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总产量达830.16亿斤、居全国第5位;油菜产量达110.6万吨、居全国第4位;棉花产量达2万吨、居全国第8位;水产品产量达254万吨、居内陆省份第4位……9月29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一份“2023年安徽农业成绩单”。
在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蕴藏着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近年来,安徽聚焦产业需求,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发力,农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安徽金字招牌,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水稻和小麦育种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中,安徽聚焦主粮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与品牌提升、生物种业、农机装备及数字农业、绿色高效农业等5大领域,系统布局农业农村重大科技任务及重点攻关方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围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安徽在两系杂交稻育种、茶树育种与茶叶加工、蔬菜育种与栽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人工智能色选机、农业传感器和作物基因编辑等研究领域实现全国并跑领跑,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202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高出全国3.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左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水稻和小麦育种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全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386家
安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全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386家,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精准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育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一批高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加速汇聚。近十年,引育国家级农业科技人才22人,争创国家级农业科研团队11个。
为服务主体培育,安徽进一步完善巩固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全省在一线开展服务的科技特派员约1.6万余名,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域行政村服务全覆盖。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实施人才订单培养计划,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方式,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满足需求、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新时代基层农技推广人才。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地级市全覆盖
安徽坚持打造多层次引领性农业科创平台,加强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条件和能力建设,推动农业实验室(创新中心)水平迈上新台阶。
目前,省级以上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总量达214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6家,以荃银高科、中联重机为代表的生物种业、中药材精深加工、现代农业装备等重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省部级创新平台184家(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4家),覆盖种质资源保护、主要粮食作物、重要农产品、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等领域。
推动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07个,省部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378个。强化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引领,增强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辐射带动能力,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8家,位列全国第2名,实现地级市全覆盖。
1.1亿转化资金让农业科研成果扎根
安徽持续构建农业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自2021年以来,省财政累计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1亿元,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走进田间,让更多农业科研成果扎根江淮大地。
在新品种方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启动建设安徽省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资金保障不断强化,年度投入种业资金近亿元。种业企业实力不断壮大,2023年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总数达12家。品种培育工作成效明显,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24个,其中国审品种95个。
在新技术方面,推动“良种、良技、良田、良机”技术集成组装,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应用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籼稻新品种选育、水稻丰产优质与绿色增效协同机械化栽培、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等13项核心技术,在安徽省陆续创造双季稻、单季稻、再生稻亩产1000公斤以上高产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