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省与泰国农业合作研究现状评述
二、云南省与泰国农业合作的意义及基础
加强云南省与泰国的农业合作对于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当前“三农”问题是困扰中国社会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云南省作为农业大省“,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与泰国的农业合作可以为云南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重大的契机。云南省可以在加强与泰国的农业合作的过程中根据比较优势原理重新规划农业生产布局,逐步淘汰不具备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将经济资源集中于优势农产品生产,逐步完成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以达到改善农业经济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三农”问题的目的。
(三)有利于为其他方面的合作打下基础。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的合作有利于带动农产品加工及相应的运输、信息、技术、金融、旅游等服务行业的合作发展,从而带动双方的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合作与发展,为双方的更大范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云南省与泰国农业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首先是:
(一)地缘优势。云南省是中国与泰国陆上距离最近的省份,最近距离仅200多公里。云南省与泰国之间的交通较为便利,1992年起就已开通了昆明———曼谷的国际航班,1999年中老缅泰4国合作,开通了云南思茅港至泰国清盛港全长350公里的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昆曼公路的全线贯通为交通和物流便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地缘优势使得双边人员和商品交流更为通畅,信息传递更为便捷,这是中国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
(二)农业资源互补性强。云南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美誉,云南省还被誉为“竹类的故乡”、“药材的宝库”、“香料博物馆”“、天然大花园”“、菌类大世界”。近年来,云南省逐步开发高档经济作物和新兴生物资源,如:蔗糖业、茶叶、橡胶加工工业、天然药物、花卉、生态蔬菜、热带果品、咖啡、香料等,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云南省新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出口产品,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虽然泰国农业资源丰富,但是农产品的加工和开发还处于较初级的状态,双方的互补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民族与文化的联系密切。云南省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同源共祖,目前,在泰国的云南籍华侨达40万人,民族亲源关系和文化的相似性十分密切。这使得双方人员交往频繁,必然会带动经济贸易往来。由于民族与文化联系密切,双方在交往中容易相互理解和信任,也容易化解双方在农业合作中的磨擦。
三、云南省与泰国农业合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云南省与泰国的农业合作得到迅速发展,合作范围除了传统的果蔬贸易之外,还包括活畜、海产品贸易,农业技术合作等各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人力资源开发、技术交流、试验示范和农业商贸促进等合作项目。
(一)果蔬贸易及热带水果开发项目
(二)活畜、海产品贸易
泰国是亚洲第三大海洋捕鱼国,世界最大的产虾国,冰虾出口占世界首位。云南省并不濒临海洋,没有海洋渔业。双方合作前景较为广阔。一方面可以加大泰国的海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云南省企业与泰国合作开展海洋养殖、捕捞和海产品加工。
(三)农业技术合作
四、云南省与泰国农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双边贸易仍受交通瓶颈制约
云南省与泰国贸易主要通过陆上通道和澜沧江———湄公河水运,这种交通运输存在运输成本高及航运条件差的问题。云南省出口到泰国的农产品大都采用先用汽车运往景洪,再用船运至泰国的方式。这种运输方式成本高昂,比起海运,每吨运费高出300~400元。在运输过程缺乏冷藏设备,损耗严重。航运条件较差,运船最大吨位仅500吨。这使得很多原来许多从云南省出口的外省农产品选择海运,云南本省也有些农产品转道广西海运出口泰国。目前,昆曼公路已经全线贯通,但是使用率非常低,这既有中国方面的原因,也有老挝和泰国方面的原因。为了让昆曼公路的双边运输更加畅通,尤其是要落实中泰边境的“蔬菜换石油”计划,中国、老挝、泰国3国已在泰国达成共识,启动三边便利运输协定谈判,需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的框架下签署谅解备忘录,并需得到泰国国会的批准。中泰便利运输协定的重点之一就是解决中、老、泰双边和多边运输权益的协定。
(二)云南省农业企业开拓市场能力较弱
云南省小农经营形式普遍,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业企业规模较小,龙头企业数量较少,经营能力较差。农业生产经营粗放,深加工程度不高。由于缺乏行业自律,导致对泰国农产品出口无序竞争,低价竞销。云南省农产品出口档次不高,价格低廉,在有些泰国人的心目中,中国产品质量差的形象始终没有改变。另外由于野蛮装卸,出口到泰国的农产品毁损严重。
(三)云南省面临外省农产品贸易的冲击自从实施中泰果蔬零关税以来,云南省与泰国农产品贸易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云南省面临外省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泰果蔬贸易实施零关税后,国内省份也可以利用这一优惠政策,原来需要从云南省转运出口的农产品现在可以直接出口,加以海运成本低廉,云南省贸易通道优势面临巨大的冲击,丧失优势地位。
(四)云南省企业“走出去”的意识不强云南省企业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观念,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不强。在云南省与泰国的双边投资中,云南省在泰国的累计投资远少于泰国在云南省的累计投资。从投资主体看,云南省对泰国的投资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很少,投资领域也仅限于贸易、旅游、建筑、医药等几个领域,农业领域投资极少,这说明云南企业国际化程度很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强。这与云南省企业实力较弱有关,也与云南省企业国际竞争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
五、加强云南省与泰国农业合作的建议
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以提高云南省农业国际竞争力为出发点,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溶入到区域合作的大格局中,努力健全完善政策和资金支撑体系,改善优化合作环境,着眼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培育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和跨国经营公司,多渠道、宽领域地同次区域国家开展农业合作。
(一)政府部门应提供完善的服务
企业是农业合作的主体,政府部门本身不参与市场活动,但要为企业从事市场活动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应加强企业对泰国农业资源开发及农林产品加工等投资行为的宏观调控,引导企业按市场需求和产业导向投资经营,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投资者提供云南省及泰国或其他东南亚国家农业市场、政策法规等投资环境信息以及其他科技咨询服务;建立符合世贸规则的农产品出口促进基金,对农业合作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出口给予信贷支持和提供信用保险;并在基础较好的地区成立边境农业合作区,以优惠政策吸引中国和东南亚企业入区,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
(二)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调整农业产品结构
云南省对泰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是温带蔬菜水果、中草药、烟草,这些产业是云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云南省的比较劣势则是热带水果、水稻、橡胶等。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云南省应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逐步减少劣势产业生产,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依托优势产业,培育对泰国的重要出口产品。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
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检测检疫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国际化标准,保证农产品进出口的安全卫生质量。实行零关税后中泰之间果蔬贸易的难点将转为技术性约束壁垒,比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卫生检疫标准等。因此,云南省在发展果蔬业时要从生产入手,在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以及产品的运输、销售、加工等方面充分考虑绿色、生态因素。要做到这些,就要建立健全农产品的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产品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品牌标识等的认证管理工作,树立绿色无公害品牌。同时全力配合各有关部门,抓好动植物疫病的检疫检测和防控工作,形成互通信息、协调沟通、统一行动的防控合作机制,确保国家农业安全。
(四)重点扶植一批外向型农业企业,加强双边的农业企业投资
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也是对外农业合作的主体,云南省和泰国农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云南省农业实力不强有直接的关系。云南省应该重点扶植一批果蔬生产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使他们能够成为云南省和泰国农业合作的主力军。要以农业生产或和经贸企业为龙头,组织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生产基地,走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规模效益,提高优势农产品的产品和品质,改变低端低价农产品出口的不利局面④。
(五)改善交通条件,降低运输成本
(六)发挥华侨在农业合作中的作用
云南籍华侨约有40多万人,这是加强双方信息沟通和理解,发掘和利用商机的宝贵资源。应充分发挥华侨在当地的影响,向泰国推介云南省的优势农产品,为省内企业提供泰国的商业信息,为云南省企业向泰国出口农产品、进行农业投资牵线搭桥。
六、云南省与泰国未来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项目
从比较优势分析,云南省与泰国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应选择粮食与热带水果种植与加工、农业机械生产与装配、农药与化肥生产、生物资源开发、动植物检测与防疫、农业科技交流与人员培训方面。
(一)粮食与热带水果种植加工
除了果蔬产品的贸易,泰国有大量的荒山荒地,云南省可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到这些国家租购宜林荒山,规模化开发种植柑橘、龙眼、荔枝、火龙果等热带水果,满足省内和国内市场需求。
(二)农用机械和种苗出口
泰国大多数地方土壤肥沃,但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泰国对农业机电产品的需求旺盛,如拖拉机、柴油机、水泵、播种机、烘干机、收割机、碾米机等农机。但是泰国多数从欧洲、日本和韩国进口这些产品,从中国进口的很少。近年来,云南省企业也看到了农机产品在泰国的巨大商机。云南省可通过与泰国的农业合作,向泰国出口农机产品。此外,也可向泰国出口化肥、农药、稻种、蚕种、龙眼、荔枝果苗和菠萝种苗等。
(三)科技交流与培训项目
开展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合作,争取国家将昆明建成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开展先进农业技术交流,重点在农林畜果的种养殖技术推广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合作开展动植物疫病疫情监督和控制,防止动植物疫病跨国传播;开展作物资源种质的考察、收集、评估、保存和利用合作,促进各方生物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合作保护研究。
注释:
③许健、王翠:《云南省与泰国科技合作和交流》,《云南科技管理》2003年第6期。
④尹明燕、王松江:《云南企业进入泰国战略措施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