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材内容分析3篇.docx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区域农业进展

第34讲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区域农业进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农业进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进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2.东北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有耕作畜牧业,如下表所示:

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产品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农业区耕作业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热量和水分条件协作较好,基本上可满意一年一熟农作物的需求;平原宽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林业和特产区林业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白桦、人参、鹿茸、苹果四周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畜牧业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的温带草原区及部分林区草地马、牛、羊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拥有众多的优良牲畜品种

4.问题、对策、进展方向

问题对策进展方向

①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峻;②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③开垦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水土流失严峻尤其是黑上层几于流失了①实行合理的耕作制度,留意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如秸秆还田。②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动身,坚持开发利用、爱护、治理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结构。③植树种草,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提高单产是今后粮食生产的根本途径①平原区:面对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连续强化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②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进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③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自然林爱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进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

例1(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Ⅱ)下图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苏联中亚某地(46°N,62°E),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

(1)甲地属于___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相宜进展的农业为____。乙地属于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的_____平原。

读表1,回答问题。

表1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单位:1000

年份稻谷小麦玉米合计

2022686.953.82609.53350.2

2022541.022.12627.23190.3

2022600.111.42901.53513.0

2022654.09.52775.23438.7

(2)表中四年数据表明,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若以每年三种谷物种植总面积为100%计算,则玉米种值面积所占百分比达________,2022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________。

中国的东北、华北等许多地区适合种植玉米,如今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展,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进展很快。成为玉米需求新的增长点。

表2中国玉米产需表单位:10000

年度产量年度总需求需求结构

饲料消费食用消费工业加工其他

20221060011813838077111801482

20221113612410832773713801966

20221213013789902082814502500

20221140013077915679215401589

20221216013181936082017301271

2022130001340010000——600

(3)依据表2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状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案:(1)①温带大陆性②降水少(干旱)③畜牧业④温带季风⑤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利于玉米生产⑥松嫩(2)⑦先隆后升⑧82.6%⑨0.28%(3)从整体上看,玉米总产量在扩大,总需求也在增长,主要缘由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从2022年至2022年,玉米总需求始终大于总产量(总共给),且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状况下,玉米价格应当逐步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将会渐渐减小。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实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等措施,增加玉米产量。

例2(2022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下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挨次分别代表1979年和2022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⑴-⑵题。

⑴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此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⑵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进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

C.进展节水浇灌农业D.进展大牧场放牧业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同学评价区域可持续进展的措施,可持续进展的内涵和原则,可持续进展措施的评价。

解析:⑴依据题干和图10中信息,可以推出该区域的25个方格中1979年和2022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每个方格中两个数字相同说明土地利用类型没有变化,图中有11个“11",8个“31".4个"33"、1个“12",1个“22",可知该区域2022年比1979年湖泊面积大量削减转化成耕地,湿地面积较少,湿地生态环境效益减弱,水生生物物种削减,又由于该区域辽宁西北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土地次生盐债化加剧,空气湿度削减,干旱、洪涝频率可能增加。⑵图示区域为辽宁西北部某地,降水量较少,进展节水浇灌农业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进展的举措,蔗基鱼塘主要相宜在降水量大的珠三角地区,水稻种植相宜分布在南方,该区域草地资源少,不相宜进展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⑴A⑵C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022武汉模拟)黑龙江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为我国粮食平安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此完成1~3题。

1.该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A.土地肥沃B.雨热同期

C.人均耕地多D.可垦荒地多

2.2022年该省小麦在晚种了两周的状况下,仍旧收成不错。小麦晚种的主要缘由是()

A.年均温偏低B.春季气温偏低

C.春季降水偏少D.春季积雪融水偏少

3.十几年来,该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全球变暖B.雨热同期

C.市场需求D.交通改善

图1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1,完成1-2题。

4.(2022年高考宁夏卷)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B.经受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简单D.注意生态爱护

5.(2022年高考宁夏卷)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进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D.实施了退耕还林

(2022厦门模拟)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是我国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读下图,完成7~8题。

6.依据图中供应的信息推断,比重逐年增加,增长幅度,潜力巨大的是()

A.玉米B.大豆

C.水稻D.粮食

7.上题正确答案的农产品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也能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土地宽阔平坦,黑土肥沃

B.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D.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多

(2022淄博模拟)读下图,回答14~15题。

8.图中N表示的是()

A.浇灌农业B.传统农业

C.生态农业D.石油农业

9.图中M表示()

A.光能B.化石能源

C.一次能源D.新能源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8~11题。

10.该地区进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A.光照B.气温

C.降水D.土壤

11.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A.气温B.降水

C.土壤D.社会经济因素

12.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A.农作物AB.农作物B

C.农作物CD.农作物B和C

13.该地区可能是()

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D.河西走廊

下图为我国各大农业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属于不同的农业区

B.⑥⑦⑧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

C.⑥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绿洲农业

D.③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15.关于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地土地荒漠化严峻

B.④地水土流失严峻,⑤地土壤盐碱化严峻

C.⑥地水土流失严峻,⑦地石漠化严峻

D.⑧地酸雨危害严峻,⑨地土壤次生盐碱化严峻

二、综合题

16.(2022广州六中测试)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图甲是1980年和2022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2:图乙是1980年和2022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的作物是__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的优势条件。

(3)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

(4)请分析引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格局转变的区位条件。

17.(2022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下面是我国目前部分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2: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两个商品粮基地,并填表。

地区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

乙旱涝灾难频繁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自然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乐观意义。

18.(2022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下图东北地区地形剖面示意。读图回答问题。

(1)从农业生产部门看,图中甲以业为主,乙以业为主,丙以业为主。

(2)指出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从气候条件分析东北平原生产稻米的有利因素。

参考答案与试题具体解析

1.【解析】黑龙江地广人稀,这是其相对于其他商品粮基地最突出的条件。

【答案】C

2.【解析】抓住题干中的“今年”“晚种”等信息,今年与往年相比晚种的缘由是春季气温偏低。

【答案】B

3.【解析】依据题干中的限定词“十几年来”这一信息推断市场的需求打算了种植面积。

4.【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650—1780年中,原始林地的比例急剧下降,耕地比重上升,所以可以推想是经受了移民开垦

12.【解析】资源利用率的各个项目中,农作物A的利用率都远高于农作物B和C,说明当地最适合种植农作物A。

【答案】A

13.【解析】由第1题的分析可知,气温条件是该地区进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说明该地区纬度较高或海拔高,再综合土壤养分含量高这一条件,可以确定该地区为松嫩平原。

14.【解析】①②为西北牧业、浇灌农业区,③为东北地区,④为黄土高原地区,⑤为黄淮海平原区,⑥为青藏高寒牧业区,⑦为西南地区,⑧为长江中下游地区,⑨为华南地区。①②属同一农业区;⑦⑧为我国重要茶叶产区;⑥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河谷农业);③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答案】D

【答案】(1)

甲人均耕地多热量不足

乙光热、水源充分

(2)地块小、河网密布人口稠密、城市进展占用大量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供应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西部地区粮食紧急的压力,有利于该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18.【答案】(1)畜牧种植林

(2)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喜温作物受到限制,多低温冻害。

(3)冬季气温低,可抑制病虫害,夏季白昼长,日照长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环境爱护专题突破复习教案

一、环境污染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⒈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⒉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缘由:①海面因温度上升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极地增温剧烈,部分极冰溶化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上升,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上升,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⒊产生原理:

co2能剧烈汲取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产生缘由:

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自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汲取的co2削减,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⒋解决措施

①削减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②植树造林、爱护植被③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二)酸雨

思维:酸性气体降水的形成

⒈形成条件:

酸性物质: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降水:潮湿的气候;PH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⒉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自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⒊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4.解决措施:削减酸雨根本途径是削减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建立酸雨掌握区和SO2污染掌握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进展干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三)臭氧空洞

思维:氯氟烃、紫外线、白内障

⒈产生原理:人类大量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2、产生地区:三个寒极

3、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臭氧层被破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皮肤癌、白内障),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鱼业造成破坏,同时也会使全球变暖。

5、措施:削减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乐观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爱护臭氧层的合作,是爱护臭氧削减的乐观措施。

二.生态问题

(一)森林爱护

[人教]南美热带雨林的爱护

1、森林的生态效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①重要作用:调整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②环保功效:净化空气、关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2、森林被毁的危害:

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难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3、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缘由

根本缘由(背景):①当地进展中同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进展需求(第一位)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

直接缘由:人类的开发。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商业性伐木④开拓大型农牧场

4、爱护亚马孙雨林的措施:

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爱护中获益;③加强雨林管理和爱护,建立自然爱护区;④鼓舞爱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削减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二)草原退化

思维:人口增加畜牧产品需求增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1、草地退化缘由:人口增加畜牧产品需求增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草地退化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削减,草质变劣

草地退化的后果:土地沙化、盐渍化,物种灭亡,气候恶化

2、我国草地退化的缘由及其治理措施

⑴缘由:自然缘由: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削减③鼠害,虫害严峻

人为缘由: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三)湿地爱护

1、湿地的定义:指水位常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掩盖的土地。自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水区。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人工河、人工湖

2、湿地的功能:供应水资源、调整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爱护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

3、湿地破坏的缘由及对策(以洞庭湖为例)

原因对策

自然缘由泥沙淤积,湖面减小禁止长江中上游自然林的砍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削减泥沙淤积。

人为缘由围湖造田,湖面削减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危害(1)调蓄洪水的力量下降,洪涝灾难频繁(2)影响航运

(3)破坏生物多样性

4、爱护湿地的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爱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爱护湿地的法规,增加爱护湿地意识。

(四)生物多样性爱护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物种灭亡是生物多样性削减的详细表现

3、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雨林和珊瑚礁

4、物种灭亡的缘由有哪些

①物种本身有发生、发育、消亡过程(被自然环境淘汰)②火山喷发、陨石橦击地球、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大事③外来物种入侵④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⑤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⑥工业化、城市化等带来的大气、水等环境的污染⑦战斗,核试验⑧人口增长

5、人类社会不同时期导致物种灭亡的缘由:早期狩猎和采集;现在污染和破坏生态

6、人类活动导致灭亡的物种主要是植物和昆虫

7、怎样爱护生物多样性:

①就地爱护,建立自然爱护区②迁地爱护,建动物园,植物园③离体爱护,建基因库,种子库

(五)水土流失问题

思维:水土自然缘由人为缘由

黄土高原为例

1.危害: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峻威逼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平安。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难的发生。

2.缘由:自然缘由:黄土土质疏松,简单被侵蚀;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难频繁)。

人为缘由: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

3.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保源、固沟、护坡。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固沟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护坡工程”;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实行综合措施多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掌握人口增长

(七)沙尘暴

思维:沙源动力(强风)

1、沙尘暴的概念

沙尘暴(黑风暴、白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的一种。

2、沙尘暴的形成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殊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暴露疏松,简单起沙。

3、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峻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

4、防治:通过气象卫星对沙尘暴的监测,目前已能作出精确预报。减缓沙尘暴灾难频率与强度,关键在于做好生态爱护与建设工作,如建设防护林,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相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进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加强国际合作等。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生物多样性爱护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爱护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

2.了解物种灭亡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3.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喜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课前预习】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多样性削减的详细表现。

3.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种灭亡的缘由有哪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END
1.区域地理中国的农业(知识总结)2.综合分析某区域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及存在问题。(综合思维) 3.能够提出我国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路、措施。(人地协调观) 一、农业概述 1.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 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https://www.360doc.cn/mip/1125206028.html
2.农业区位因素教学反思篇3: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题型回顾 例1 (2015年四川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奇异果”(图1)。 奇异果生长过程中怕旱、怕风,宜栽植于湿润、 疏松、深厚的土壤中。新西兰的奇异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huqn1gg.html
3.高中地理会考卷子6篇(全文)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ntb5cr6.html
4.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评课稿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界线、纬度位置及临海、邻国以及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师 东北区域农业发展较为成熟,阅读相关章节,初步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农业布局特点。 板书: 一、地理条件 师 (知识回顾)从《地理必修Ⅱ》中可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对农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https://www.21cnjy.com/A/130/136/V665068.shtml?ivk_sa=1024320u
5.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A.地形崎岖B.热量不足C试题答案 分析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 解答 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纬度高,热量不足.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理解即可.练习册系列答案 https://m.1010jiajiao.com/gzdl/shiti_id_85fdf50f61d1971c00258da10730fd40
6.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十四、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 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http://m.fz18z.cn/nd.jsp?id=354
7.高二区域地理复习之精华青藏地区: 1、分析青藏地区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海拔低,气温稍高,热量条件稍好 ②源流提供灌溉水源 ③日差较大,光照时间长,农作物单产量高 2、分析青藏地区农作物单产量高的原因? ①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制造的营养物质多 https://www.jianshu.com/p/cb2c215cc6c4
8.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借鉴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东北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根据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以及逐步回归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系统辨识,确定影响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因素,从而为制定对策措施奠定基础。 本论文根据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83-2007095166.nh.html
9.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docx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docx,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课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22/6124143200010234.shtm
10.东北地区地理条件及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农业发展 ?第一课时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及农业布局特点 学习目标 ? 1.熟练掌握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提高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案例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方法。 ? 3.激情投入,享受成功,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https://doc.mbalib.com/m/view/4cc887b1a02ff0fbba4d2d44b5c4f2d6.html
1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自然条件: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春季积雪融水,有利于保墒;纬度高,气温低,病虫害少;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e8afddcb2fba62ba04b2dae38d3c5a49.html
12.中国九大农业区划shp.rar中国九大农业区是中国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因素划分的九个主要农业区域,这些区域对于理解和规划中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压缩包文件包含的“东北地区shp”数据,是关于中国九大农业区之一的东北平原区的具体地理信息。 1. **SHP文件**:SHP是Esri公司开发的一种空间矢量数据格式,常用于地理信息系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qq_41934573/1863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