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未来社区的场景建设居民融入与数字治理

放眼全球,未来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国际热点。新加坡“邻里中心”衍生自新加坡政府在1965年推行并长期实施的“组屋”计划,可被称为未来社区最早的探索尝试。此外,诸如加拿大的Quayside未来社区、欧洲BLOCK街区模式以及日本丰田“编织之城”等,也都可以看出国外各国在建设更加智能、绿色和包容的社区上所做出的努力。而在国内,浙江省在2019年率先按下“未来社区”建设的启动键,制定了《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浙政发〔2019〕8号),在全国实践的道路上走出了关键的一步。《试点方案》提出的“139顶层设计”,还为城市未来社区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就是围绕人民美好生活向往这个中心点,坚持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导向,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基本内涵,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九大场景,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自2019年3月启动至今,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共包括第一批、第二批的试点阶段以及第三批、第四批的全面推广阶段总计281个项目,全国未来社区建设以浙江省为首如火如荼地展开。

一、理解未来社区:

城市基层空间治理的内涵解读

(一)物理空间

(二)社会空间

列斐伏尔认为,社会空间作为社会的产物,它不仅承载着社会关系,也生产社会关系。当代社会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空间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未来社区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社会空间的建构重视各类社会关系的影响,即人与人的相互联系,个人与城市的联系。人与人的相互联系主要体现在社区的关系、组织、活动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获取社会关系,居民自发的对自我社会关系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组织。而所谓组织,是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结构的社会实体,有意识地协调活动。自我社会关系网具有交集的居民渐渐聚拢,形成组织,开展社区各类活动。同时,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其社区居民对于城市公共事务的关心度和参与度是衡量未来社区人本化的标准之一。城市改造过程中,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物,广泛地听取居民意见,推动居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力地增强了居民社区生活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从个人与个人相互关系这一群众基础,再到个人与城市关系形成的上层建筑,未来社区的社会空间层层建立,形成人本化、立体化的社会空间。

(三)数字空间

数字空间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由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映射连接形成,同时搭载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发展,从而推动未来社区的数字化发展。数字空间作为数字孪生的载体是未来社区空间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去地产化的背景下,未来社区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智慧服务需求,以数字化为路径,探索智慧化服务社区生态圈。由于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囊括大量的、散点化、碎片化的社区信息,数字孪生利用感知设备实时采集,传输物理、社会空间数据,汇聚整合多元数据,将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统一到一个数字空间中进行信息交互,确保城市空间信息的集中储存和充分利用,完成从实体世界到虚拟世界的仿真映射,实现全景化呈现城市运行状态。数字空间的应用体现了未来社区在物理和社会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精准定位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和痛点,并据此匹配解决措施,实现社区的数字治理。

二、居民融入城市未来社区的困境

(一)不能融入

过于追求未来社区的高大上,忽视居民的民生需求

现代社区改造一直面临诸多问题,如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为满足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社区更新的工作浮于表面,其结果就是可利用设施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脱离了社区包容性设计的本质,技术失信就会因此发生。一方面,物业管理模式中缺乏应有的关怀,单纯地改造物质环境而不考虑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那么,社区改造计划就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背离。例如,“垂直绿化”作为未来社区实践中的一项创新,却未能考虑到夏夜蚊虫、秋风落叶所带来的困扰。

另一方面,未来社区建设若一味追求技术进步而忽视人民所想,片面认为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就会掉入“唯技术论”的陷阱。例如,邻里间纠纷的解决过度依赖线上系统的大数据分析,是非曲直的决定逐渐从人转移到机器手中,淡化了人与人、人与技术之间的信任,其结果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形同虚设,偏离未来社区的初衷。

(二)不想融入

居民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不适应未来社区生活

未来社区是人类理想的社群生活模式,是对以往生活方式的一次更新升级,习惯于传统生活的居民难免会不适应这种新的生活,产生不想融入的念头。例如,未来社区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但作为生活垃圾源头治理的主体,公众却在践行绿色消费、分类投放垃圾、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监督举报等行为领域表现出高意愿和低践行。未来社区还注重邻里交流,拉近彼此距离,进而构建和谐、有序、健康的邻里关系,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氛围下,居民的社区生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相对于社区邻里沟通,他们可能更倾向虚拟社交。

此外,未来社区强调居民的社区参与,塑造其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未来社区建设一味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传统的社区参与呈现出的群体少、程度浅和形式单一等情形,严重阻滞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因此亟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上生活方式上的种种矛盾无不限制着居民融入未来社区的意愿,从这点来看,察觉与缓解居民社区生活上的矛盾也可以成为解决居民融入困境有效手段之一。

(三)不会融入

不会应用社区现代信息技术,无法真正的融入社区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不断被选择、被转化和发明,社区向着一种先进的社会形式转型,如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的作用,意图满足人们生活与交流的需要。尽管互联网已经在全国普及,但是部分居民因未接受专业培训而难以快速融入未来社区,如手机支付、人脸识别、健康码更新等简单操作,对于老年人来说如蹬上青天,类似于不会购买电子火车票而滞留车站等“智能障碍”事件比比皆是,至今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另外,在数据充斥整个社会的时代,信息无处不在,但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将目光局限于感兴趣的信息,即“信息茧房”。居民只愿意与自己想法和观念相同的人交流,将自己束缚在“茧房”当中。这种社会分化导致居民选择性接受信息,沉浸自我世界,数字鸿沟越来越大,既安于现状又感受不到未来社区带来的文明,从而无法真正融入到社区中。

三、促进未来社区居民融入的优化路径

未来社区作为一个现在正在进行的状态,既存在符合人们生活与发展的逻辑,也存在无法彻底解决的矛盾。但是矛盾并非无法调和,数字技术为解决各类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回应居民利益诉求,运用科学的管理处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在治理中保障居民权益,防范数字风险,才能使居民真正融入未来社区生活。

(一)规划建设层面

通过全要素表达,融入居民利益诉求

(二)运营管理层面

促进全过程呈现,提升科学精准管理

(三)治理服务层面

实现全周期可溯,切实保障居民权益

数字化治理不能局限于单一群体,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只有凝聚各方力量,改变政府以往的轻视多元参与的治理理念,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积极与市场合作,才能在全周期视角下满足居民需求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其一,坚持多元参与的治理理念。政府应赋予群众一定的话语权,通过构建“多元共建平台”与其他主体平等协商将治理效绩落实到居民权益上来,同时建立数据统一分布平台打破各级政府的数据孤岛问题,提高数字政府治理效率。其二,坚持引导居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自治。社区通过增加数字培训机会以及建设数字治理平台强化居民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提高居民参与数字治理的积极性与热情,并通过与社会建立合作关系平衡居民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凝聚各方力量引导全员参与数字治理。其三,坚持吸纳市场力量,拓宽多元合作的渠道。企业应该接受政府的引导参与社会治理,通过与政府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提高社会整体的治理效果,同时利用品牌影响力提升政府数字治理政策的知名度,并通过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助力政府与群众打破“数字鸿沟”,推动创新社会治理理论的进程。

(四)社会保障层面

完善全域性监管,严防数字风险产生

作者简介:

余佳波

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邹静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浙江财经大学讲师

沈费伟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本文系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浙江省休闲学会课题成果(编号22CSX01)。

THE END
1.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数字传媒中心是隶属于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局机关新闻宣传保障工作,协助承担相关政务信息、新闻发布等工作。承担全省市场监督管理系统重大宣传活动策划和实施工作。承担《市场导报》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开展公示、公告信息发布服务。承担省市场监管局所属社会宣传公益性电视栏目的http://qfjf.zjamr.zj.gov.cn/Manage/Docking/Details.html?deptcode=12330000470030255C
2.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DCEPuwap报文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尚未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即“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C/EP,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数字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的数字形态,也是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的通用型基础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和管理,与人民币现金具有同等效力,同时保证100%的人民币储备金率,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即任何单位和https://blog.csdn.net/JonasErosonAtsea/article/details/109647927
3.数字时代:基于行业最佳实践的《主责数据保护与流动安全监管框架历时四年,聚合行业安全专家智慧,凝炼行业安全最佳实践,数字时代:基于行业最佳实践的《主责数据保护与流动安全监管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于2023年6月17日第三届 数字安全大会上正式发布。https://www.ciotimes.com/txhhd/216240.html
4.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数字传媒中心“市场在线”——数字有温度·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数字传媒中心拟领取记者证名单公示 ·慈溪全力推进“菜篮子安全守护微改革” ·普陀开展特种设备检验现场“跟班见习”式教学 ·开展冬季取暖家用电器专项检查 打响“暖冬”保卫战 ·认证、标准、检测三元引领 上虞护航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https://www.zjscdb.com/
5.解志勇:数字法治政府构建的四个面向及其实现观点在安全前提下依法共享政务数据是简政放权、提供服务质效的有效举措,不仅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政务数据资源的价值,还能增加人民群众对政务的认知,便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帮助人民群众了解行政决策的合理性。政府数字化建设会提升政府对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共享技术,有利于完善对数据的整合管理机制。https://www.echinagov.com/viewpoint/340853.htm
6.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全国农药质量追溯系统即日起上线试运行2017-12-03 办事指南及使用手册 更多 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培训方案(2020年9月)2020-12-03 行政许可系统试验备案功能使用手册2020-11-18 农药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打证功能操作手册2019-10-11 农药标签二维码第2-7位单元识别代码对照表(适用于登记证号后六位不足六位数字的登https://www.icam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