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19:00,大型问政节目《问政山东》开播,本期接受问政的省直单位是山东省供销社。
德州一条街八家“供销社”五家是假的砸了牌子谁来买单?
青州多家供销社公然售卖“一眼假”化肥贴个外文包装就敢卖500一袋
供与销,是供销社综合服务的重点和基本职能。在今晚播出的《问政山东》节目中,记者走访了省内多家供销系统的农资产品销售点,发现大部分销售点是比较正规的,但是也有个别的农资产品销售点,存在着突出问题,比如卖假货。
在青州市高柳镇供销社农资配送中心,摆放着一款名为贝氏肥的复合肥料。记者观察发现,这款十公斤装的化肥零售价格为180元一袋,要高于店内其他纯中文包装的化肥近一倍。供销社销售人员表示,因为这款化肥属于进口化肥,所以价格要贵一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规定,进口肥料应标明原产国。而在这款化肥的外包装上,记者只看到了产自欧洲的英文字样,那么这款化肥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进口化肥呢?
“我是代理,货是从国外直接发过来的。”青州市高柳镇供销社农资配送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然而,当记者联系到这款肥料包装上标注的销售代理公司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时,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答案。“2016年就不在青州放货了,同时整个山东都不放货了,都是他们自己生产,自己做的我们的包装,说白了就是造假。”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
在青州市另一处农资产品销售点青州市利民农化连锁店,记者发现,这里的一款进口肥料,整个外包装上都没有标注一个汉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款化肥是德国进口的,要500元一袋。奇怪的是,这款店主口中的德国进口化肥,外包装上却标注了产自法国的英文字样。除产地标识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中要求进口肥料在外包装上需要标注养分、规格和生产或经销单位的地址,但没有明确标注。随后,记者将这一现象反映给了青州市供销社。青州市供销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年巡查一次两次,每次检查都能发现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当场没收了。但是具体查处还是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去做,供销社没有执法权。
“对上述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非常愤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这个问题,马上和市场监管局以及农业局的执法大队进行查处。”潍坊供销社理事会主任贺建表示,从上周四开始,已经实施了全面排查,只要在排查中发现问题,坚决查处。
对于“一眼假”的化肥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供销系统的农资配送点的现象,山东省供销社理事会主任付伟在《问政山东》节目现场表示,省供销社对于这种情况有所了解,作为供销社的经营门店,销售假冒肥料不单损害供销社的声誉,更是侵害了农民群众的权益。
“基层供销社农资经销网点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供销社的伤害是致命的。”付伟表示,供销社将对这样的问题举一反三,开展专项行动,彻底杜绝这种事情再发生。一是加强巡查,一年一次的巡查不论是从力度、密度和质量上都有差距;二是在打击上下功夫,联合有关部门对这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坚决的打击。
两年亏了400多万“改不动”的供销社到底卡在哪?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明确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各级联合社要深化体制改革,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共享,推动供销合作社共同发展。在山东,有的供销社在改革之下越做越红火,但还有一些供销社,却因为资源短缺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今晚播出的《问政山东》节目曝光,高唐县韩寨供销合作社原本是高唐县供销合作社下属的一个经营情况较好的供销合作社,但是,今年11月28日,记者来到高唐县梁村镇二里铺村,却发现原本计划于2019年5月完工的为农服务中心,至今仍是荒草丛生。
记者在新厂址门口的公示牌上看到,该项目总计投资一千万元,其中包括350万的中央财政投资和140万的省市财政投资。但根据该项目财政投资要求,各级财政投资必须有足够的配套资金,才能够真正落地。“国家扶持了490万,对我们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帮助,但是因为上级社的政策要求,需要我自己再投入不低于这个金额,所以现在的困难就在自筹资金这一块。”李清涛告诉记者。
2019年10月,李清涛听说山东省供销合作社提出对经营良好的供销社采取股权合作的模式合作经营注入资金,一旦有了省供销合作社注入资金就能顺利启动财政投资,也能将为农服务中心重新运转起来。为此,他多次找到省供销社,但这种模式一直没能落地实施。
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新厂迟迟无法启用,部分存放的粮食无法及时烘干,今年收购的一批玉米也发了霉。“我们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把一部分托管的土地能清退的都给农户清退了,这是非常不忍心的一件事情。”李清涛说。
同样,平原县供销合作社忠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也因为缺乏资金支持难以进一步扩展规模。“我们现在与美国宜瑞安公司有订单,而且订单很大。但是我们订单现在能完成四分之一就不错了。实际上,现在因为资金的原因,已经制约了为农服务中心的发展。”平原县供销社主任李红军告诉记者。为了服务更多农民,前曹为农服务中心已经启动了扩建。但是凭借自己的资金进行扩建,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订单需求,资金不足已经成了订单农业继续扩大规模的一大阻力。“现在省社与县级社提供的主要是开会培训,再就是一些文件的传达。现在欠缺的还是这真正的合作经营。”李红军说。而对于李红军的说法,山东省供销社理事会主任付伟在《问政山东》节目现场表示,“前曹供销社的同志说的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事实。实际上作为省供销社,贯彻骨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是双线运行。一是构建以供销联合社机关为主体的行业指导体系,另外一个是构建以社有企业为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目前的情况是主要精力用在了行业指导体系上,也就是开展培训、典型推广以及业务指导上,真正在产权资本业务的联合合作上,我们做的是很不够的。”
山东省供销社根据现在层级之间不联合、纵向不合作的情况,确定了扶优扶强、以强带弱的工作思路。也就是实行省、市、县三级向优质企业和发展有潜质的企业进行投资。实行到股权合作,推动的联合合作。“但是实际上,作为山东省供销社系统,联合合作始终是我们工作的短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准备对系统的优质企业和优势的基层社进行投资、联合。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省社在这个问题上重视不够,没有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来抓。再一个就是联合社合作是一种投资行为,专业性要求非常强,作为供销系统的同志,对联合合作这项工作比较生疏,确实存在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付伟说。
同时,付伟现场表示,“上述两个供销社都有相当的基础,业务开展也都不错,但是作为我们投资特别是联合合作,我们有一整套的管理办法和规定。这两个项目是否能够进行合作和投资,必须派专业人员到企业去现场调查评估之后,才能做出判断。”
为农服务中心破败荒凉成摆设脱离实际的规划还咋为农服务?
2015年山东发布的《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改造提升基层社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大力推广保姆式、菜单式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模式,但记者在近日走访中发现,省内一些县、市区,为农服务中心和土地托管的服务运行情况并不理想。
配肥机可以测土配肥,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肥料用量的目的,这是为农服务中心的一项基本服务功能。但在枣庄峄城区小官庄为农服务中心,这项功能却是缺失的。该城区另一家文堆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驿城区供销社花费十几万,给他们服务中心提供了配肥机,但却一直闲置着。记者调查发现,不仅为农服务中心的机械利用率低,这里的土地托管业务也很难做起来。问及原因,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土地托管业务得不到认可,盈利点少了,也就没有了继续经营下去的积极性。花了400多万投资建设的项目迟迟不能盈利,当地供销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农服务中心本就是供销社的下属单位,只是投资了,目前还没有利润,如果股份制合作社做好了,把它容纳进来就行了。
如果说枣庄峄城区的为农服务中心面临的问题只是业务难开展,那么沂源县的鲁村为农服务中心,则彻底失去了开展业务的基础。记者在这里看到,虽有为农服务中心的牌子,但该中心门窗紧锁、院内杂物成堆,一片破败景象。沂源县鲁村供销社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农服务中心就是供销社建的,但建起来基本没业务,他们现在只能继续做以前的传统业务,没有新型的业务拓展。
明明推广“保姆式”服务,但到了具体执行层面,却成了一纸空谈。对此,枣庄当地供销社负责人员在问政节目中表示,针对以上问题,将连夜进行整改,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排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为农服务中心没能发挥好其功能以及对农民所提出的愿望和要求,有针对性的落实,切实发挥好功能,服务于三农。
山东省供销社理事会主任付伟介绍,从目前山东省建成的795处为农服务中心统计情况来看,开展比较好的占比44%左右,有一定服务规模的占50%,规模比较小的30%,还有6%没有开展业务。对于记者所走访的几处为农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不理想,付伟表示,其原因主要是山东的许多山区供销社基础比较差,自身实力较差,没有管理人员也没有经营人员;省社、市社在“以强带弱”方面没有所作为以及省供销社在此问题上的力度、措施没跟上,做的不到位。另一方面,省供销社在为农服务中心的建设方面,无论是在数量上、规划上以及建设选址上,现在来看都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例如对于部分设备急于推广,没考虑到很可能已经超市场容量、超发展阶段,接下来要针对这一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付伟说,创办为农服务中心,无论是为农服务还是开展土地托管业务,都是一种市场行为,各类的市场主体都可以参与其中。供销社要充分发挥自身熟悉农业、长期为“三农”服务这些传统的优势,还要通过供销社总体优势,不断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推动整个系统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