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一般农产品,这些获得“国字号”质量认证的农产品,不仅有显著地域特征,还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也较高。
增城丝苗米、徐闻菠萝、茂名荔枝、梅州蜜柚、连州菜心、凤凰单丛茶、翁源兰花……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加快把“土特产”培育成大产业,一批批特色农产品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梅州柚子树上尽是金黄色的柚果。好山好水出好柚,作为全国第二大蜜柚产区,梅州去年柚种植面积达65万亩,总产量95万吨。
在广州,增城区丝苗米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已全部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托管、集中育秧、集中烘干,种植高端丝苗米品种。在茂名,全市85%的农户从事荔枝生产,种植面积近140万亩,年产量近60万吨。荔枝全产业链产值超110亿元,荔枝主产镇人均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值30%。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广东省经农业农村部认证登记的绿色、有机、地标、名特优新农产品总量达147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78个。如今,越来越多广东“土特产”走出镇村,跨越山海,进入全国市场。
产业链延链强链
全产业链是推动产业全面升级的有效途径,精深加工正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何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关键还是精深加工。贵州大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切实把优势做优、强势做强。经过深加工,一件件农特产品变成高附加值的工业消费品走向国内外市场。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把一瓶瓶的天麻酒从生产线末端搬下来。该公司是大方县天麻加工企业之一,大方县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为引领,在天麻仿野生育种与种植、精深加工上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天麻种植面积约5万亩,现有天麻经营主体138家。在贵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颗颗金灿灿的刺梨被加工成刺梨汁、刺梨口服液、刺梨果膏等50余种产品。从山间“野果”到致富“金果”,在盘州,一条刺梨产业链的日趋完善,拓宽着百姓的致富路。
长期以来,保鲜期极短是阻碍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如今,广东在荔枝保鲜方面率先攻克了技术难题。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徐玉娟介绍,针对荔枝采后保鲜、减损与贮运技术等难点,已致力攻关10余年,研发了多项荔枝保鲜技术,建立了集预冷、减菌、包装、冻眠、贮藏等为一体的荔枝全链条保鲜技术体系。“我们的保鲜技术可使保存10个月左右的荔枝维持八九成风味,实现荔枝的全年上市。”徐玉娟表示,目前该项技术已经产业化应用,将大大延长荔枝保鲜周期。
拓宽销售渠道
打响品牌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高颖表示,我国消费者对土特产的需求已经由品质和数量并重,过渡到高度重视产品品质的阶段,土特产的高端化发展可以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高品质需求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科技进步带来的产品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带来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提高,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高端化、多样化需求的增长,成为推动和拉动农产品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高端化策略则凸显了产品特点,增强了市场辨识度,可以显著促进土特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差异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