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发布8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及9月上旬天气展望时政

中国气象局2013年8月2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8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入汛以来全国天气气候总体情况、成因解析及对农业影响评估情况等。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余勇主持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通报情况,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正研级高工王秀文、国家气候中心总工程师李维京出席发布会。

一、8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一)全国大部降水偏少

8月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89.5毫米,较常年同期(96.5毫米)偏少7.3%。从空间分布上看,除新疆西北部、东北北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5成至2倍、局部地区偏多2倍以上外,全国其余大部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新疆南部和东部、青海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偏少5成以上。

(二)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最高

8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为22.3℃,较常年同期(21℃)偏高1.3℃,为1961年来同期最高。从空间分布上看,除广东、新疆和内蒙古局部地区气温偏低0.5~1℃外,全国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同期,其中黄淮至江南北部和青海大部等地偏高明显,普遍偏高2~4℃。黄淮至江南北部8省(市)(鲁豫苏皖沪湘赣鄂)平均气温29.6℃,较常年同期(26.8℃)偏高2.8℃,为1961年来同期最高。

二、8月气象条件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一)东北大部水分和热量条件较好,利于作物旺盛生长

东北地区大部8月以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中北部地区降水偏多3~8成,水分和热量条件充足,利于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一季稻抽穗灌浆、大豆结荚鼓粒,生育进程明显加快,大部作物长势总体较好,但8月以来大部地区阴雨天气较多,尤其黑龙江北部降雨频繁,阴雨日数达到10~20天,日照略有不足,不利于作物健壮生长;吉林中东部和辽宁东部8月14-17日出现区域性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导致低洼农田出现内涝,黑龙江沿江沿河地区农田遭受历史罕见流域性洪涝灾害,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26-28日,黑龙江大部、吉林中东部出现2-3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8℃的天气,受其影响作物灌浆速度有所降低。

(二)西北、华北、黄淮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利于秋收作物生长发育

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4℃,光照充足,大部农田墒情适宜,利于玉米、棉花以及经济林果等作物生长发育。黄淮南部上中旬降水偏少,出现10~15天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温高雨少使土壤蒸发加剧,部分地区旱情显现,对夏玉米抽雄吐丝和灌浆、棉花开花结铃和裂铃吐絮不利。8月23-26日,黄淮中南部出现明显降水过程,利于土壤增墒和农业蓄水,黄淮南部旱象解除。

(三)江淮、江汉、江南上半月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不利,下半月农业干旱得到有效缓解

上半月,江淮、江汉、江南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4℃,旱区降水持续稀少,大部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达12~20天,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使旱情持续发展。高温和干旱叠加对一季稻孕穗抽穗和灌浆、棉花开花结铃以及蔬菜、经济林果生长、水产养殖产生不利影响,农业用水不足状况加重。下半月降水逐渐增多,尤其热带风暴“潭美”带来的充沛降水明显利于大部地区农田土壤增墒和库塘蓄水,前期持续的农业干旱得到有效缓解,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四)热带风暴给华南大部带来强降雨,部分地区农渔业生产遭受较重损失

(五)西南大部光温适宜、降水充沛,下旬出现明显降水有利旱情缓解

西南大部地区气温正常或偏高1~2℃,光照充足,利于已成熟玉米等作物收获晾晒;大部降水量达100~200毫米,大部时段光温水条件比较有利于一季稻抽穗杨花和灌浆乳熟、玉米灌浆乳熟等作物生长发育。西南地区东南部前半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持续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旱情持续发展,玉米、一季稻生长发育受到较大影响;后期降水明显增多,24-26日出现的明显降水过程使大部旱情缓解。

三、入汛以来全国天气气候总体情况及对农业影响评估

(一)入汛以来全国天气气候总体情况

1.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最高

入汛以来,全国平均气温21.8℃,较常年同期(21℃)偏高0.8℃,与2006和2010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从空间分布看,除新疆、内蒙古和海南的局部地区气温偏低0.5~1℃外,全国其余大部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同期,其中黄淮南部至江南北部,青海、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偏高1~2℃,部分地区偏高2℃以上。

2.全国降水总体偏多,呈“北多南少”态势

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28.3毫米,较常年同期(316.4毫米)偏多3.8%。降水异常分布呈“北多南少”态势,西北西部和东南部、华北大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降水偏多2成至1倍,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黄淮南部、江淮东部、江南中部和西部、贵州、重庆等地偏少2~5成,部分地区偏少5~8成。

3.黄淮至江南北部温高雨少,东北和华北降水显著偏多

入汛以来,黄淮至江南北部8省(市)(鲁豫苏皖沪湘赣鄂)平均气温28.1℃,较常年同期(26.4℃)偏高1.7℃,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而这一地区的平均降水量仅392.1毫米,较常年同期(472.4毫米)偏少17%,为1993年以来同期最少。

入汛以来,东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462.3毫米,较常年同期(364.5毫米)偏多26.8%;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360.7毫米,较常年同期(320毫米)偏多12.7%,均为1999年以来最多。

4.高温、降水极端性突出

入汛以来,我国南方极端高温事件突出。贵州、云南、四川、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23个省(区、市)有531个气象观测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其中206站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入汛以来,突破日最高气温记录的站次数达610站次,远大于气候平均值(53站次),为历史同期最高。同时,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河南等20省(区、市)有434站发生极端连续高温日数事件,其中144站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入汛以来,突破连续高温日数记录的站次数达161,远大于气候平均值(34.5站次),为历史同期最高。

入汛以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突出。广东、广西、甘肃、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27省(区、市)有217个气象观测站发生极端日降水量事件,其中54站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突破日降水量记录的站次数达56站次,较气候平均值(37站次)偏多,为1998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广东、四川、甘肃、山西、山东、吉林、黑龙江等27省(区、市)有247个站发生极端连续降水量事件,其中59站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河北、山东、山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19省(区、市)有169站发生极端连续降水日数事件,其中16站超过历史极值。

(二)成因分析

1.中国北方降水异常偏多成因

入汛以来,高空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利于高纬的冷空气南下,影响中国北方地区。此外,东亚夏季风以偏强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脊线位置持续偏北且阶段性加强西伸明显,副高西侧偏南气流与来自南方偏强的季风水汽汇合后,向我国北方地区输入异常偏多的暖湿水汽,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交汇,造成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多。

2.中国南方地区持续高温成因

入汛以来,副高总体表现为面积偏大、脊线位置偏北,且阶段性加强西伸特征明显,副高主体(5860位势米的等值线)持续控制我国黄淮至江南北部地区,导致该地区被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降水的形成,因而造成我国黄淮至江南大部地区高温少雨。

(三)入汛以来全国天气气候对农业影响评估

1.东北大部水热充足,作物长势总体较好

6月以来,东北地区大部累计降水量达到400~6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成至5成,充沛的降水利于土壤增墒和蓄墒,使大部地区土壤墒情保持较适宜状态;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1~2℃,光照条件接近常年同期,基本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良好的水热条件利于作物旺盛生长,生育进程明显加快。但7月以来东北大部降水过程较多,部分农区受连续降雨和江河水位上涨影响,出现土壤过湿或内涝,黑龙江省部分沿江沿河地区农田遭受历史罕见流域性洪涝灾害,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

2.西北、华北、黄淮大部农区降水足、墒情好,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

6月,西北、华北、黄淮大部降水及时,农田墒情适宜,为近10年以来夏播墒情最好的一年,夏播作物出苗顺利,夏播和春播作物长势整体偏好。7月以来农区大部气温偏高,尤其8月以来热量条件极好、光照较充足,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长势以一二类苗为主。黄淮南部部分地区气温偏高2~4℃,高温天气较多,降水偏少3~5成,土壤出现阶段性缺墒,对玉米等作物生长不利。

3.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持续高温干旱,农业生产受到较重影响

7月至8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2~4℃,降水偏少3~5成,其中湖南、贵州大部降水偏少5成至1倍;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达20~30天,江南中北部等地达35~49天。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土壤失墒加剧,农业用水不足状况逐步加重,农业干旱持续发展,范围扩大、程度加剧,各地出现轻至中度农业干旱,湖南、贵州等地部分地区达到重度农业干旱。高温和干旱叠加对一季稻孕穗抽穗和灌浆乳熟、玉米授粉结实和灌浆、棉花开花结铃、早稻成熟、晚稻移栽分蘖、蔬菜和经济林果生长、水产养殖以及当地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农业生产遭受较重损失。8月下旬台风“潭美”给大部地区带来50~120毫米、部分地区150~220毫米降水,前期持续的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4.四川盆地和云南大部光温充足,对农业生产明显有利

四川盆地和云南大部农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2℃,日照偏多50~100小时,温高光足,降水大部接近常年或偏多,大部时段墒情适宜,农业蓄水较充足,明显利于一季稻、玉米等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5.华南大部气象条件良好,热带气旋活动频繁致农渔业生产受损

四、未来十天天气预报

未来10天(8月30日-9月8日),主要降雨区位于江淮、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及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降雨量为30~70毫米,其中四川盆地、江南南部和西部、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为80~120毫米,局地可达150~230毫米。

“康妮”向浙江沿海靠近。今年第15号强热带风暴“康妮”今天擦过台湾东北部沿海后,进入东海南部海面,并逐渐向浙江沿海靠近。29日夜间开始逐渐转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另外,未来10天还将有1~2个热带气旋生成。

东北地区仍有降雨,气温偏低,局部有初霜冻。未来10天,东北地区仍有降雨天气过程,总降雨量有10~25毫米,其中东北地区东部等地局部地区有30~60毫米;主要降雨时段为8月30日-9月2日、5-6日。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部的平均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低1~2℃,局部地区气温偏低幅度可达3~4℃;4日之前,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将陆续出现初霜冻。

江南华南东部四川盆地等地有较强降雨。8月30日至9月1日,江南中东部、华南东部有中到大雨,其中江南东部、广东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1-4日,西南地区东部、江南西部、华南西部及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等地自西向东将有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其中四川盆地东部、湖南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暴雨。

注意防范局部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9月,陕西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和南部、四川北部局部等地要注意防范局部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各地温差增大,注意适当添加衣物,预防疾病。进入9月,各地早晚温差增大,要注意适时添加衣物,预防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注意防范雾霾天气对交通和健康的影响。9月,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将逐渐增多,雾区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物增多,需注意防范雾霾天气对道路交通、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农业生产建议

东北地区要注意适时采取有效措施,防御低温和早霜危害。针对作物发育期偏晚的地块,要注意适时采取适宜促早熟措施,促进作物充分灌浆和正常成熟;在冷空气来临前,要注意采取喷洒增温剂、以水调温及熏烟等措施,防范低温和早霜危害。降水偏多地区注意应及时疏通农田沟渠,保证农田排水畅通,避免农作物根系早衰。

西北、华北、黄淮等北方农区要加强秋收作物后期田间管理,促进产量形成、及时收获。北方农区要根据作物长势合理施肥,促进作物籽粒充分灌浆,提高粒重;要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以提高通风透光性,防止作物贪青晚熟,保证作物正常成熟、及时收获腾茬和适时秋播;同时注意蓄水保墒,为顺利秋播做好准备。西北地区东部应适时抢收晾晒成熟作物,避免阴雨导致发芽霉变。

江淮、江南北部等地温高雨少,需做好蓄水防旱抗旱工作。江淮、江南北部等地温高雨少,部分地区旱情发展,应加强塘库蓄水,做好防旱抗旱工作。

江南、华南加强晚稻田间管理,促进晚稻正常生长发育。江南、华南晚稻产区应注意采取合理施肥、以水调温等措施促进晚稻健壮生长和正常发育,防范低温、寒露风天气对晚稻造成危害。

西南地区要及时收晒成熟作物并适时秋播。西南地区应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晒已成熟的玉米、烤烟,适时开展秋播工作。

各地要防范强对流天气、病虫害等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各地要意防范局地大风、冰雹、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同时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减轻危害。沿海地区要做好台风的防御工作,减少农业损失。

发布会还对亚青会气象服务及全运会气象服务筹备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雷丽娜)

THE END
1.粮食种植业对于黑龙江经济发展扭转了什么趋势其次,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为何会有如此多数量的人才和资金被投入到这个领域。在历史上,由于东北地区人口密集且劳动力充足,加之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使得农业产业特别是在粮食生产方面得到迅速发展。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地方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且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 https://www.topno.cn/wen-hua/589081.html
2.之称.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A.面积广大.土壤肥沃B18.东北平原是我国机械化程度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有“北大仓”之称.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 ) A. 面积广大,土壤肥沃 B. 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C. 春秋季节,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D.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试题答案 分析 东北平原的北部地区土地肥沃,因土壤中富含腐殖质被https://m.1010jiajiao.com/czdl/shiti_id_7da7b3f2322852634d3330613534582b
3.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评课稿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https://www.21cnjy.com/A/130/136/V665068.shtml?ivk_sa=1024320u
4.读“东北三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东北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材料三:我国东北地区相关地图。(1)根据气候资料图判断,“雪乡”的气候类型是 。(2)图中甲处为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结合气候资料图分析,三江平原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 。(3)下列选项符合东北地区农业特征的是 。(4)图中乙处是 工业基地,据图分析该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5)近年来由于https://www.jyeoo.com/shiti/0c4106c1-15e1-15a4-9852-87601662a25d
5.[学习]高考地理季风气候区(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1.夏季气温高,雨热同期,适宜棉花生长 2.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农业和灌溉农业为主的原因 1.中亚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2.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326741/article/details/99347492
6.2018年潮州八年级地理期中模拟试题精编解析版13、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同时对不利的地理条件进行合理改造,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下列对自然条件的利用或改造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西北、华北、东北风水危害严重的地区种植水稻,改造当地小气候 B、新疆改造山地牧场,大力发展种植业,建成我国粮食生产基地 http://www.chusan.com/zhongkao/16105.html
7.央行:今年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存在较多有利条件。各地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https://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10602139843733.html
8.关于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关于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A. 地形是农业生产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B. 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 C. 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不利于农业生产 D.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题目标签: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https://www.shuashuati.com/ti/1fec25cf57db4888a759160fb8dc479b.html?fm=bdb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