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计划以彭公镇马坊村耕地、桥邓水库水面为基础资源,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以沿途观光和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科学管理示范运作、观光了解农业生产,互动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风俗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二、项目建设的背景条件和必要性
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拥抱自然的观光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据专家介绍,观光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就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
生态旅游农业园主要是以发展养殖、种植园为主,,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人人爱吃的动物及特色品种。种植项目应引进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在生态旅游农业园内游客不但可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品尝到珍奇水果、蔬菜,还能看到各种动物表演,同时还能烧烤、垂钓、采果、制作栩栩如生的标本,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生态旅游农业园不是人们通常所述的与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高效农业等同意义上的生态农业观光,它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集合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经验,迎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情趣变化的需要而提出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以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融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体系。
第三章项目建设及规划原则
3.1项目规划期限:该规划期限为三年(2016—2018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1、近期(2016~2017年)为规划准备阶段。
2、中期(2017~2018年)为建设开发阶段。
完成重点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工作,完善通往观光园和观光园内道路的硬化、绿化、美化等环境建设,初步形成旅游线路沿线的特色生产带和生态绿化带,在重要的交通要道、路口及园区设置交通标识、公共标识和导游示意图。通过努力,形成观光园基本框架,旅游接待设施初具规模。
3、远期(2018年)为成熟完善阶段。
进一步丰富观光内容,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接待环境,培育服务员队伍,规范行业秩序,促进高科技生态观光农业安全有序发展,使实现观光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2项目建设及规划原则:
1、整体性与开放性的原则
生态园的规划将从整体布局着手,特别注重观光区和服务区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从生态园内部讲,各个功能区尽管有各自的特点,但并不是一个个无机的、分散的结构,而是一种开放式的有机结合体;同时生态园本身将与周边环境相互衔接、相互融合。
2、生态性原则
生态园自身的生产生活将更为注重生态方面的要求,节制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不会对农场自身和周边乡村产生不良影响。
3、经济性原则
生态园将充分发挥高科技公司的优势,强调用最少的人工和资金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强调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生态园自身除了发展生态农业产品以外,还将开展采摘观光等,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求得生态园自身良性循环,因此在生态园规划中将充分考虑经济生产的内容。
4、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生态园在观光项目的设置上将充分考虑体现“参与感”、“体验感”,结合生态园自身空间广阔、地貌丰富等特点,吸引城市观光者广泛参与到生态园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层面地体验农场生活的情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5、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生态园经济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此,生态园会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生态园具有更鲜明的市场特色。
6、多样性原则
7、适宜性原则
土地能力是指土地的生产潜力,它是一定土地所固有的。对生态园的土地利用作出决定,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生态观光园区土地评价的基础是土地利用和地块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要对生态园内各个不同土地类型地块的各种利用作出适宜性评价,以达到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8、近期和远期规划建设性原则
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统筹规划,分期建设。为做到布局合理,就必须做到统筹规划,有计划地分期实施,逐步建设。为保证其健康发展,一要搞好规划,按规划组织实施,二要根据投入的资金合理分配,进行分期建设。
3.3项目建设总体方案
1、2017年计划引导村民利用冬闲田发展种植油菜花,规划片区种植体验农业型生态旅游农作物为基础。
按功能规划为服务区、景观区、种植区、养殖区、无公害工业区、活动区等,并进行具体分区;
(1)兴建小型现代化养殖中心;
(2)修建工作人员办公区、宿舍及小规模接待区;
(3)修建沼气池,满足生态园照明、动力等需要;
(4)建设滴灌系统,发展果树种植和间种农作物;
(5)修建小型会议中心;
(6)建设无公害工业区;
2、2018计划:
兴建集餐饮、棋牌、垂钓、休闲、游乐、园林绿化和乡村情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园区。休闲园规划结构为:休闲别墅区、水果采摘区、观光植物区、观景品茗区、开发历史遗迹区。
(1)运用现代化市场营销手段,积极发展观光采摘业。
3、建立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进行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建立以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为主的高效生态科技示范园,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消费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生产质优价高的无公害畜禽肉类和蔬菜粮食等是今后农业生产领域的主要任务。为了确保生态园建设前期的资金周转及维持经营,在真正走向市场化道路之前,生态园的前期产出全部由集团内部消化。
4、建设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
在生态示范园的基础上,立足生态园山青、水秀、“绿色环保”以及生态园的休闲园的特点,充分利用生态园自然景观,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体验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
建设无公害工业园区
创建中国最大的“昆虫活性蛋白”生产、加工、科研一体化高科技生物(昆虫)生产基地;昆虫食品半成品加工基地;活性蛋白化妆品深加工基地。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
观光农业园立足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基础,以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生产优质的绿色农产品为宗旨,走农业观光、农村休闲度假之路。在种植养殖项目选择和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园区规划项目有采摘园、垂钓池、儿童乐园、设施农业、农作物迷宫、田园风光区、生态养殖(水产/昆虫/畜禽)、野营烧烤等项目。在休闲活动安排上,生态农业观光园追求与游客的互动性,游客参与性项目安排有采摘、走迷宫、酿酒(果酒/葡萄酒)、编织、垂钓、植物组织培养、老式农耕活动等,是久居城市的人回归自然,追究野趣,体味“住一天农家屋,干一天农家活,吃一天农家饭”乐趣的理想度假园区,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理想之地。
4.1建设内容
1、农业生态特色区:主要种植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如小番茄、小黄瓜、草莓、葡萄、木瓜各种瓜类、野菜等供采摘和园区餐厅自用。
2、田园风光区:以老石板铺设田埂,并架设老式水车灌溉系统让游客真正参与到农事活动中来。其他包括在园区里放养了鸭、鹅、牛、羊等家禽家畜,建有老式茶楼、木楼会议室、茅草亭、长廊、栈道、木制长桥、乡村作坊等休闲项目供游客观赏、休憩。
3、农作物迷宫区(例如八卦阵):园区建有农作物迷宫,四季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利用其高度形成植物迷宫,或向日葵、或玉米、菊花、油菜花每年每季景观不同。其中以旧石板铺设了纵横交错的道路系统,并在各个结点布置了休闲的桌椅和老井供游客使用。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农村农业资源,集娱乐、学习体验。
4、观景钓鱼台区:马坊水库预建钓鱼台有三百米长,水库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水库养殖有多种常规鱼,特种鱼。
5、水上游乐园:为满足游客喜欢玩水的需要,农业园建有专业水上游乐设施(摩托艇、滑道等),水深在0.3~1.5米之间,河底密铺鹅卵石,河边种植荷花,是儿童夏天嘻水、抓鱼的好地方。
6、水果采摘区:生态种植养殖系统农业园种植有桃、油桃、李、梨、葡萄、枣、杏、柑橘、石榴、柿等种类果树的优良品种。所有果园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水果部分)生产标准进行管理,采用大量施用有机肥、果园种草覆草、果实套袋、果园养鸡等生态措施来管理果园,尤其是果园养鸡,通过果园种草养鸡-鸡吃果园害虫-鸡粪还田增强果园土壤肥力。果园水土得到良好保持,同时减少劳动用工,减少农药(除草剂和杀虫剂)用量,提高了果品质量,还为农业园餐厅提供了大量优质放养本鸡和本鸡蛋。
7、农家乐:农业园建有较大规模餐饮区、烧烤区,餐厅颇具乡村建筑风格,拥有餐饮大厅及几十个大、小包厢,设施齐备。可同时供1000人以上就餐。餐厅菜肴大部分使用农业园种、养的优质生态农产品,游客可现采现做,享受具有独特风味的农家菜;烧烤区,有几十个烧烤炉具,结合当地现采摘新鲜环保食材,享用健康,有机无污染食物。
8、生活管理区:朴实的砖房,弯曲延伸的石板路位于职工宿舍与服务建筑之间,在建筑风格、景观设计上与整体协调。
9、民族风情木屋别墅区:建30个形态各异别具特色、外观新颖、内部设施完备的别墅。
10、农家自助家园:与当地几十家村民进行家园合作,接待游客。农家小院中,还可以摇辘轳打水、推碾子磨面、野炊等活动,体验乡情农趣。游客入驻村民家中,与村民一起体验农村生活。
11、骑马乡村观光:准备十多匹马等配套设施,装饰具有乡间特色。环生态园区观光旅游。
12、亲子游:开设2人、3人组合自行车环园区亲子骑乘,过程全程航拍留念。
14、文艺戏剧社:建成500平方米的戏剧场,有舞台表演,民主风情展演。一侧建设木椅等休闲配套设施供游人互动、休憩品茶。
15、儿童乐园:园中新建儿童乐园,在环境优美的树林中的儿童乐园内设有小朋友们喜爱的小猴抬轿子、火车快快跑、弹跳蹦蹦床、开心小木马等多项游乐设施,安装了滑梯、漫步机、摇篮、秋千、组合训练器、单(双)杠等20余种娱乐健身器材,还有摸鱼池、吊床、露营帐篷等,伴着悠扬的童乐,骑着心爱的小木马,为小朋友们提供了尽情玩耍的场所。
16、教育基地活动拓展区:该区主要设置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农业生态展览馆等,通过这些内容来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让游客,对本土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注入体现了亲和地方特色的设计理念。
18、农副产品体验馆:展示地方特色农副产品,通过网络店铺和产品进行捆绑链接,线下体验,线上下单,在生态馆游玩的同时,农副产品就可以通过便捷的物流快递发货到消费者家中。
19、自然生态停车场:利用原有树木的空隙,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规划具有个性的停车场。
20、附属建设:滴灌系统、服务接待区。
4.2建设休闲观光旅游线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进行深度规划,着力开发出景区规模雏形,以投(融)资的形式开展招商合作,辅以在各观光点建设高标准的农家服务中心,使之成为某某休闲观光旅游线路的亮点和休闲站,让八方来客,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采摘新鲜果实,垂钓野生水产,收尽无限风光。
4.3、项目启动思路
1、建设上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和乡村风味。
生态园的总体设计将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使生态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因此生态园的建设上将尽量尊重本来的土地原生资源,使其与自然景观和周边乡村融为一体。
2、兼顾景观生态性与娱乐性。
在对生态园进行实地规划时将通过合理布局,采取养殖区与种植区和观光娱乐区分开、果树中间种农作物等措施,既丰富了植物景观群落,又增加观光采摘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3、开发“体验经济”。
通过生态园的建设,让观光者体验到“回归自然,健康为本”的感受,吸引城市观光者广泛参与到生态园的生产、生活中,增强农耕、民俗体验。
4、服务设施规划具有现代性。
在办公区、服务接待区、展示区、卫生间等服务设施的规划上将采用现代化的材质和设计方案,特别是观光者关心的卫生间和洗手池的布置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农家风格。
5、项目所在地政府将全力以赴从环境整治、资源整合、实施项目的内部加强协调,以确保项目建设的紧凑性和时效性。以周边县市为市场,以主动参与为特点,利用农村广阔空间和农业生产活动的特色,发挥特色农业的多功能性,经过投资改造全面提高,以尽可能的满足游客的观(农业观赏)、尝(品尝农产品)、娱(垂钓、农家乐)、劳(自采自摘)、育(农业知识讲解)、购(购买农副产品)等多层次的需求,并且借助当地优势环境资源,着重发展自然环保项目,坚持开发高起点的农业技术项目,做到“旅游+农业”同步发展。
第五章项目投资估算:
项目建设期为3年,项目计算期拟定为15年,其中第一、二年为建设期,第三年开始产生营业收入。
(一)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1、项目固定资产投资
本项目第一年固定资产投资估算为4282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3314万元,设备购置费88万元,其他工程费用272万元,工程预备费299.74万元(按第一部分工程费的7%计算),建设单位管理费102.76万元(按第一部分工程费2.4%计列),工程勘察设计费85.64万元(按第一部分费用的2%计算),工程监理费77.07万元(按第一部分工程费用的1.8%计列),临时施工费42.82万元(按第一部分费用的1%计算)。
2、流动资金估算
流动资金估算按详细估算法计算,15年流动资金估算为718万元。
3、项目总投资
项目估算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282万元(含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预备费用),流动资金718万元。
第六章效益分析
6.1、成本效益分析
A、产品成本:项目投入运行后年总生产成本1350万元。
B、投资估算: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人民币5000万元。
C、产品利润销售税金:项目投产后,年增加收入2450万元,年上缴税金60万元,税后利润1040万元。
6.2、财务效益分析
投资回收期限:静态投资回收期4.8年,动态投资回收期6年(含建设期)。投资的利润率20.8%。
6.3、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A、基本评价指标: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带动农民发展种植新型经济作物1000亩,果树1000亩,无公害蔬菜500亩,农民增收2000万元。
B、就业效果:直接、间接解决2000个农民就业,同时可带动10000人发展各类产业。
C、农民增收: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
D、对财政的贡献:财政年收入增加100万元。
E、投资盈亏:以产量表述的盈亏平衡点为估算产量的30.15%,表明项目有较好的资金回收能力。
F、风险分析:项目中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相对比较稳定,表明项目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6.4、生态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建设与发展观光农业,不仅为游客提供新的活动空间,释放休假日城市人口压力,降低市区及旅游热点的拥挤程度,还能够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益。宿迁市泗阳县作为农业大县,发展观光农业,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能够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破坏,并与生态农业、林业等的建设结合起来考虑。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保护体现文化多样性的各种要素,并注意保持现存的民族群体文化特征。
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部分观光农业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观光农业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这是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6.6、经济效益
观光农业是一项特殊产业,它是以观光资源为凭借,以观光设施为条件,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行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控制。一般地说,其直接经济效益的估测是比较困难的,现仅根据资源水准、设施条件、观光园容量及接待游客的情况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评估:观光园建设期可实现经济效益上千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500万元~1000万元,经济效益1000万元~3000万元,2018年全部收回静态投资,同时可带动当地第三产业年收入上千万元。
6.7、生态效益
观光园开发的首要工作就是环境的美化、道路的建设与整治、景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举措都将对观光园的生态环境平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空气将更加清新,环境更加优美,调节小气候,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6.8、社会效益
1、项目建设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观光休闲度假胜地,再加上本项目建设起点高,重在精品旅游的打造,其投资水平已达到同类旅游产品的较高水准;观光园对某某乡旅游经济的增长将产生很强的联动效应,对提高某某乡的知名度以及树立良好的城乡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2、观光园对某某乡创造大量农村剩余劳力就业机会,增加区、乡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随着项目对民族风俗文化的开发和挖掘,民俗文化将重放异彩,繁荣了民俗文化,提高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8.1、方案总体描述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一个新方向,一方面拓宽了旅游业的广度,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新景观,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使环境恢复魅力,永保秀丽;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态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的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被利用的新领域,强化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附加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是振兴农村经济、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措施。围绕建设旅游大产业、面向旅游大市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通过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引导和推动宿迁市农业结构调整。
8.2、结论与建议
8.2.1结论在经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综合分析后,可以得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项目建设可行。
8.2.2建议工程建设中应多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有关论证、设计、监理、施工要紧密配合,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论证。在设计、监理和施工中,吸取省、市、县类似规模的市场建设经验,采用合理、可行、有效的技术手段,确保工程万无一失。
加强宣传,营造一种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围。要结合中国人的特点,细说旅游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享受,而且十分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人通过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接触,体验生活的乐趣,它对于消解现代社会由于工作紧张、城市喧嚣所带来的身心疲惫的亚健康状况很有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保健措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使人乐观、开朗,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知识与才干。还有助于增添家庭生活乐趣、和睦家庭关系、增强家庭凝聚力等等。总之,要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造就一种旅游人生的观念,营造一种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围。
提高服务的质量,增强消费者的旅游意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满意度与舒适度。服务质量好,消费者的旅游意愿会加强,反之,则会削弱。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不但关系到消费者旅游意识的培育,还涉及如何使消费者的旅游意愿转化为旅游消费行为。因为,只有当人民大众热心参与旅游活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才能得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