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措施:隋文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3.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4.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创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作用:1)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2)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

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2)措施:

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贡献: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政治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3.女皇武则天:

(1)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农业措施: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这是对她最恰当的评价)

(4)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1)名臣:姚崇、宋璟

2)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贡献: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在他统治的前期,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唐朝兴盛的原因

原因:1)国家统一;2)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3)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4)民族关系友好;5)对外交往友好;6)注重创新等。2

6.唐朝兴盛的启示

(1)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2)注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3)处理好民族关系、对外积极主动交往是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4)注重人才培养和选用是社会发展的保障。21co

7.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8.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第3课盛唐气象

经济的繁荣

农业

先进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灌溉工具)

手工业

蜀锦;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商业

长安: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城内坊(居民区),市(商业区)

民族关系友好

1、唐蕃和亲(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合同为一家”,“甥”与“舅”关系

2、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尊为“天可汗”。

社会风气开放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兼容并蓄,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多彩的文学艺术成就

唐诗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史-杜甫的诗;白居易

书法

颜真卿、欧阳询

绘画

阎立本(人物故事画)、吴道子(画圣)

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

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对外关系友好史实

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风俗习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

六次东渡日本,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

著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叛乱,它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使唐朝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Y.com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907年,节度使朱温灭亡唐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影响: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最终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与统一: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政策,陆续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及其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控制兵权)

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不止一人,副宰相若干,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利;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政策

材料:“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1.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也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升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上文请勿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统治时,澶州之战,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思考: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1)订立合约后有利于保持和平稳定局面。(2)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破坏,促进了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交流与发展。(3)对民众生活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也使边境民众生活相对安定,加强各民族间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1世纪初末,女真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二、金灭辽及北宋:

1.1125年,辽被金灭亡。

2.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宋徽宗与宋钦宗被掳走(靖康耻)。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三、南宋的偏安:

1、抗金英雄:岳飞郾城大捷

2、宋金和议: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杀害了岳飞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偏安于江南一隅。

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讽刺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不思抵抗外族侵扰,过着苟且偷安。

粉饰太平的日子)

政权

建立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契丹(辽)

契丹

10世纪初(916年)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宋(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

大夏(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1038年)

元昊

兴庆

女真

12世纪初期(1115年)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中都)

宋(南宋)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中期—南宋)

一、农业的发展

1、南宋时期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1)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2)经济因素:自唐晚期以来,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3)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晚,受到的破坏较少,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4)政策倾向: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如推广农业技术。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都市:南宋时出现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临安。,出现有早市、夜市,乡镇、草市等。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增长,纸币携带方便)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四、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10课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召开蒙古贵族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1227年西夏灭亡。

2.1234年,蒙古灭金。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汗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治国安民”,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出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和陆秀夫。

4.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结束了我国较长时期的分类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疆域

1.元朝的基本情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元朝疆域与汉唐时期有哪些拓展: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和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情况,彩玉因地制宜的方式。

(一)台湾

(1)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2)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二)西藏

(1)措施: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2)影响: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拓展:

1.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证券病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个朝代保持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时期有很多大都市,北宋时的开封(最繁荣的是大相国寺)、南宋时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

2、“瓦子”和“勾栏”:开封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它们的出现是宋朝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结果。

3、宋元时期的戏剧表演主要形式是杂剧,杂剧形成于宋代。

4、宋代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祖、迎神功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

二、宋词、元曲、史学

朝代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宋词

北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豪放派”: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两宋之交

李清照

《声声慢》等

“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清新自然

南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元曲

元朝

关汉卿

《窦娥冤》

鞭挞社会黑暗势力

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史学“两司马”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科学技术的发明

发明者

成就

活字印刷术

毕升

省力、省时、省才,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比欧洲早约四百年。

指南针

汉代

人们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宋时期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北宋末年,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唐末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

宋元时期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

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①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②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③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④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二、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驿站制),陆路交通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2.驿站的普遍设置,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与边疆地区的开发。

3.宋朝,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4.意义: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输往西方,各种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洲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政治上: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三司,将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司法上,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3.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的利弊得失: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正农夫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统治埋下危机。

4.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造成的危害: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同时许多读书人埋头苦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前提: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声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3、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不仅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6、郑和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指南针的发明并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宋代以来造船业发达;明成祖的支持;郑和的吃苦耐劳精神。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所到之处,杀居民,劫财货,严重威胁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浙江台州)。

3、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使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4、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愿望;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1.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达尔文评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

2.宋应星——《天工开物》——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所有生产、加工部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科学巨著。

二、雄伟建筑

明长城:

1.修筑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点: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3.组成: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组成。

4.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北京城:

1.在元大都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成。

2.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戏剧

1.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2.施耐庵—《水浒传》—官逼民反——用白话描写故事

3.吴承恩—《西游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4.戏剧:汤显祖——《牡丹亭》——杜丽娘、柳梦梅

补充:《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1.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起义原因:

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根本原因)

②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民不聊生,官府崔征如故,农民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直接原因)

2、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均田免赋”是针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提出来的,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但是在没有新阶级、新生产关系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

(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5)建立大顺政权,以作号召。

3、1644年4月,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明末崇祯皇帝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完成了统一东北地区的大业,并促进了满洲社会形态的转变。

3、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机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4、清兵入关是明末农民起义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也是清朝对全国统治的开始。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1644年清军入关,进人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南下消灭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及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清朝在此后的统治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明朝末期,荷兰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入台,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人了新的历史时期。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三、清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1、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帝时(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3、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破坏西藏与朝廷的关系,班禅六世不为所动。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为班禅六世修建了须弥福寿庙。

影响:清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四、巩固西北边疆

1.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

2.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平定叛乱,也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

3.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西藏地区,驻军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五、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

清朝的疆域四至用图示可表示为:

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政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也是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3.结果: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4.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及大运河等;③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髙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5.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概况: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3.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晋商和徽商。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人口的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表现。

2.带来的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①建立: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什么是文字狱——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

2.文字狱何时最为厉害——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有康熙“明史案”“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狱”等。

3.文字狱的危害。:A.残酷的文字狱使无数无辜的人死于冤狱;B_文字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文字狱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

4.讨论: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和文字狱有什么相同?

都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破坏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乾隆以后,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清朝官吏结党营私,贪风日盛。

2.官场的腐败之风也在军队中蔓延。

3.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4.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交往。“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

原因:(1)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经济策略。(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具有的超稳定性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交流。(3)清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故步自封,虚骄自大的浅见陋识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4)是在封建专制日趋衰落时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消极防御策略,也是对中外交往会危及自身统治的畏惧表现。

具体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③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评价:①正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反面:闭关锁国作为一种消极落后的防御政策,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相反会严重妨碍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停止和倒退。中国因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更不能及时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于是,曾经以四大发明而领先于世,推动过世界前进的中国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终在反对西方国家侵略、奴役、压迫的过程中失败,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红楼梦》

书名

《红楼梦》、《石头记》等

作者

曹雪芹(定稿前80回):高鹆(整理续写后40回,题名《红楼梦》

排印

时期

乾隆晚期

主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内容

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

历史命运。

思想

不仅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

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

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艺术

特色

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

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

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文学

地位

这邵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问世以后,在民间流传开来。它是

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至今,已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

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到明朝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昆曲的衰落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渐走向衰落。原因:因循守旧,作品庸俗,脱离民众和现实生活。

3.京剧:戏曲剧种。形成于北京,流行全国。它以徽调、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演变而成。自咸丰、同治以来,经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创立和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对各剧种影响很大,被称为“国剧”。

THE END
1.台湾新农人走进茂名体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成果活动期间,市委台港澳办主任邓向明向台湾新农人详细介绍了茂名作为全省首个农业产值超千亿的地级市,在荔枝、龙眼、化橘红、沉香、三华李“五棵树”、罗非鱼“一条鱼”和高凉菜“一桌菜”等特色产业的集聚发展情况,深入解读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NDAyNjI4Nw==&mid=2247489567&idx=1&sn=468e89a7e15508c3747e36fe3a477c8d&chksm=fda149dfcad6c0c9fcb4a1520935166ec395f44480bef2629a11ed26f6580ca0aee60751bf02&scene=27
2.黄科智:防ECFA终止风险台农业须转型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二所助理研究员黄科智12日表示,若ECFA全面终止,台湾出口大陆受影响的金额约10亿美元,占台湾对大陆出口总额4.42%。虽说各界认为影响有限,当然对台湾特定农产品民众生计,影响颇大,因此台湾农业需要转型发展。 大陆方面分别在2023年底、2024年5月,对台中止ECFA关税减让,包括石化产品、纺织、机械、钢铁https://bj.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7&docid=160078951
3.农业部:仲秋到田间去采摘精品路线: 为方便城乡居民体验农耕乐趣、品味农业情调、享受田园生活、感知民俗风情,向社会推介一批以“仲秋到田间去采摘”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引导城乡居民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吃、住、行、游、购、学、观、教、娱的高品质休闲体验。 为方便城乡居民体验农耕乐趣、品味农业情调、享受田园生活、感知民俗http://www.crttrip.com/showinfo-9-1301-0.html
4.台声杂志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2019年第21期10月19日至20日,由江苏省台联组织的“江苏,你好--走进淮安”台生日活动在淮安举办,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8所高校的近40位台湾同学和高校老师参加了活动,一起领略淮安悠久的历史和淮扬文化。 广州市台联组织在穗台商赴云https://www.youfabiao.com/taisheng/201921/
5.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钦台农休闲农唱放!门票免费,参加园内骑马门票免费,参加园内骑马、烧烤、钓鱼、观园郊游活动! 钦州台湾农民创业园经农业部、台办批复同意设立,钦州市钦台农农业综合观光休闲有限公司是以种植、深加工台湾特色水果为基础,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集新生态、新生产、新生活为一体的品味特色休闲农场。项目得到自治区政府、钦州市政府高度重视,http://m.qinzhou360.com/wap/thread/view-thread?tid=1557385
6.台湾的休闲农业(精雅篇)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以观光果园为主的台湾休闲农业经营形态逐步发展为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这使利用人文习俗、农村自然风光等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经营形态,成为典型的“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并平稳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而被广泛接受和推广[5]。现在,台湾农业已进入以创意为标志的“精致农业”和“休闲农业”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kmnjpp7.html
7.台湾土地及农业问题资料台湾有关土地立法、政策、地权、征收、地价、地税、金融、行政及农业金融、农地利用、农业经济、市地利用、工业用地等层面,作深入的探讨并加以分析及研究,此一历史性文献的编印,足资政界及学术研究机构利用,洵为研究台湾农业及经济史宝贵资料。其主要内容有七大类八十种,如下: http://www.chengwen.com.tw/sc/cat/tai/tai22.htm
8.台湾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若干特点及其借鉴意义前不久参加中国城乡发展交流协会调研组赴台调研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状况。一周内访问了台湾大学等三所大学的农业或资源环境学院、台湾农会及基层农会和专业合作社、台湾兰科农业科技园及其三家科技农业企业,与台湾区域经济协会、农会和园区负责人、大学院长、教授、企业家、农技员以及农业工人进行了一些深入的交流探讨与谈话。https://cdo.develpress.com/?p=3013
9.台湾经济历史政治交通区划社会名称地理工业方面,台湾于19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劳力密集轻工业,另外也扶植以纺织业为主的民营企业。1950年代,发达国家将劳力密集产业外移,当局为吸引外资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带动生产,使台湾成为美、日两国的加工基地,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缔造举世瞩目的“台湾经济奇迹”。1970年代,在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下,台湾http://baike.xuexiaodaquan.com/doc-view-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