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农业技术创新

伴随历次技术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发展,现代农业逐渐由化学化、良种化向生态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索和发展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提高安全、优质的农业产品成为现在及未来世界农业的新生产模式。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在碳排放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研究报告显示,世界粮食体系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3以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巨大的挑战。农业生产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3个阶段。原始农业生产动力主要是人力和少量驯化的大牲畜;传统农业生产动力主要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现代农业的早期特征是以机器、电力为动力,以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作为生产资料。伴随历次技术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发展,现代农业逐渐由化学化、良种化向生态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和保证粮食稳定增长不仅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促使人们革新传统农业的生产观念,利用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科学理论不断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突破。

化肥的诞生

几千年来,世界各国都把有机肥料当作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并形成了“多劳多肥”观念。但是,有机肥为什么能够肥田它在土壤中有什么变化如何进入植物体其有效成分是什么直到17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这些问题才得到解决,促使了现代化肥的诞生。自1843年人类开始生产过磷酸钙肥料以来,人造肥料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化肥理论的提出

实验科学的诞生,让人们认识到植物的生长要素除硝、空气、水、土之外,还需要几种不同的盐类。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ustusvonLiebig)出版了《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主张从土壤中取走的营养成分要重新归还给土壤,反对“掠夺式”的农业方法。李比希认为,生物界与无生物(矿物)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再生循环,植物吸收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动物摄取植物以维持生命,动植物死亡后经分解又回归无机物质。根据这一观念,李比希提出了他的农业化学的核心理论,即植物营养元素归还说,赋予土壤肥力以科学的内涵。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土地面积、作物产量与人口失衡的情况。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homasR.Malthus)发表了著名的《人口理论》,他认为: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将超过农作物产量的增长速度,人们会觉察到“粮食危机”。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WilliamCrookes)说,如果找不到新的肥料源,马尔萨斯的预言将成为现实。因此,人们开始用新的方法寻找新的肥料源。

●磷肥、钾肥和氮肥

●化肥的作用

农业对化肥的需求也进一步刺激了化肥工业的发展。就我国而言,新中国成立时只有南京的永利硫酸铵厂,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新建和扩充了一些化肥厂。20世纪70年代,我国化肥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建小型化肥厂有1000多个,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大型化肥厂有10多个,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大部分是氮肥厂,也有一些磷肥厂。1981年,我国化肥总产量达6097万吨,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居世界第三位。到了20世纪90年代,因原料供应和进口等原因,我国化肥总产量有所下降。但是,1994年我国化肥总产量又升至世界第二位,总用量居世界第一位,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从1901年开始使用化学氮肥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使农业生产中作物营养的投入有了工业化的生产支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营养供应水平,显著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当然,长期使用化肥,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土壤结构、江河湖及地下水源等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化肥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为世界农业生产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农药的出现

世界农药经历了从20世纪初的无机农药时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有机合成农药时代,实现了农业创新的第一次飞跃。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类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农药开发进入了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的新时代。

●早期农药

农药使用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在我国《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用植物、矿物性药物进行杀虫、防病、灭鼠的方法。最初用于防治作物病虫害的多为无机化合物。1761年,人们首次应用硫酸铜处理种子防治小麦黑穗病。1807年,法国人普雷沃(BénédictPrévost)发现硫酸铜可以杀灭真菌。1885年,法国植物学家米亚尔代(PierreM.A.Millardet)发明了用硫酸铜和生石灰配制的波尔多液。1891年,德国贝克吉利尼化学公司正式投产无机汞杀虫剂。1895年,硫酸铜被用于霜霉病、枯萎病和叶斑病防治。1906年出现了砷化钙,以及亚砷酸酐、亚砷酸钙等无机化合物。1915年,美国昆虫学家谢弗(GeorgeD.Shafer)发现氟化钠可用于防治蜚蠊。1929年,美国昆虫学家马尔科维契(SimonMarkovitch)用氟铝酸钠防治瓢虫。后来,无机氟杀虫剂陆续出现。

●有机合成农药

有机合成农药的推出是人类同生物病虫害作斗争的产物,是现代合成农药的继承与创新。瑞士化学家米勒(PaulH.Müller)在有机合成农药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1935年,米勒开始研究合成杀虫剂。他认为,理想的杀虫剂应对昆虫有剧毒,中毒迅速,杀虫范围广泛,而对哺乳动物无毒或只有微毒,无刺激性,且价格便宜、经济实惠。1939年,他研制出三氯代甲基,接着又研制出它的各种衍生物。在蛾类胃毒剂的启示下,他合成了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通常缩写成DDT),1940年获得专利。事实上,早在1874年奥地利化学家蔡德勒(OthmarZeidler)就曾合成过DDT,只是当时不知道它的杀虫作用。瑞士立即用它来防治马铃薯甲虫。1942年,美国进行试验,证实了DDT的良好杀虫作用,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及卫生保健事业,米勒也因此在194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70年代,由于残毒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害虫抗药性的出现,许多国家已明令停止生产和使用DDT,但其在历史上的功绩不可磨灭。

自DDT出现后,农药进入有机合成的新阶段。由重金属汞、铜、锡以及非金属元素砷、磷等合成的有机农药相继出现。有机汞杀菌剂有磷酸乙汞、氯化苯汞、醋酸苯汞、碘化苯汞等。有机铜比无机铜对作物药害小,是一种广谱杀菌剂,主要有环烷酸铜、苯硫酸铜、克菌铜、氯萘醌酮、胺磺铜、喹啉铜等。锡基的杀菌剂有三苯基氢氧化锡、三苯基乙酸锡、三苯基氯化锡。有机砷杀菌剂有福美胂、田安、甲基胂酸锌等。在有机合成农药的研究过程中,德国化学家施拉德尔(GerhardSchrader)合成的有机磷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37年,德国拜耳药厂的施拉德尔首次合成了有机磷酸酯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有亲油性、渗透性、适用范围广等特点,杀虫机理主要是神经机能阻碍。1944年,施拉德尔发现了二乙基对硝基苯基硫代磷酸酯(又名对硫磷),这种农药可以说是有机磷杀虫剂化学结构和活性关系的起始,在农药发展上有重大的意义。

●除草剂

农业生产工厂化

工厂化农业是指在人工受控条件下,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农作物生产,具有更突出的产业化、商品化、信息化、规模化特点,可以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体现出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工厂化农业的诞生

工厂化农业起步于蔬菜的无土栽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美国军人就曾在荒岛上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以供军需。1840年,法国农业科学家布森戈(JeanB.Boussingault)首创利用砂砾等培植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1860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JuliusvonSachs)和克诺普(WilhelmKnop)创造了水培法。无土栽培试验揭示出各种营养成分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无土栽培技术从试验方法逐渐发展成生产技术。1929年,美国植物营养学家格里克(WilliamF.Gericke)开始将无土栽培技术用于蔬菜生产,曾使番茄获得高产,获得高7.5米、单株产量达14千克的植株。无土栽培的优点是可以完全在人工控制下进行生产,不受地方的限制,规模可大可小。

随着人们对农业环境调节控制认识的逐渐加深,温室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1949年6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埃尔哈特植物研究实验室内,由植物生理学家温特(FritsW.Went)主持创建世界上最早具有规模的人工气候室,在番茄生长发育测定方面的精密试验取得重要成就。1967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建立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人工气候室,面积达5000平方米。1967年,中国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座较大的综合人工气候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钢铁及化学工业的振兴和石油的廉价开发,全世界的温室发展加快,并向材料结构现代化、环境控制现代化、规模面积大型化的方向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开始把植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抗御能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农业,建成了比人工气候室简单、成本较低的生产型温室,如奥地利首先建成了番茄加工厂。20世纪70年代以后,荷兰、美国、日本、英国、以色列等纷纷致力于工厂化设施园艺的研究开发,并取得重要成就。在这些国家中,工厂化农业已经发展成为多种学科技术综合支持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它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中国的工厂化农业

我国温室农业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21—206年就曾有“冬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的历史记载。20世纪3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玻璃温室技术。20世纪50年代以后,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塑料产业化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塑料温室的发展,开始了以塑料取代玻璃的温室发展进程。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了工厂化农业的研究和开发。1977年,北京玉渊潭建造了我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座大型连栋温室,占地1.9万平方米。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先后从日本、荷兰、美国、保加利亚、以色列等国家引进现代化温室29套,总面积为34万平方米,其中60%用于蔬菜生产、40%用于花卉苗木生产,在北京、上海、黑龙江、辽宁、广东等地形成了工厂化农业生产的雏形。1982年,上海市农业局组织在嘉定县长征大队等处建成了我国第一批装配式现代化温室,共4座,总面积为4644平方米。

技术创新一直就是一把双刃剑,化肥、农药以及工厂化农业的发展在带来粮食大幅度增产的同时,也付出资源的极大消耗和环境污染等代价。这种“石油农业”的弊端就是大量投入无机肥、农药,而大型机械的使用以及生产资料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和发展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提高安全、优质的农业产品成为现在及未来世界农业生产的新模式。现代农业创新既是一种技术上的创新,也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低排放、高收益”的新要求会有力地促进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尊敬的用户,您未能注册“中国数字科技馆”账号,请重新注册!

THE END
1.农药与肥料的双重奏鸣绿色农业新篇章在追求高产量和低成本的驱动下,传统农业往往忽视了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发展,我们正逐步转向更加可持续、绿色的生产方式。这一转变中,农药与肥料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不仅直接关系到作物的健康成长,还间接影响整个生态平衡。 首先,https://www.seohspm.com/ke-pu-wen-zhang/478790.html
2.化肥与农业(精选十篇)中国化肥网统计数据表明, 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左右。肥料是作物发挥其最大产量潜能的物质基础, 其对农作物的增产作用已为大家所公认。近几年, 辽宁省粮食产量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图1) 1.2合理施肥有利于生态平衡, 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圈位于地球地壳最表层, 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qcpvgwq.html
3.当前生产条件下不同作物施肥效果和肥料贡献率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化肥施用对不同作物产量的影响,明确化肥对不同作物产量的贡献率及肥料的农学利用率现状。【方法】2006年至2008年在湖北省分别布置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的田间肥效试验251、47、62和26个,分析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以及目前不同作物的肥料贡献率和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NYK201019013.htm
4.中化化肥投资价值简析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化肥在农业体系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化肥在农业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今天分享的标的中化化肥在中国的农资生产体系中就承担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因为中化化肥在国家农资体系上的重要地位,国家也赋予公司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中国进口钾肥配额重要参与者,因为有了这个稀缺资源,公司的投资价值就比较凸显。 https://xueqiu.com/1433550277/297177259
5.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总体来看,1978年以前,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主要是从主观上对农业制度及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提升,理想主义色彩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痕迹较为明显。这其中又以1958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1958年之前是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核心的农业合作化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道http://www.sass.cn/109001/39542.aspx
6.“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在农业领域的贡献周恩来纪念网“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在农业领域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不可能不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是总产值仍能缓慢增长,基本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究其原因,毛泽东等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记取了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对农业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是重要的一点。作为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更是坚持http://zhouenlai.people.cn/n1/2020/1125/c409117-31943194.html
7.工厂化农业与农业机械化资源利用率低,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 2.6 科技贡献率低 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达到60—65%,我国目前科技贡献率大约在40—45%范围内。http://www.nongjitong.com/blog/2008/20491.html
8.任玉岭:认清化肥使用的功与过,搞好肥料生产的三转变化肥是粮食与果蔬增产的动力源泉,为中国农业生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对化肥的使用不当、使用过多,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少新的灾难。因此,在做土壤修复和新型肥料研讨时,一定要搞清楚化肥使用的功与过,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看待化肥的使用,我们才不致把未来的道路走偏。 http://msgc.chinareports.org.cn/qyzj/20201122/8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