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认识践行大食物观的重大意义
践行大食物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变化作出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对我国国情农情的深刻把握,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同时也要看到,老百姓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践行大食物观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
践行大食物观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即将迈入高收入水平国家行列,居民能量、蛋白质及脂肪供给总体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能够达到合理膳食推荐量需求。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日益增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践行大食物观,有助于提供更加多样、更有营养、更加安全的食物资源,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践行大食物观是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些年,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全、链条仍然较短、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践行大食物观,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促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拓展农业增值空间,推动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二、扎实推进践行大食物观重点任务
贯彻落实《意见》部署,在重点任务上,要在稳定粮食生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基础上,立足整个国土资源,多渠道拓展食物资源。
一是向森林要食物。我国林地面积42.6亿亩、森林面积34.65亿亩,森林中木本植物8000多种,具有食物生产功能的树种超过500多种,开发潜力很大。要稳妥开发森林食物资源,稳步发展木本粮油,积极发展经济林,规范发展林下种养,开发森林食品。
二是向草原要食物。我国草地面积39.8亿亩,是耕地面积的2倍多,其中天然牧草地约32亿亩,人工种草870万亩,支撑发展现代草食畜牧业的潜力较大。要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加强天然草原修复治理,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合理开发南方草山草坡,加快优质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业发展,有序推进秸秆养畜,增加草食畜产品供给。
三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我国适宜发展渔业的湖泊、水库、江河面积近6000万亩,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渔业生产增长空间大。科学开发江河湖海食物资源,要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有序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四是向设施农业要食物。与传统种养比,设施农业效率高、产出高、效益高,可有效突破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约束。实践表明,1亩高端日光温室蔬菜年产量相当于露地产量的5—8倍。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要积极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集约化畜禽养殖等新模式,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开发新潜能。
五是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种类最丰富、应用潜力最深厚的生物资源宝库,被人类所利用的种类尚不到地球微生物总量的1%,开发前景广阔。要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农业,大力发展合成生物技术,发展食品发酵工业,开拓新型食品资源。持续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加快藻类食物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