷链的很少,供销社正好利用中央的资金做这些东西,在田间地头建设冷库和冷链运输。“总社和省社今年来都提出了资源下沉,突出服务农村农民的属性,将政策、资金等下沉到基层社来支持发展。”
另据上海澎湃新闻网报道,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唐丽霞说:“我不认为供销社的恢复释放重返计划经济的信号,供销社一直就存在,只是说新的时期供销社开始更多发挥作用了。现在的供销社本身和过去的并不一样,不是说有了供销社,其他市场主体没有了,而是市场上多了一个选择,多了一个竞争,竞争带来服务的改善和系统的改善。”
唐丽霞还表示,未来,农业生产活动、农资农产品供销非常活跃的地方,供销社更有发展空间,“供销社已经是有一定市场化运作的机构,会考虑自身的运营成本和当地的市场需求,然后再去布局分支机构、基层社等,不是从前的行政干预设置。”
洪涛认为,供销社最终会成长为增强农村流通组织的力量,“农村市场已经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市场,供销社网点建设应做到‘一场多用’,避免农村网点和资源的过度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