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会共设置了“区域生态学基础理论、前沿与热点”、“区域生态产品核算与价值实现机制”、“智慧化生态城市建设与运营”、“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美丽中国建设”、“国家公园与寒区生态”、“城市群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修复”、“西南山地脆弱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区域生态规划与共同富裕建设”、“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与规划响应”、“安全韧性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区域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和“研究生论坛”13个分会场,共有152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进行了汇报交流。报告内容精彩纷呈,会场气氛活跃。
分会场1:区域生态学基础理论、前沿与热点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郭建英
分会场1线上合影
分会场2:区域生态产品核算与价值实现机制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忠
分会场2线上合影
分会场3:智慧化生态城市建设与运营
中电建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运维部门主任梁骞
分会场3线上合影
分会场4: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美丽中国建设
上半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岳邦瑞教授以陕西咸阳为例,在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按照“源地识别-廊道提取-节点识别”的步骤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相应的格局管控策略;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周宏轩教授以徐州市为例,对视觉指数的室外热环境效应、视觉指数与遥感参数的协同作用和视觉指数对城市热环境的作用等进行详细介绍;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李迪康博士通过景观指标体系的构建,使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建筑景观格局从省级和城市群两种尺度、二维和三维两种水平上进行分析;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李晖教授基于Maxent模型对深圳湾鸟类热点生境进行判别,并就环境因子对不同生态类群鸟类的差异化影响、鸟类生境的空间分布机制及韧性保护网络构建、生境退化区分布与修复策略和鸟类生境变化与景观格局演变做进一步探究。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尹海伟
分会场4线上合影
分会场5:国家公园与寒区生态
下半场,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郭小伟高级工程师深入分析了生态变化的气候背景和土地利用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与影响机制和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祁连山生态保育模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张百娟博士分析了我国西部高寒山区各类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并分别介绍其环境效应及生态水文效应;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董才霞博士对青藏高原热浪事件进行识别,并分析其与植被指数NDVI与EVI的响应关系;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邓晓红副教授以迭部县为例进行生态系统服务量、服务机会成本和多维生计资本的测算,并提出生态综合补偿方案。
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研究员王旭峰
分会场5线上合影
分会场6:城市群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修复
下半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磊副研究员分别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对我国东部城市群土壤中抗生素的组成及分布特征展开研究;云南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李纯助理研究员基于共生理论识别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状态,研究发现城市群内城镇共生模式主要以点共生及无关共生模式为主,组织模式逐步转好为间歇模式,但行为模式由偏利共生转为无关共生;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熊咏梅高级工程师研究发现保护山川、河流缓冲区和临山公园对提高鸟类多样性具有关键作用。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李晓晖
分会场6线上合影
分会场7:西南山地脆弱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伟
分会场7线上合影
分会场8:区域生态规划与共同富裕建设
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教授严力蛟
分会场8线上合影
分会场9: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武海涛
分会场9线上合影
分会场10: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与规划响应
上半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部王帅教授分析了黄河输沙稳态转变及其驱动机制,通过量化黄河流域分水制度变化的效应及其机理,发现制度变化会影响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周亮教授定量分析了城市绿色空间与三维建筑对地表温度的相对贡献与边际效应、2D/3D建筑形态对地表温度影响的季节性差异、城市景观结构与地表温度关系的空间层次性和交互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张城提出水资源空间流动模型框架,并以渭河流域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动模型对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王一旭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从研究方法与框架、动态与驱动研究、综合评价、社会-生态系统与区域管理及适应四个方面总结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下半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谢波教授运用空间社宾和门槛模型,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尺度分析城市绿色空间的景观格局特征对PM2.5与肺癌发病率的影响、调节作用及干预阈值;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黄焕春副教授通过舒适度指数计算和WRF中尺度气候模拟,分析热舒适度与情绪因子的关系、未来高温环境时空分布格局、通风廊道潜力格局和高温健康暴露风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超助理教授基于统计模型和多种机器学习方法,探寻城市密度影响常见健康风险的一般规律,并阐明主控因子的影响阈值及特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胡宏副教授基于适应性循环视角,将我国区域土地利用特征、社会经济环境和居民生活方式相融合,分析生态环境与社会系统的刺激反馈过程、机理与类型,解析区域国土空间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关键要素与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部教授王帅
分会场10线上合影
分会场11:安全韧性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颜文涛
分会场11线上合影
分会场12:区域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朱青
分会场12线上合影
分会场13:研究生论坛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李焱秋
研究生论坛Ⅰ线上合影
2
闭幕式
第三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闭幕式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卫伟研究员主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尹海伟教授对本次大会的举办情况、参与热度及学术影响力进行简要总结,并对本次大会主办方、组委会、召集人、参与人及赞助方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卫伟秘书长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尹海伟教授进行会议总结
大会共评选出18份优秀研究生报告,并确定第四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由安徽建筑大学联合主办,将于2024年在合肥召开。安徽建筑大学副院长顾康康教授对安徽建筑大学的学科发展、教学水平、办会经验等情况进行介绍,并表示对举办下一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充满信心。
最后,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吕一河主任对本次会议的组织、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并与卫伟秘书长共同宣布第三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
优秀研究生报告名单
安徽建筑大学副院长顾康康教授
吕一河主任
3
结语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建良楼,邮编: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