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初冬时节,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的田间地头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油油的小白菜、莴笋、花椰菜等各种蔬菜铺满大地,满眼望去,毫无冬天的“面容”。采摘后的蔬菜被运送至加工车间,经过预冷、分拣、称重、包装,被送往冷链物流中心,卖往全国各地,有的还“漂洋过海”被送到美国、中东。
一头是农民的钱袋子,一头是居民的菜篮子,作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重点产业之一,“云菜”的发展势头正猛,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每年超过千万吨的云南蔬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已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送”基地,享誉世界的菜园子。
“云菜”打响品牌:端上了G20峰会的餐桌
位于红河州泸西县金马镇的明康汇公司种植基地,名头极响。2016年9月,这里陆续向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供应生鲜蔬菜13车次72.44吨,成为峰会的“菜篮子”。走进基地放眼望去,数千亩蔬菜在阳光下雾气氤氲,一排排蔬菜大棚一直延伸到山脚尽头,精细的喷滴灌系统、输蓄排功能健全的水利系统、机耕与运输一体化的道路系统纵横交错井然有序。这里还有目前国内最为严格的生态蔬菜种植全程可追溯管控体系,每棵蔬菜上面都有自己的二维码“名片”,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明康汇负责人王荣望告诉记者,“公司的蔬菜能够入选G20成为供应商,主要还是得益于基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这里是高原坝区,水质、土壤均符合生态有机蔬菜种植条件,加上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种出的蔬菜口感特别好。专家在全国各地考察了蔬菜情况后,最终选择了这里。”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常年温暖,无霜期长,且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光照充足,满足了多数蔬菜喜阳喜温的特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的进行,为蔬菜的优质高产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海拔2300米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温度低、病虫害少,在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不仅如此,云南立体气候突出,为蔬菜周年生产上市提供了有利条件。冬春时节,北方露地只能种植白菜时,云南露地还可以种植番茄、辣椒、茄子等蔬菜;夏秋季节,沿海地方蔬菜饱受台风肆虐之苦时,云南蔬菜丝毫不受影响。在这种资源优势下,“云菜”不仅品质好,还能实现错季生产、错峰上市。
好产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多样的气候类型、良好的自然环境,只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一。要擦亮“云菜”的招牌,还离不开对质量的把控、品牌的培育和市场的开拓。
据了解,目前云南全省蔬菜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367个、面积297万亩,已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21个,12个蔬菜产区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建成24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的企业506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26家,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达到93个。云南蔬菜产业正从分散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质量优势不断强化。
脱贫致富的“利器”:80岁老太也有了挣钱营生
在曲靖市陆良县大马路村曦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生产车间内,几十个工人正在忙碌。80岁的方春梅老人一边麻利地分拣着刚从地里收割回来的藜蒿,一边与记者闲聊:“总有人问我累不累,我不累。这样每天有事情可做,能挣钱,还有人聊天,比天天在家里待着没钱花,心里可舒坦多了。”
现在的大马路村,很少见到坐在村口闲聊的村民,“大家都有事干了。”据介绍,陆良县2015年引进云南曦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大马路村采用“支部+公司、联基地、带农户、促增收”的经营模式,已建成藜蒿种植基地500余亩,每亩土地流转平均价格达到2000元。藜蒿种植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曦野公司直接带动周边农户400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有效解决了村民就近务工的问题,大大增加了土地收入和务工收入,实现了产业扶贫。
截至目前,云南仍然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蔬菜产业作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八大重点产业之一,是云南省覆盖面最广的产业,也是惠及贫困户最多的产业。在云南,像大马路村这样依靠特色蔬菜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村庄有很多,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了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蔬菜产业发展道路,对筑牢产业脱贫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深远。
据统计,小密枝村的辣椒种植已经带动石林县及周边辣椒产业发展,2018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5万余亩,产量达5万吨以上。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零散交易模式渐渐无法适应产业规模化发展。2017年4月,合作社筹集资金1300余万元,建立了“山头上辣椒交易市场”。市场占地40余亩,建有冷库7座,配有日处理达40吨的烘干设备一套,并建有20亩标准化育苗基地。每到辣椒成熟季节,各种轿车、拖拉机、三轮车涌入辣椒交易市场,种植户选收购商,收购商选辣椒,双方按货论价,公平交易。红红的辣椒,为椒农带来了红红火火的日子,也承载着收购商的满意和期望,流向各地市场。
为实现党建带扶贫,激发贫困村的内生动力,云南实施了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活动,全员轮训了全省1339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对贫困地区乡村组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10万余人进行轮训,并在贫困村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1.9万人,组织有帮带能力的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在他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集体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产业,越来越多村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废弃菜叶变成褚橙的有机肥
通海县是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著名的“蔬菜之乡”,从20世纪90年代起,蔬菜就成为通海县的支柱产业。201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4.67万亩,蔬菜总产量13.62亿公斤、产值19.75亿元,产品销往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外销至中东、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蔬菜打包运输前工作人员都会进行处理,蔫了的叶片、破损叶片都要剔下来丢弃,全县每天产生的废弃菜叶超过2000吨。
这些废弃菜叶该怎么处理,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过去,一部分菜叶被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一部分被运至山沟中掩埋。菜叶95%的成分是水,腐烂后产生大量的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威胁到位于通海县的云南九大湖泊之一——杞麓湖,对环境造成破坏。“现在公司所在的芭蕉沟,以前就是堆放废弃菜叶的地方。别说是站在这里了,就是离这里好几公里,都会被腐臭味熏得受不了。”云南福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詹家明告诉记者,云南省2011年确立“废弃菜叶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由福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针对通海县废弃菜叶资源化利用处理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废弃菜叶的无害化处理、能源型转化和资源化利用,达到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的目标。
不光是通海,陆良县也于2017年5月引进了南方中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废弃菜叶处理项目。项目总投资2.7亿元,占地150亩,建设内容包括生产区、发电区、污水处理区、生活办公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公司依托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引进德国进口设备,利用现代农业物联网等技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围绕项目周边地区铺设沼液输送管网,工艺和规模都是国内领先水平。目前生产系统已经建设完毕,进入联产调试阶段,计划于2019年3月建成投产,预计年处理废弃菜叶75万吨,生产生物天然气600万方,固体有机肥5万吨,同时带动150人就业,探索了一条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而通海县秀山街道的大树社区,还利用蔬菜种植搞起了乡村旅游。走在大树社区,纵贯土地中心有一条赵家沟,波光粼粼,山沟两侧风光很是美丽。赵家沟与杞麓湖紧紧相连,田园风光配上湖光山色,俨然一个休闲胜地。据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赵思旺介绍,大树社区位于杞麓湖南侧,只有2000多亩土地,平均每人只有5分地,精耕细作的水平堪称全国第一。蔬菜种植是全社区的支柱产业,大量种植蔬菜产生的废菜叶对农田及湖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为了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机结合,社区干部多方筹集资金,投资460余万元完成“三面光工程”,改造大横沟800米,改造小沟3200米,完善农田水利网;推进清洁家园工程建设,建设三格化粪池716个;推进清洁水源工程建设,实现自来水入户,并在多处河道建设湿地工程,循环利用水资源。“如今,我们社区依托杞麓湖和赵家沟,与周边3个村子联合起来,共有上万亩土地、2万余人,开展乡村旅游。我们推出了30元一日游,游客可以先乘坐电瓶车观赏田园风光,再乘坐小船进村,可采摘购买绿色蔬菜,还能吃到地道的农家饭,节假日来的人很多。”
从一棵蔬菜到一个产业,不仅需要高原明媚的阳光、洁净的水源,更离不开标准化的种植过程、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体系、一批“叫得响”的品牌、一群领着村民干的带头人。云南蔬菜产业的由大到强,不光带富一方农民,更带来一场农业发展观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