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爱腾,昌平区百善镇银黄农场的负责人,她带领着本地35名村民在百善镇牛房圈村西南一隅种植特种蔬菜,特色果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她坚持科技发展的道路,并与农业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银黄农场成为科研院所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在试验示范的过程中,成功地形成了水果西红柿标准化的栽培技术体系。西红柿高效种植模式给银黄农场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平均亩产可达到3000公斤以上,采摘价价格达20元/斤,亩效益可达9万元,每亩纯利润达2万元,较普通生产效益提高30%以上。同时这种西红柿生产的高效模式被市有关部门推广到密云、延庆、顺义、大兴、房山等区。
今天,银黄农场又踏上了新的探索——生态岛的建设,即在生态保护和农场利益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成为守护农业与自然边界的新尝试。本期,让我们走进北京银黄绿色农业生态园总经理秦爱腾,让她带领我们走进银黄农场,看看这里的高品质西红柿是通过一种怎样的模式种植出来的,未来,在生态农场的建设中会进行哪些新的探索?
北京银黄绿色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位于昌平区百善镇牛房圈村,占地150亩。公司成立于2008年,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员工90%来自于本镇村民,园区主要从事特种蔬菜、特色果品示范种植、农业科普教育、农民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涉农项目。
银黄农场现有日光温室70座,连栋智能温室1.2万平米,智能育苗温室2栋,常年种植特种蔬菜、及各种药食同源的蔬菜、叶菜等40余种,园区内采用最先进的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工厂化生产技术栽培草莓和蔬菜及种苗生产。形成了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
历经14年的发展,银黄农场秉承“科技引领、绿色果蔬”的发展理念,遵循“从种子到餐桌”的全程品质管控原则,严格按照绿色蔬菜栽培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绿色蔬菜。通过示范种植展示、免费果蔬品尝,以优惠价格到达餐桌,满足人们健康生活和快乐工作对食用安全、放心优质绿色食品的基本需求。
近年来,在市区两级农业局及农服中心等单位的支持下,银黄农场在标准化规范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尝试,将传感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绿色防控、测土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相互融合,实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建立从定植到流通向前可追溯、向后可召回的安全体系。智慧农业的应用提高了银黄农场的效益,常规蔬菜品种按每亩年产平均10000斤,按市场平均5元/kg计算,而标准化应用示范农场农产品产量提高8%,每亩年可增产800斤,1000亩可增加产量400,000kg,可增收200万元。
根据北京消费者追求高品质蔬菜的需求,在市区两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园区确定以水果番茄为主栽作物,选择春秋两茬生产茬口,生产中选择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筛选出的耐低温弱光、抗逆性强、口感好的水果番茄品种,包括原味1号、京采6号、京采8号、京番308、309号替代传统品种;根据生育期和品质需求动态调控灌溉,通过配备施肥机进行精准灌溉,采用熊蜂授粉和病虫害物理防控保障产品安全。通过应用水果番茄品种,采用水肥调控、环境调控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园区基质栽培番茄平均可溶性固形物达到8%以上,亩产量达到3015公斤,亩产值突破9万元,亩增收31.2%,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50.2%,亩节水40.6%,用工成本较常规生产减少33.3%。该模式已成为高品质栽培的主推模式,平均产量达到3000公斤,可溶性固形物达到8%以上,最高达到13%,已初步形成水果番茄产业化发展。为了种出高品质的水果番茄,多年来,园区得到北京市和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的热心服务。名优蔬菜专家曹华老师风雨无阻多次去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和讲课传授知识,解决了诸多生产中的难题,最终银黄农场的西红柿在首届“京津冀鲜食番茄擂台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秦爱腾介绍,银黄农场种植的西红柿口味浓郁,草莓香甜可口,各类蔬菜更是安全健康,前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因为没有农药残留,摘下来的菜直接可以入口。秦爱腾自豪地说:“当年自己创立蔬菜生产企业的初衷就是想少用化学农药,种出让消费者放心的水果西红柿。今天,在各级部门的指导下,也算是梦想成真。”
在我们的印象中,西红柿是在土里生长,农民按时浇水、施肥、打药,基本是靠经验、凭感觉来完成对西红柿的管理。而银黄农场的秦爱腾为了种出产量高和品质好的西红柿,她可是在种植上下足了功夫。
在品种的选择上,她精挑细选,挑中了京采6号、京采8号,这两个品种是我国农业科学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名副其实的国产西红柿品种,其特点是耐低温弱光、抗逆性强、口感好,是一种水果型西红柿品种。为了提高西红柿的口感风味,秦爱腾带领农场的工作人员,通过胁迫栽培技术来提升西红柿口感;通过配备施肥机并根据生育期和品质需求实现动态调控灌溉,在第3穗果坐住后,再采用正常灌溉量的60%~80%进行亏缺灌溉,以提高西红柿的糖度和口感风味,使其可溶性固形物稳定在8%以上。
为了保障冬天也能种出高品质和受市民欢迎的西红柿,秦爱腾在西红柿生长的环境上大力投入,在设施大棚的构造上精益求精下足功夫,并为西红柿的生长环境配套设计了双层覆盖保温和基质加温系统。配备双层覆盖系统,即使在极寒的天气中,温室中的温度也不会低于10℃;即便室外为酷暑,温室中的温度也会控制在25~28℃,不会超过32℃。特别是槽内安装的基质加温系统,会将西红柿的根部温度“恒定”地控制在15~20℃,这有效提高了根系吸水吸肥能力,优越的温室环境使得银黄农场的西红柿不惧“严寒酷暑”。
为了种出品质高、安全性好的西红柿,银黄农场更是依靠“生物武器”来实现病虫害防控。这个“生物武器”就是以非化学防控为核心的“蔬菜病虫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它覆盖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其中包括西红柿残体的处理、土壤消毒处理、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色板诱杀、防虫网、天敌控虫等20余项绿色防控技术。秦爱腾介绍,银黄农场目前实现了西红柿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使用率100%,绿色防控覆盖率100%的建设目标。
提起农场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建设,秦爱腾深有感触地介绍:“头几年为了防治西红柿上的‘小白蛾’,可没少伤脑筋。”“小白蛾”是传播西红柿病毒病的罪魁祸首。长期以来,粉虱、蓟马、蚜虫和叶螨组成的“小型害虫团伙”特别猖獗,给农场内西红柿的生产带来很大麻烦。而此时,北京市植保部门开展了以天敌产品为核心的生物防治技术攻关,并实现了农业生产急需的天敌昆虫种质的商品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突破。针对银黄农场面临的情况,北京市植保部门带来了新研发的天敌技术——利用人工释放丽蚜小蜂防治“小白蛾”,只需要在苗床上或定植初期释放少量的天敌,棚里的粉虱数量就能得到遏制,并不会造成危害。如今,在银黄农场里,生物天敌已成为防治害虫的优先选择。
银黄农场的西红柿长势健壮、硕果累累,得益于自动灌溉系统、下挖槽式栽培系统、双层覆盖保温系统和基质加温系统,集成水肥一体化技术、温室环境调控技术、植株调整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高科技的栽培方式,也成为西红柿产量和品质保障的“秘密武器”。
集成水肥调控、环境管理、植株调整和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形成的西红柿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再经过3年生产实践,这套系统保障了优质西红柿的生产,并取得良好成效,今天这套西红柿标准化的栽培技术体系已成为京郊主推的西红柿生产的高效模式之一,被市有关部门推广应用到密云、延庆、顺义、大兴、房山等区。
走进银黄农场的设施大棚,一排排的西红柿长势喜人,红的绿的果实一穗又一穗地挂在绿叶之中,晶莹剔透,果味诱人。秦爱腾介绍,西红柿是农场的主推产品,基地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大棚都种植西红柿。“我们种植的是水果西红柿,酸甜爽口,老少皆宜,采摘的人络绎不绝。平均亩产达到3000公斤以上,采摘价价格达20元/斤,较普通生产效益提高30%以上。”
秦爱腾说:“银黄农场不仅仅有西红柿,全年还种植蔬菜40多种,品种以茄果类为主,水果彩椒、水果黄瓜等,选择品种时,主要考虑都市人对于蔬菜的品质和口感的需求,“因为买菜的客户有需求,我们也会种茄子、豆角、玉米,还有一些叶菜等等。”但是在炎炎夏日,是叶菜种植的淡季,据秦爱腾介绍,气温高时,种植北京本地人爱吃的小白菜、油菜、生菜等叶菜,很容易生病虫害,因此基地这两年开始尝试在夏天种植南方人爱吃的番薯叶、木耳菜、空心菜等叶菜,既保障了叶菜的供应,也能保证蔬菜的品质。
2022年2月新冠疫情又一次发生,认识到疫情期间市民对“菜篮子”的需求,银黄农场投入了更多精力,为了保证蔬菜的供应,它联合百善镇的其他基地和菜农一起供应蔬菜,“我们和周边的基地合作,收他们种的一些蘑菇、茄子、黄瓜等等,让来买菜的市民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秦爱腾说。
农场的销售模式主要有四种,包括采摘、订单、团购和第三方采购,每天早上5点多,农场的工作人员会准时出现在大棚中,开始采摘当天需要送出的蔬菜,“一般是头天下单,第二天一早采摘、包装,上午9、10点钟把蔬菜送出去。”个人订单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采摘装盒再发快递送出,团购则是用大的泡沫盒子装好一袋袋的蔬菜,由社群的负责人来将蔬菜拉走。
2021年9月24日,借着全国各地农民庆祝丰收节的契机,拜耳耘远农场揭牌仪式在北京银黄绿色农业生态园举行。
这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市植保站在拜耳落户亚太地区的首家耘远农场——北京银黄农场展开生态岛联合示范试验,旨在探索如何在保护农场经济利益的同时,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生态平衡。
众所周知,农业园区在技术落地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是生态优先还是经济效益优先的两难选择。特别是对于大都市如北上广深周边的农场来说,这个两难选择的命题尤为突出。一边是寸土寸金的耕地,一边是关乎生态平衡的生物多样性。如何解决?
欧美国家给出了一些探索的经验之道——建立生态岛。所谓的生态岛就是在农田中开辟出一块无人干扰的区域,完全供野生动植物栖息,但农民无法从这块土地上获得农业收入。为什么要开辟无人干扰的区域,不能实现任何的产值,但却要专供野生动植物栖息之用?很明显,关乎这片区域的生态多样性发展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生态岛,天敌和传粉昆虫等很难在人工构建的温室内找到合适的栖息地,农场里的生态健康状况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