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粮食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种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蔬菜业、水果业、花卉业等产业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减少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推动农业健康发展,应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抓好春耕春播工作,保障乡村道路运输通畅,在南方地区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和“康养业富硒农业”,尽快推进饲料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复工复产,加大对农业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农业经营成本,鼓励发展以村为单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培育农产品销售新业态,建立政府、企业和市场互动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农业发展;乡村振兴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对粮食种植业的影响
疫情对粮食种植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能的农时耽误和生产资料的不足上。春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如果疫情到了3月还不能结束,就会对南方的早稻和东北地区的粳稻播种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在春播期影响水稻的播种,就会出现“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现象,甚至有可能会造成水稻减产[1]。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所专家估计,如果2020年南方地区水稻春播期受到疫情影响而推迟,2020年该地区水稻的产量至少会减产5%左右。
疫情还会对以种植冬小麦为主的大田粮食作物产生较大的影响,每年的二三月是冬小麦田间管理的重要农事时期,需要施肥、喷洒农药和田间浇水,急需化肥、农药和柴油等农资。但多地严格的交通管制或封锁,导致农资经营门店难以供货和农资物流链条断裂,出现冬小麦急需的农资“货不能发、车不能跑、人不能用”的不利局面,农业生产资料短缺,粮食主产区现存的生产资料难以支撑后续的农业生产活动,给2020年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020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当前要在严格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要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种粮基本收益,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主产区要努力发挥优势,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如果各地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想方设法采取相应措施,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疫情对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和其他农副产品生产的负面影响。
(二)对畜牧养殖业的影响
2020年2月15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解决当前实际困难加快养殖业复工复产的紧急通知》,提出要确保物资和农产品运输通畅,加快饲料企业和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畜禽水产品产销对接。这对缓解当前我国养殖业面临的困境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三)对种业的影响
(四)对休闲农业的影响
(五)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农产品加工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受疫情防控的影响,交通阻塞,物流不畅,原材料等上游供应链断裂,造成企业产品销售的现金流中断。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业普遍面临着“加工缺货、用工缺人、生产缺钱”的问题。因为农村封闭式管理影响到农产品收购,部分加工企业开工不正常,泡沫箱、冰块断货,影响清洗打包运输等后续环节。由于市场销售大幅减少,企业产成品积压严重。
(六)对蔬菜产业的影响
疫情的严格防控,造成餐饮服务停业,学校、企事业单位延迟开工,蔬菜消费需求明显减少,各地很多蔬菜批发市场“冷清”。当前正是春季蔬菜上市时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份的很多蔬菜主产地对交通出行进行了严格限制,新鲜的蔬菜无法如期进入批发市场,形成了“没人收、没车运、出不去”的困难局面,导致蔬菜流通效率降低,部分冷库及运输企业关闭,蔬菜地头收购价格大跌。如全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的蔬菜销售受疫情影响较大,大部分菜农生产的蔬菜滞销。寿光市圣宏果蔬专业合作社管理着400多亩菜地、86个大棚,专供北京、天津、济南等大城市。疫情到来后,几百万斤的特色蔬菜无法外运,进不了城,销售无门。该合作社每天的营业额不足往年的40%,且维持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成本,如发放给农民的工资等还要照付。
(七)对水果业的影响
春节是水果的重要销售时节,每年春节前后,本应该是果农们销售水果最忙碌的时候。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走访亲友的居民总要购买一些水果,看望亲朋好友,使得各种水果销售都远超过平日,大多数水果种植户往往也是根据这一销售档期选择种植时节。然而,由于疫情的爆发,严格的封堵措施使得部分高速公路关闭,加上大部分餐饮企业停工停业,水果种植户失去重要销售渠道。水果种植往往集中在乡村地区,乡村地区的强力管控使得许多水果种植户的产品难以及时运送出去,可能会导致处于收获时节的水果腐烂在田地中。如海南省万宁市的菠萝就遇到了疫情封锁的阻断,数百吨水果滞留在仓库中,连海南本地都无法进行流通销售。菠萝销售渠道受阻影响了万宁种植菠萝的120多个农户,直接损失达到600万元。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广东高州砂糖橘、广西武鸣沃柑、陕西眉县猕猴桃,都受到了疫情较大的冲击,使得当地果农承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八)对花卉业的影响
疫情对花卉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需求端,每年的12月、1月和2月是鲜花消费的旺季,疫情的严格防控导致市场鲜花需求大幅度下降。不仅如此,还会影响下一期花卉种植的面积。为了在春节期间获得不菲的销售收入,许多花农为化肥和花苗等前期投入已负债累累,错过春节期间这个鲜花交易季,可能收不回成本,缺少资金继续支持下期花卉种植,这会导致花卉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
花卉是农业中的精细农业,技术要求极高,种植要求实行精细化管理,人工成本投入极高,而且大部分鲜花都很娇贵,保证卖相费时费力。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介绍,云南斗南花卉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2018年交易额达57.7亿元,鲜切花总量69.9亿枝。花卉经济带动从业人员100余万人。据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总经理高荣梅介绍,受此次疫情影响,云南第一季度鲜切花交易预估减少20亿枝,估计全省花卉产业的经济损失达到100亿元。
由上可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影响严重程度排序来看,农业种养业大于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大于种植业,农村第三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受疫情影响也很严重,小微企业大于中小型企业,直接和间接影响都存在,长期中期短期影响兼有。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进行调控和应对,会给2020年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应对此次疫情,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确保春耕春播农业生产正常进行,保障我国农业稳步发展,可从十五个方面着手。
(一)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供给
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不管多大的风险挑战,我们都必能战胜之。我国必须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安全带来的冲击,各粮食主产省份要把粮食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激发和凝聚抗击疫情带来的精神力量,把有关粮食安全的每一件事都做好,每一项措施都落实好。
(二)保障重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
支持农业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有力保障畜禽水产养殖饲料、兽药、屠宰、粮油食品加工等企业加快复产。全面组织春耕生产和农业生产恢复,支持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调运和供应。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加大对各地蔬菜、水果、生猪、家禽、水产品等的收购力度,支持农贸市场、超市等维持正常营业秩序,确保“菜篮子”产品足量供给、价格稳定。
(三)保障乡村道路运输通畅
严格按照“一断三不断”和“三不一优先”原则落实防控工作,对持有专用通行证的车辆不得拦截,坚决杜绝未经批准擅自设卡、断路阻碍交通等行为。确保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畅,简化绿色通道查验手续和程序,确保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通行,在正常情况下不对运输从业人员实施隔离观察措施。在确保阻断疫情传播渠道的前提下,全面恢复正常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出行车辆通达。对运输农产品及农业物资的车辆,快速办理“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通行证”,按需申领,即核即发,确保“农产品出得去、农业生产资料进得来”。
(四)抓好春耕春播工作
(五)在南方地区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此次疫情对我国农业发展而言既是危机又是转机,为改造我国传统农业提供了一个契机。比如可在南方地区推广高效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该模式较传统的种植一稻一麦模式相比,会在水稻种植的同时进行养殖,目前已经发展出稻虾、稻渔、稻蟹等多种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一方面,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据估计每亩可以新增效益1500~2000元;另一方面,该模式可以使得土地得到休耕,提升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在疫情结束之后,可以考虑在南方水稻种植地区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并且尝试开拓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新产业,拓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空间,为农业和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六)发展生态高值农业
传统的高产低效农业模式已经严重破坏环境与生态,导致面源污染、土壤有机质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这种农业模式已快走到尽头,为此,要摒弃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追求高产农业的路径,逐步树立生态高值农业的发展思路。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高值粮食产业。要实现粮食产业中农用化肥施用量的“零增长”,推动粮食产业生态系统持续循环;要通过生物技术培育出新的粮食新品种,实现粮食产品的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
二是大力发展功能性农业。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老百姓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而且要吃得健康。农产品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功能。比如培育富含铁锌硒的小麦,可以养血润脉;富含高抗性淀粉的优质水稻可以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富含维C的马铃薯,可以抗氧化、抗衰老、防止血管硬化,是一种效果很好的功能性食品。
三是促进“生态高值功能农业大健康”产业发展,将生态高值功能农业作为大健康产业的入口,借助消费者对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刚性需求,实现对消费者的健康综合管理。
(七)解决当前畜牧养殖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给当前养殖业带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饲料运不进来,二是禽肉蛋类卖不出去。因此,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重点养殖场(户)、饲料企业和屠宰企业的衔接机制,保障饲料进得来、产品出得去。
具体而言,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落实市场分类管理,不搞“一刀切”,确保饲料不断供、产品不滞压、资金不断流。二是落实生猪养殖恢复生产的任务,确保各地新建和扩建生猪养殖项目尽快开工复工、投产达产。三是防止奶业出现生鲜奶拒收甚至倒奶现象,支持收购生鲜乳,保障乳品加工企业正常运转。四是水产养殖要解决好水产品压塘严重的问题,疏通水产区与消费市场的销售沟通网络,重点发挥线上促销的渠道优势[5,6]。
(八)尽快推进饲料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复工复产
(九)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一些农业企业资金链断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支持力度,可以采取线上申请的形式,优化办理手续,放贷资金优先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相应提高贷款额度和融资担保上限。二是进一步降低农业企业的融资成本,对农业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贷款利息给予一定比列的财政贴息补助。三是免除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划拨一定比列的财政资金用于承担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用。
(十)鼓励以村为单位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
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使防疫和农业生产两不误,应该发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紧急动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到防疫期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积极鼓励以村为单位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比如四川省蒲江县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力推行“村(社区)两委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户”模式,引导广大党员、村干部和乡贤能人,围绕主导产业生产环节,组织返乡农民工和闲置劳动力,组织农机队、采果队、修剪队、技术服务队、综合劳务队等各类服务队,解决农业生产用工需求,拓宽农村居民疫情防控期间的收入渠道。同时,大量农民专业化服务组织要主动承担农业生产托管任务,开展“委托作业”和“订单作业”,并且按照防疫要求,结合考虑农时作业要求和机具作业要求,安排好作业生产和作业时段,做到错峰作业,实现防疫和农业生产相互兼顾。这种以村为单位组织的农业社会化模式值得各地借鉴和参考[7]。
(十一)建立政府、企业和市场互动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
(十二)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成本
(十三)大力培育农产品销售的新业态
(十四)推广“康养业富硒农业”的新模式
(十五)稳妥有序推动农民工返程务工
参考文献:
[1]杨艳玲,曹朝钦,王庆国.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三农”影响[N].濮阳日报,2020-02-25(004).
[2]战“疫”春耕两不误[N].珠海特区报,2020-02-18(001).
[3]乔金亮.把握农时,不误农事[N].经济日报,2020-02-27(006).
[4]孙媛媛.抗疫不误抓春耕[N].金华日报,2020-02-26(A02).
[5]周真刚.切实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工作[N].中国民族报,2020-02-18(005).
[6]惠新.疫情期间做好育苗养殖防病运输工作[N].中国渔业报,2020-02-17(B02).
[7]王玉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应尽快复工[N].经济日报,2020-02-20(008).
[8]娄火明.“新冠肺炎”对农业产业经营的机遇与对策建议[N].杭州日报,2020-02-18(009).
[10]统筹防控与生产是道“综合题”[N].农民日报,2020-02-26(001).
[11]姚满昌,杜骏骁,朱珠.抗疫情、强管理、促生产、保供应[J].长江蔬菜,2020(4):10-11,
[12]王海涛,守好粮袋子和菜篮子[N],陕西日报,2020-02-1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