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师生在南开大学的研讨型智慧教室内交流。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科技日报记者孙明源
近日,教育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要求加强5G与室外实践教学科研、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校园体育体测等重点场景深度融合应用,加速5G在线上教学、教育综合测评、平安校园管理等环节应用。
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日前,工信部和教育部公布了“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全国典型项目及通过验收项目名单,其中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项目。
“尽管北京邮电大学西土城校区与沙河校区相距近30公里,但两校区的师生可以通过5G全息远程直播互动,开展课堂教学,举办会议。智慧教室能够将教师的全息影像和声音以低时延、高清晰度的方式实时传送到远端课堂,实现优质课堂资源的远程共享。”上述负责人介绍。
除了北京邮电大学外,北京师范大学也在积极探索5G与教育融合的新场景。该校的“5G+智慧育人综合应用试点项目”同样入选了“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的全国典型项目及验收通过项目名单。以此为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由校内信息网络中心牵头,教育学部、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体育与运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地理科学学部、心理学部等多个部门共同推进5G切片技术和专业学科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随着5G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各高校打造的“5G+智慧教育”应用项目充分展示出5G在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些案例不仅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进一步推动了5G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发展。
发挥三大关键作用
童莉莉认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5G+智慧教育”发挥着作为数字技术基座、升级探索融合性场景应用和推动教育科技自立自强三大关键作用。
“5G的轻量化发展趋势提升了其作为数字教育技术基座的可接受度。前述《方案》提出,将加速5G以泛在连接特性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各类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使5G在教育等多个领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我国轻量化5G已接近于规模商用,模组成本将降至百元以内。在普及度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开通5G基站超410万个,实现乡乡通,支持定制化网络、数据本地化和管理自主化等需求。”童莉莉表示。
从校园和区域等教育领域的需求方来看,童莉莉认为,各地各校的发展情况存在显著差异,无需“齐步走”。在4G足以应对的场景中,可以继续使用4G,或与5G并行使用,这都是切实可行的选择。教育部自2019年起遴选了18个智慧教育示范区,中央网信办自2021年设立了19个教育特色型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区。这些数字技术基础良好、场景需求丰富的区域,可以先行探索加快5G应用普及,赋能教育普惠。例如,一校多区共享课堂建设、多机构协同教研/科研、平安校园危险事件快速传输处置、常态化在线巡课、区域教育治理中的校情/舆情实时预警响应平台等,都是5G正在升级应用的场景。
从科技自立自强的角度来看,尽管我国信息科学领域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但该领域全球竞争激烈。5G作为承载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科学领域重要技术之一,应在贯彻实用性、易用性的基础上,持续加快研发和应用价值转化,保持领先态势。
教育领域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背景多元,童莉莉建议,应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训和动态驻点监测辅导,激发“5G+智慧教育”价值,并推动其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