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该如何理解?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会议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未来重要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会议同时还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大农业观

从产业链和多功能性认识农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何谓大农业观?大农业观又要怎样树立?

多元的产业链条构成了农业产业丰富的内涵,同时,林万龙认为,在功能方面,农业同样是多元的,“农业的功能不止是提供食品,在提供食品之外,还有休闲、文旅、生态环境营造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所以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的多功能性,真正认识到农业多元的价值,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大农业观。”

如何发展大农业?林万龙表示,“首先要观念先行,认识到农业功能的多元性,才有可能树立大农业观,认识到农业产业链条的价值,才有可能落实大农业观。”

在落实大农业观的具体措施方面,林万龙表示,“首先要打造多种业态,在种植养殖这些传统的农业业态外,同时打造农业加工、电商、休闲观光等多种农业业态,促进农业的多元发展。其次要加强科技兴农的力量,农业的多元化要依靠科技来实现,举例来说,藻类可以作为食物,但直接吃藻类,很多人难以接受,如果通过科技,把原材料变成大众可食用、可接受的产品,就很容易推广了。”

大食物观

减轻耕地和粮食压力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大食物观”正式被提出是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此后“大食物观”屡次出现在国家重要会议或文件里。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如何理解大食物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钰表示,过去,人们一提到粮食,只会想到馒头、米饭等,但实际上,肉、奶、水产品、果蔬类等也是粮食的转化,“我认为,大食物观的粮食范畴,包括一切能够满足人类能量需求并具有营养健康价值的食物。”

千万工程

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会议还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全面振兴的时代,如何学习和运用“千万工程”的理念、方法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表示,立足村域的生存、生活、生产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振兴中不变的基础,同时更是全面振兴阶段,稳定快速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于2003年6月在浙江全省启动,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多年以来,已经造就众多美丽乡村。2018年9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农村是一个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融合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推进,乡村民居对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要求也自然会不断提高。”仝志辉说,“三生环境的改造和改善,包括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了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提升,这些提升和改造,既是农民建设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乡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个美丽的乡村,可以寄托乡愁,可以发展产业,可以留住人群,仝志辉说,“村庄变得更美好,可能不会有即时的效益,但随着城乡之间的进一步融合,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快,立足于村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改善,无疑会加快各种产业乃至经济效益的发挥。所以说,改善三生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发展的先行条件。正如会议所强调的,千万工程最需要学习运用的,是其发展理念,即全域综合发展的理念,是其工作方法,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内生动力的工作方法,是其推进机制,从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入手、抓住实事、久久为功的推进机制。”

乡村全面振兴

农民增收仍是关键

会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已经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正走向新的阶段,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表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增收仍然是关键。

“过去这些年,各地已经创造出了不少优秀的经验,乡村振兴的路径从探索到推进,方向已经越来越清晰了。”朱启臻说,“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新的质量提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努力发展乡村产业,帮助农民持续增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未来还是要放在突出的地位上。”

人是目的,也是根本,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朱启臻说,“比如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也是未来越来越重要的任务。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要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而要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就要保障农民的收入,农民能够增收,自然有种粮的积极性。”

除了粮食产业,很多农业领域的产业同样如此,朱启臻说,“农林牧副渔,应该充分发挥各个领域的有限资源,因地制宜,适合什么做什么,发展各种各样的产业,这也是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朱启臻表示,“当前,乡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未来在民居建设、文化建设、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等各个方面,依然要不断加强,让农民过得更幸福。”(据《新京报》)

THE END
1.芦千文:准确理解“大农业观”的科学内涵202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准确理解“大农业观”的科学内涵,正确运用“大农业观”的工作方法,对于新阶段顺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建设农业强国的有利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https://www.mju.edu.cn/xczxyjy/2024/0416/c4284a172467/page.htm
2.国常会部署落实大食物观相关工作: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在近期发表的文章《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中指出,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发展路径已经愈发清晰。 大农业观从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农业观的重要着力点在于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更好地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需求。一方面,大农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9023173579419.html
3.12综述——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要明确大食物观背后的大资源观,突出强调在持续理念基础上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实现多元化食物供给,给耕地、水资源释压。我国食物生产主要依靠平原农业,但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7%、25%,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也仅为全球均值的80%。过去长时间、高强度、单一化的开发,使得部分地区农业资源环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3_03/202211/t20221123_470840.htm
4.树立“大食物观”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大食物观从更广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把多种粮、http://www.qthnews.org.cn/2023-08/09/cms204353article.shtml
5.关于“大食物观”核心意涵的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又说:“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这就告诉我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就是基于“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的实际情况,为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做出的重大决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https://www.hubpd.com/hubpd/rss/cmmobile/index.html?contentId=172938225691245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