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

路线: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2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

1.自然环境:①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和湿润;

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③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④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5.经济发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上游地区

(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

(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

(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5)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③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2.中游地区

(1)优势: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发展商品农业和制造业为重点。

(2)问题: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3.下游地区

(1)优势: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发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为重点。

(2)问题: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4)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3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东部。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

(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地资源丰富:(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2)宜农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2)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A.存在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4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发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③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商品农业基地。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发展

2.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

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

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5第一节认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3.我国的区域差异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一、图像记忆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诸如“地理事物名称”等各种地理事实,存在较大的难度。地理图像能够将各琐碎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解构性较强,降低了学生记忆知识点的难度。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看图记忆知识点,趣味性十足,有效解决了文字材料枯燥乏味的难题,而且将众多知识点间存在的关系通过图像的形式,一目了然的向学生展示,学生不会再将各知识点弄混淆,记忆的更加深刻,地理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二、图像记忆法的种类

三、提高高中生地理图像记忆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教会学生看图的要领

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会遇到各种地理图像。这些图像中包含的地理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图像记忆法,地理教师首先需要教会学生读图技巧。当学生见到一幅地理图像时,就应该仔细研读图像中的文字信息,了解图像所要展示的内容,然后再对图像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进行观察,总结图像中的异同点,最后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总体来说,读图的要点包括:第一,掌握图像上的注记及图例;第二,观察不同图像研读的顺序;第三,找出图像中包含的各种因素。

(二)指导学生读图方法

(三)教授学生图文转换的方法

图像和文字都是主要的信息载体。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学会图文转换,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各项地理知识。其中,图文转换包含了“由图转文”、“由文转图”这两种方式。由图转文就是将图像转化成文字,这是建立在学生掌握读图技巧,具有挖掘图像信息能力的基础之上的。由文转图则是将文字信息转化成图像。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很多知识点容易混淆,给学生记忆带来较大的难度。若是能够将这些繁杂的知识点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就能够快速记忆,事半功倍。

四、总结

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的策略

(一)向学生清晰解释地图功能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地图的类型比较多。地理教师要结合课程背景,重点向高中生介绍各类地图的特点和功能,引导他们进行地图分类,从而全面深入掌握各类地图的功能、内容等。通常,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地图包含如下几类:概念图。借助地图将地理概念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原理图。该类地图的设置基础为地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诸如,降水原理及产生原因便能够通过原理图进行具体展示。分布图。其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比较常见,可被细化为气候、河流、矿山资源等分布地图,旨在对地理要素的特点和分布情况进行反映。景象图。具体指能够表示某类景观的图。让学生了解每一类地图的功能,无形中便培养了其地图学习及探索兴趣。

(二)鼓励学生综合分析地图

(三)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注重课堂实践

(四)灵活使用地图,拓展学科知识

(五)提升空间定位能力,提高准确率

二、地理教学中地图学习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知识;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带给教学更加先进的教学观念,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地理学科这方面的发展趋势。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过程性评价要体现出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在于综合性与地域性十分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结构的特点展示出来,重点放在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与空间联系的教学中,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中包含的空间运动特点,空间演变的规律。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第一章“行星地球”的教学时,将重点放在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的过程与方法上,同时对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过程进行评价,采用方式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身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否正确,是否有利于后期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另外,该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进行了观察与评价,同时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矫正其中的错误,逐渐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过程性评价要体现实用、科学原则

教师在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外界因素和教材内容、教学设备、基础设施等。另外,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保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学生一开始接触较难的地理问题就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情绪。教师还需要充当心理辅导的角色,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解决地理难题。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这个章节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该教师将各种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荒漠化图片、热带雨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土地荒漠化,另外提出“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同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中,探讨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理解正确的部分进行了肯定,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者是理解不够深入的部分进行了纠正与补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加强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也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于高中地理新课程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总结性评价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过程性评价更加看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获取的方式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复习效率;策略

一、高中地理复习必须要以考试大纲为生命线,要让学生“吃透”大纲,复习要跟着大纲走

考试大纲是什么?是命题依据,是考点。部分教师在地理复习中要求学生“教材吃透,怎么考都不怕”,其实,这种复习思想是片面的,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教材只是复习的工具,但命题并不是围绕教材展开的。比如,地理考试中会出现一些时事材料,而这些材料是教材所没有的,如果只按照教材复习,那么显然是不能满足备考需求的,而且很多知识点,大纲没设置,即便教材有,也是暂时不会考的。因此,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吃透考试大纲。

二、高中地理复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复习中,地理复习的效果才会显著

高中地理复习不应该只是对地理知识点进行大海捞针似的罗列,不应该把鲜活的地理知识变成枯燥的文字,不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高中地理复习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复习,才能切实提高地理复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地理知识进行世界地理版图的构建,能够强化他们对世界地理部分的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可以达到很好的自主探究效果,从而有助于巩固复习成果。

三、高中地理复习,教师尽“带路人之责,行监督者之实”,要鼓励学生自主复习,掌握地理复习的主动权

很多高中生在地理复习初期都显得手忙脚乱,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带路人的作用,给予学生合适的引导,要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告诉学生几种常规的、科学的复习方法,给尚未制订出复习计划的学生作参考。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监督者,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复习成果,要让学生把复习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重在复习中找规律,找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复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复习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地理教师要把握好复习的大方向,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适合自身学习的复习方法,并做到适时点拨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营造一个良好的复习氛围,切实提高高中地理的复习效率。

[1]仇海庚.提高地理课堂复习效率的策略[J].地理教育,2006(4).

[2]牛贵波,孔艳玲.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地理复习效率[J].地理教学,2012(14).

THE END
1.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黑土区耕地轮作生态补偿机制实施耕地轮作生态补偿政策是维护耕地生态安全与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耕地轮作生态补偿政策顺利推进的关键在于耕地轮作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目前我国耕地轮作试点区域主要在东北冷凉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这里耕地资源丰富、耕地生态环境脆弱,以种植业为主,农民生计来源较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当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7646254483656143&wfr=spider&for=pc
2.第4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2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商品粮、糖、油、棉基地县分布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内蒙古自治区 半环 湿润半湿润季风 暖温带 热量 东南 西北 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 最高 三江 黑龙江 国营 还林 湿地 耕作业 玉米 商品粮 甜菜 大兴安岭 黑龙江 地域性 林农 海洋渔业 农林牧 水土流失 有机肥 覆盖率 营林 https://m.book118.com/html/2017/0315/95507233.shtm
3.中国生态旅游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45.5.3 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5.5.4 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对策 5.6 以广东特呈岛为例的海岛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5.6.1 海岛生态旅游相关概述 5.6.2 海岛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演变模式 5.6.3 广东特呈岛生态旅游模式分析 5.6.4 广东特呈岛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路线 5.7 广东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建议 5.7.1 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18/ShengTaiLvYouDeFaZhanQuShi.html
4.公示:第十二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王小青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40. 江西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 吴群 江西财经大学 41. 区域物流产业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方向辨别——以长三角地区为例http://csl.chinawuliu.com.cn/html/19887635.html
5.政策主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制——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从构建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解释框架入手,以东北地区为例,探究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结果表明:① 1995—2015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划分为“经济低速增长,城镇化与人口发展停滞期”与“经济波动,城镇化稳定发展,人口转型期”两大阶段。② 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东北地区发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特征主要https://www.dlyj.ac.cn/CN/10.11821/dlyj020190257
6.科学网—东北地区(黑吉辽)“三藏战略”深入实施推动农业农村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节庆和文化展示活动,不仅能够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貌和文化底蕴,还能极大地丰富旅游的内容和参与度,为游客提供深度了解东北地方传统与文化的宝贵机会,有效吸引更多人到访探索东北的乡村魅力。这些措施将共同推动东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活力和可持续性。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260-1449344.html
7.2020版高考湘教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发展 2017·T36 2016·T36 2015·T36 2016·T1~2 2015·T2~3 2017·T36 ——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 —— 2018·T3~5 2016·T4~6 ——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知其地] 区域不同,地理条件不同,荒漠化的类型及成因也不同。因此,在分析荒漠化问题https://www.51jiaoxi.com/doc-5727108.html
8.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然而,在东北地区商品农业的开发如图为东北地区示意图。(1)说明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2)简述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为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考点】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与区域的相互影响;农业的发展和方向.https://www.jyeoo.com/shiti/d2586210-15ff-4150-85d3-050242530bdd
9.高中创新设计地理教案(精选8篇)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56136.html
10.考点50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考向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1.自然条件 特征 影响 气候 条件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 条件 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8pt3818ct5016n144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