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究竟能不能使用化肥农药?英武农业告诉你

欢迎光临昆明英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3888870465

手机:13888870465

网址:www.kunmingyingwu.com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俊发新册产业城A-29栋

近年来,由于药材市场比较混乱,假冒伪劣、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现象比较突出,以至于“药材上不能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在农药的范围内)”的言论甚嚣尘上。那么,药材上到底能不能使用农药、化肥呢今天就跟昆明英武农业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大家知道:良种、农药、化肥是农业科技革命的成果,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结晶。有数据显示:在农业的产量中化肥、农药的贡献率为50%。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农药可挽回40%的损失。良种、水利设施、农药化肥对粮食产量的贡献比为3:1:4。农业产业化程度越高农药使用量越大,发达国家单位面积使用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5-2.5倍。可见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多么地重要。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农药、化肥,我们的农业生产就会一落千丈,世界上就会有很多人为温饱而奋斗。我国也不会有以仅占全球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社会经济也不会发展的如此迅猛。

在药材生产上,化肥、农药也同样重要。化肥是药材生长所需的养料,就像我们人类所需的食品。没有食品我们就会饥寒交迫,没有化肥药材生长就会营养不良。还有就是人生病了就要吃药治疗,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同样,药材发生病虫草害,也要防治。不然就会造成大幅减产,甚至绝收。怎样防治那就要使用农药、除草剂呀。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辛辛苦苦种出的药材葬身于虫口或被杂草埋没。

由此可见,农药、化肥、良种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三驾马车,为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在现实条件下,杜绝使用化肥、农药,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可能的。当然,化肥、农药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的特性:有其利就有其害。那么,农药、化肥的危害又有哪些呢

二、农药、化肥的危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越来越高。因此,限制使用农药、化肥的呼声此起彼伏,更有激进者甚至主张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农药(除草剂)、化肥的危害到底有哪些呢

据有关资料显示: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土壤微生物菌群组成变化,对植物有害的真菌类微生物增加。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和激素,对土地、植被和各种动物,尤其是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污染,更对人类和动物的血液和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造成病变。

中药材属于农产品的范畴,但又不同于农产品。它在农产品大家庭中属于小字辈:一是用量小。使用时计量往往是以克计算,不像粮食、蔬菜那样都是大碗大碗地食用。二是不常用。人不生病时一般不会使用,就是生病时使用也多是煎煮熬汤饮用。不像粮食、蔬菜那样每餐必备,且全部下肚。因此,它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相对较小。故而,我们在制定有关标准时应考虑中药材的特殊性,尽量避免不负责任的一刀切的现象发生。

看来,化肥、农药对我们的农业生产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此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怎样才能趋利避害,让化肥、农药更好地发挥有利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危害呢

三、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

要想让化肥、农药更好地发挥有利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危害,就要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怎样才能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呢

1、施肥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由于化肥使用方便,见效快。多年来我们总是使用化肥,而忽视了有机肥的使用,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严重。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多是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再适当配以化肥。这样既能给作物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又改良了土壤。

2、要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在农药使用上,我们要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农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创新,逐渐研发了不少高效低度的农药新品种。如: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杀灭菊酯、西维因、速灭威等等(详情见》《农业部推荐使用的高效低毒农药品种名录》)。

3、要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每个农药品种又有安全间隔期,或六七天,或十天半月,或三月五月。如氯氰菊酯的安全间隔期为3---5天。我们最后一次在作物上使用氯氰菊酯要离收获期最少也要5天以上。6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间隔期18—21天,我们最后一次在作物上使用6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要离收获期最少也要21天以上。以此类推。这样我们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危害。值得一提的是中药材相对于主要农作物和蔬菜生产周期较长:大多数药材的生产周期在一年以上。如:丹参的生产周期为1-2年,桔梗的生产周期为2-3年,白芍的生产周期为4-6年。而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的生产周期多在半年左右。相对于这些主要农作物而言,在中药材上使用农药的空间要大得多。

4、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对人畜及各种有益生物毒性小或无毒,易分解,不造成对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且高效、低毒、低残留。如苏云金杆菌(Bt)、除虫菊素、性信息素、井岗霉素、农抗120、农用链霉素、阿维菌素、赤霉素、芸苔素内脂、黎芦碱、苦参碱、烟碱等生物碱。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生物农药。

综上所述:农药、化肥是农业科技革命的成果,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结晶。为我国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也和任何先进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的特性:有其利也有其害。我们对农药、化肥,应该科学地利用,尽可能地趋利避害,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THE END
1.农药与肥料的双重奏鸣绿色农业新篇章在追求高产量和低成本的驱动下,传统农业往往忽视了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发展,我们正逐步转向更加可持续、绿色的生产方式。这一转变中,农药与肥料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不仅直接关系到作物的健康成长,还间接影响整个生态平衡。 首先,https://www.seohspm.com/ke-pu-wen-zhang/478790.html
2.化肥与农业(精选十篇)中国化肥网统计数据表明, 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左右。肥料是作物发挥其最大产量潜能的物质基础, 其对农作物的增产作用已为大家所公认。近几年, 辽宁省粮食产量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图1) 1.2合理施肥有利于生态平衡, 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圈位于地球地壳最表层, 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qcpvgwq.html
3.当前生产条件下不同作物施肥效果和肥料贡献率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化肥施用对不同作物产量的影响,明确化肥对不同作物产量的贡献率及肥料的农学利用率现状。【方法】2006年至2008年在湖北省分别布置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的田间肥效试验251、47、62和26个,分析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以及目前不同作物的肥料贡献率和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NYK201019013.htm
4.中化化肥投资价值简析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化肥在农业体系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化肥在农业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今天分享的标的中化化肥在中国的农资生产体系中就承担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因为中化化肥在国家农资体系上的重要地位,国家也赋予公司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中国进口钾肥配额重要参与者,因为有了这个稀缺资源,公司的投资价值就比较凸显。 https://xueqiu.com/1433550277/297177259
5.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总体来看,1978年以前,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主要是从主观上对农业制度及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提升,理想主义色彩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痕迹较为明显。这其中又以1958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1958年之前是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核心的农业合作化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道http://www.sass.cn/109001/39542.aspx
6.“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在农业领域的贡献周恩来纪念网“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在农业领域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不可能不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是总产值仍能缓慢增长,基本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究其原因,毛泽东等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记取了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对农业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是重要的一点。作为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更是坚持http://zhouenlai.people.cn/n1/2020/1125/c409117-31943194.html
7.工厂化农业与农业机械化资源利用率低,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 2.6 科技贡献率低 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达到60—65%,我国目前科技贡献率大约在40—45%范围内。http://www.nongjitong.com/blog/2008/20491.html
8.任玉岭:认清化肥使用的功与过,搞好肥料生产的三转变化肥是粮食与果蔬增产的动力源泉,为中国农业生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对化肥的使用不当、使用过多,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少新的灾难。因此,在做土壤修复和新型肥料研讨时,一定要搞清楚化肥使用的功与过,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看待化肥的使用,我们才不致把未来的道路走偏。 http://msgc.chinareports.org.cn/qyzj/20201122/8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