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推荐用于水稻的杀虫剂以毒死蜱、丙溴磷等有机磷类杀虫剂为主;2019年则以甲维盐、茚虫威、烯啶虫胺、甲氧虫酰肼等的复配制剂为主,全为低毒杀虫剂,中等毒性有机磷杀虫剂已全部退出推荐名单(表1)。
2019年上海推荐用于蔬菜的杀虫剂有效成分总计30种,其中生物农药12种,化学农药18种。推荐的化学农药中,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促进剂和鱼尼丁受体调节剂占推荐化学农药总量的44.4%。传统有机磷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只有低毒成分辛硫磷,因其田间残留期短、残留危险小,故仍推荐用于防治油菜田蛴螬等地下害虫。
2推荐杀菌剂的种类变化
近10年上海推荐农药品种数量增加最多的是杀菌剂。2019年上海市推荐用于粮油作物的杀菌剂品种数量超过2009年的3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上海气候湿润,适宜病害发生,水稻纹枯病和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防控压力长期存在,新的流行性病害也不断出现,防治形势复杂;另一方面是近10年来杀菌剂行业发展较快,且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合理轮换使用能有效延缓病菌抗药性升高。以水稻纹枯病为例,2009年上海推荐的防治药剂有效成分有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三环唑、噻呋酰胺、己唑醇以及生物农药宁南霉素、井冈霉素A和蜡芽菌;2019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嘧菌酯、醚菌酯、戊唑醇、氟环唑、肟菌酯以及生物药剂嘧苷素和申嗪霉素,且复配组合更加丰富(表2)。
推荐用于蔬菜的杀菌剂由2009年的11种增加到2019年的29种,针对的病害也更广泛,涵盖上海市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豆科等蔬菜常见病害近30种。其中,发生较重的有瓜类白粉病、霜霉病,番茄早疫病、晚疫病,辣椒炭疽病、疫病以及白菜软腐病等。以黄瓜为例,2009年推荐了9种药剂,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灰霉病、黑星病、蔓枯病、炭疽病7种病害;2019年推荐了19种药剂,增加了用于防治黄瓜靶斑病、细菌性角斑病的药剂。再以黄瓜霜霉病为例,2009年上海推荐针对黄瓜霜霉病的有效成分共6种:氟吡菌胺、霜霉威、嘧菌酯、噁唑菌酮、烯酰吗啉、霜脲氰,全部为化学药剂;2019年推荐的有效成分增至11种,新增春雷霉素、申嗪霉素等生物农药以及脲类、无机类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等具有多作用位点的杀菌剂品种。
3推荐除草剂的种类变化
4推荐农药剂型的变化
传统剂型中的有机溶剂易流失造成污染,加工过程的粉尘问题也是安全隐患。随着农药工业的发展,原药结构的变化,拟除虫菊酯等高效、低毒农药的投产,推动了制剂技术的创新,对环境友好的剂型应运而生。环境友好型剂型包括水乳剂(EW)、微囊悬浮剂(CS)、悬浮剂(SC)、悬浮种衣剂(FS)、水分散粒剂(WG)、悬乳剂(SE),以及大量衍生剂型,如可分散油悬浮剂(OD)、可分散片剂(WT)、泡腾粒剂(EA)、漂浮粒剂(PG)、微囊粒剂(CG)、微囊悬浮种子处理剂(CF)等。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研究和开发水性、粒状、缓释剂型已成为农药加工领域的热点,农药加工正朝着高效、安全、经济、方便、环保的方向发展。
2009年上海推荐农药中,传统剂型和环境友好型剂型分别占比约55.0%和45.0%。传统剂型中的可湿性粉剂占比31.9%,乳油占比17.4%;环境友好型剂型中的悬浮剂占比26.1%,水分散粒剂占比7.2%。其他剂型占比均在6%以下。至2019年,传统剂型和环境友好型剂型分别占比为39.8%和60.2%。其中,可湿性粉剂占比20.3%,乳油占比7.8%,悬浮剂占比39.8%,水分散粒剂占比12.5%。对环境友好的剂型已多于传统剂型。
5涉及企业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农药登记数量增速较快,反映出农药市场的繁荣,但市场上同质化的农药较多,给农户选择造成困扰。出于商业宣传需要,农资销售方对药效的描述较难做到客观公正。通过农技部门试验示范,并借由政府的公信力发布农药推荐名单可以较好地引导广大农户选择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