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产业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重要部署,坚持以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态势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现将中心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谋划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特色产业发展
(二)农发项目建设
1、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2022年金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万亩,涉及白塔畈镇、燕子河镇、南溪镇、梅山镇4个乡镇4个项目,截至目前,4个项目已全部竣工,乡镇自验和县级验收也已全部完成。项目乡镇根据县级验收反馈问题也已整改到位。内业档案正在抓紧整理完善归档中。建设完成情况: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万亩。投资完成情况:完成总投资2501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137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332.5万元,自筹资金31.5万元。已完成资金拨付2005.45万元,报账完成率80.2%。
2、2023年农田水利“最后一米”项目
2022年12月县政府下达2023年第一批财政衔接资金暨第一批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62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最后一米”项目建设,涉及23个乡镇、39个村。截至目前全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已完成资金拨付1163.6万元,报账完成率72%。
3、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整治
4、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
2023年金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任务2.5万亩,计划总投资8008.5万元。项目地点分布在白塔畈镇、铁冲乡、桃岭乡等10个乡镇,市局已下达初步设计批复,5月31日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了项目启动会,督促尽快启动工程招投标工作。目前白塔畈镇、铁冲乡、桃岭乡等10个乡镇项目已全部挂网招标。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
1、新增4家规上企业。全县初、深加工农产品的经营主体1270余家,1-6月预计农产品加工产值80亿元;规上农产品工业企业43家,1-6月预计产值12亿元、幅增6%左右。通过梯式重点培育,2023年新增规上企业4家,分别为金寨金竹园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安徽信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芝神堂药业有限公司、安徽康希药业有限公司。加大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招商力度,入驻企业62家,1-6月产值20亿元左右。
2、新增1家、新创建2家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月省厅新认定金寨县映山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第三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批准金寨县露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和金寨县富东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建第四批省级长三角基地,目前全县省级长三角基地累计6家。1-6月全县面向长三角销售农产品32亿元左右。
3、新增7家省级龙头企业。省厅4月下文,对我县原有14家省级龙头企业监测、复审,淘汰4家。通过逐级申报,省厅审查认定:安徽省莫荒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金寨县富东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金寨九州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安徽农耕年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金寨县安惠生态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金寨先徽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金寨县玉中绿雪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7家公司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全县共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
4、开展农产品展销推介。3月份组织10家企业参加省政府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展示展销,牵头承办了六安市的馆日活动获得市领导好评;4月安排2家企业参加第二届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和全国青联助力乡村振兴(小岗)大会;5月组织农业企业参加上海五五购物节“六安周”展销推介,承办了在麻埠镇举办的国际茶日。
5、数字赋农及皖美农品。申报新增数字化工一个:锦华食用菌数字农业项目;已建成数字农业应用场景一个:天源猕猴桃数字化筛选系统。皖美农品已申报2家产品品牌,省厅正在审核。
6、与上海合作情况。设立销售窗口签订产销协议。自与上海开展对口合作以来,我县通过设立直销窗口、门店,进商超、合作交易等方式共与上海签订产销对接协议12个。农产品销售情况。通过摸排县内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主体、线上销售情况等,1-5月份,我县共销售上海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产品3.1万吨、销售额1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3%、22.4%。当前,上海徽骆驼农业发展集团正在遴选我县山茶油、香薯干、茶叶、灵芝孢子油(粉)等特色农产品,计划在端午期间供应上海市场。参加上海“五五购物节”.六安周。先徽、俏俏果、芝神堂、香源等8家金寨县企业参与活动,现场销售额近13万元,另签订订单与意向订单共12个。安徽首个“盒马村”落户金寨白塔畈镇大岗村。5月9日上午,盒马(中国)有限公司举行授牌仪式,在白塔畈镇大岗村设立安徽首个“盒马村”。金寨县将以此为契机,秉承互惠互利的理念,与盒马鲜生公司持续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
(四)现代产业园建设
截止2023年5月底,园区综合产值达28.7亿元,同比增长8.3%。一是持续推进示范基地创建。安徽合益食品有限公司、安徽仙芝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山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先后创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二是深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23年2月,园区与安徽开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建设设施蔬菜种植基地投资协议。(一期)流转土地约1300亩,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约1100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4000万元,社会投资7000万元。项目具体内容为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及露地蔬菜,同时开展开发观光、采摘体验等新型农业项目;实施订单、电商一体化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预计实现年利润15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于3月份正式开工建设,现已完成200亩露地蔬菜播种,正在进行大棚竖桩等基础施工,整体进度48%。
二、存在问题
(一)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一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少、整体实力弱,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主要以销售原材料、半成品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二是产业品牌宣传推介不够,影响力有限,未形成较强区域品牌效应。
(二)农发项目建设方面。项目建设管理有待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建设规划、招投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到绩效评价,每个程序和环节都能根据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时完成。但是,在设计精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还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产业化发展方面。产业化程度低,近些年全县农业一、三产发展较快,二产加工业弱,三产融合度不高,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低;龙头企业不强,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产业链短,品牌不响,大多粗加工、代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引领带动能力弱。
三、2023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茶产业。巩固基地建设,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继续施行茶园“两个替代”,严格投入品管理。坚持以茶叶基地建设为主要工作目标,从基础上提升我县茶叶品质,提高茶叶产量与茶叶附加值。推广机械化生产,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推广使用深耕、修剪、采茶机等茶园管理机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打造茶叶品牌与茶旅融合发展。坚持对我县茶叶品牌进行推广营销,打响知名度,并结合茶旅融合项目建设,打造红色文化、绿色茶园、蓝色水景的三色风景线,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二)果蔬产业。完成目标产量产值。计划完成年度蔬菜种植面积19.45万亩(含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78万亩),产量24.94万吨,进一步扩大设施面积;争取项目资金。继续申请2023年合肥市农业合作共建项目蔬菜项目;计划争取资金100万元,实施项目3-4个;继续实施果蔬产业“师带徒”培训项目。计划开展蔬菜技术培训64场次,培训人员960人次;在梅山镇、果子园乡等乡镇6个实训点开展水果“师带徒”培训。督促指导项目建设。继续推进集约化育苗中心、蔬菜示范园、标准园等建设。
(三)蚕桑产业。一是逐步建成蚕桑标准园。推进省力化养蚕进程,加快方格簇全面应用步伐,提升茧质,提高蚕农收入。二是开展蚕业技术培训和辅导力度。多形势、多渠道尽可能增加培训人次,把科学养蚕技术推广到每个养蚕户。三是充分利用桑茧丝绸产业联盟平台。组织专家、学者到我县指导和传授蚕桑科技和好的做法;四是加大综合利用力度,延长产业链。推进桑枝食用菌;桑园间作套种,畜禽养殖、蚕沙沼气能源的综合利用,加快桑工艺品、果桑深度开发,鲜蚕蛹进超市,桑叶茶制作,桑黄菌等项目的开发利用,立桑为业,多元发展,多途径提高产值,为脱贫攻坚做出更大贡献。
(四)农发项目建设。一是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验收环节,构建管理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受益主体齐抓共管的监管体系,确保工程质量达标。二是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与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创新建后管护新模式新机制,确保农田设施持久发挥效能。三是及时完成下半年工作任务。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7月完成市级验收;及时完成2023年农田水利“最后一米”项目县级验收工作;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在2023年12月底前全部完工。
(六)现代产业园建设。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围绕茶和中药材两大主导产业育种、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等环节,找准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加大“双招双引”力度,进一步补链、强链、延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