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老师:人文地理知识多,杂,如何将这么多的知识有条理,有逻辑,又比较全的只用一个情景设计问题链展示出来,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真的还是很难,有时设计的问题,包括制作的参考答案还不一定科学。如果不能找到典型的本地乡土素材案例,就用教材上,如果老师没有时问去寻找整理挖掘教材外的案例,那就用好教材,我们平时上课肯定不可能毎一节课都去绞尽脑汁找其他地区的素材,毕竟老师平时教学工作都很忙。
黄老师:总感觉通过材料分析来了解农业区位因素,这种教学方式对高一学生来讲难度大了。要求学生从给出的材料中找知识重点,这点比较好。
韦老师:进行材料分析之前,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都包括哪些然后再分析材料会更好。
罗老师:我们需要吃透教材,教材中的案例也是编书老师用心搜集素材图片、精心设计的,自己还没把教材用好用透,就还不能去超脱教材创设新的问题和情境。……
教学反思
通过参与高一地理备课组基于本学期“三新”背景下百色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讨为目的的同课异构交流活动,我受益匪浅,有经验丰富的组内前辈指导,是我的荣幸也是宝贵的提升机会。从构思、备课、改课、磨课、试课,到再磨课、再试课,过程虽然艰难,但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通过本次示范课,让我进一步明确了新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差别,就本节《农业区位因素》而言,教材没有明确的知识记忆,也没有罗列具体的方法,但是课标要求“结合实例,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方法的引导,又要重视地理情境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与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并在直观感受和体验中进一步提升理性认识,逐步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对本节课的回望与反思,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对于广西灵山地区,其实它特殊的地形及地理位置造就了它有别于大尺度的广西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才导致其成为中国荔枝之乡。这种宏观和微观尺度的不同的分析可以在课前渗透,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在选取素材和图片,设置问题链的能力要求较高,情境素材要体现区域空间尺度及其区域尺度的变化,图文资料紧紧围绕问题给出且问题的设置切口尽可能较小,让学生从素材中获取信息生成答案。
4.在磨课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的是一节课中问题链的设置要层层递进,问题的设置还需要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者答案。在不断推敲和模拟中将问题链的设置更加精准。这节课整体的构思给了这节课一个很好的骨架,而老师们后期分析将这个课进行不断的打磨,将会让整个设计更加丰富,精准!
关于一境到底的课的思考:我认为教师创设一境到底的课,对教师的素养的要求比较高,包括课前的查找资料及问题的设计都是比较烧脑的,但是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一定是一堂印象深刻的课程。一境到底的课注定会在某些知识方面会缺漏(因为一个情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因素分析),一堂课本身就不可能完美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模式都是有利有弊,所有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只能看重点突出了哪些部分,是否达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即可,不用太在意其弊端。深受启发的地方有很多,不论是案例选取还是材料分析,以及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整个磨课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好课多磨,课要出彩就得磨出来。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是全组智慧的体现,更是前辈们悉心指导的成果,对于我来说,更是重新蜕变和重新成长。虽然自己已是经战沙场二十来年的老教师,但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身上的不少亮点值得我们学习。经过反思,自身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打磨历练,完善自身,继续将新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方式改革切实落脚到课堂教育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