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食物供给多元化,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才更牢。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湛江市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所谓“大食物观”,简单说就是和以前单一的“粮食观”相比,现在更强调“大食物”的概念。不只是水稻、小麦等主粮,还包括蔬菜、水果等副食产品,还有肉、蛋、奶、鱼等动物性食品,以及微生物、合成物质等可食物品。一句话,凡是能满足人的正常生活活动需求并有利于寿命延长的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都属于食物范畴,都要纳入到中国人的饭碗里来,我们都应抓紧抓好。
要突出科技赋能,激发食物供给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是落实大食物观的根本出路,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之路。要发挥科技的“奇兵”作用,通过科技牵引和支撑,平衡人类社会需要和有限自然资源,把好育种关、产业关、质量关,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应用,提升传统食物供给能力,创新人造食品,把“大食物观”变为现实。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拓宽研究领域,引领新一轮生物技术革命,利用合成生物学、细胞培养等前沿技术,生产加工更营养美味、更安全可持续的“未来食物”,创造更美好的“舌尖上的中国”。
要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升级食物消费结构。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种食物供求平衡。同时,要加强膳食营养与健康知识的宣传,强化全社会“大食物观”共识,全面引导人们树立食物消费新观念,鼓励营养、健康、绿色消费,让广大群众树立起合理、平衡、适量的食物消费新观念。
当然,树立“大食物观”并非意味着我们抓粮食安全的责任可以减轻了。粮食安全是基础、是前提,我们既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其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又要面向整个国土空间要食物。要始终坚持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保障好肉蛋奶、菜果鱼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既不能缺项,也不能顾此失彼。
“镜泊湖上唱渔歌,广开食源耘天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多打打算盘、多算长远账”,多途径挖掘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才能确保“中国饭碗”底气更足、成色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