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述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有着许多论述,认真学习和梳理总结这些论述,对于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将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意义的准确把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时,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指出: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重中之重”的思想是党中央从当前“三农”工作的实际出发,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来的。这是新世纪新时期我们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升华和飞跃,是解决“三农”问题方针政策的创新、发展与完善。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之所以突出强调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它既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又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目标的实现。

二、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在不断加快,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区域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也越显突出。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改善,势必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对此,党中央认真总结国内外城乡发展的历史经验,用新的思路调整城乡关系。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

从“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再到“三化同步”,可以看出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方略认识的逐步深化,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的逐步明确。这种新思路跳出了就农论农的局限,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拓宽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视野和思路。

三、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劲动力

伴随着从实行家庭联系承包制到村民自治,从税费改革到免除农民农业税等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的现状仍然任重道远。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胡锦涛同志指出:“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在推动农村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仍然要靠改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提出: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此进行了具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必须不断总结实践新经验,探索改革新举措,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坚定不移地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是国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支撑。2001年中国入世,这既给对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中央以非凡的眼光和气魄面对来自不同层面的疑虑,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二十七届亚太区域大会开幕式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10年之后的《农业国际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指出:要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把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作为基本方向,把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谋求合作、发展和互利共赢作为根本原则,把加强系统能力建设作为根本保障,科学合理布局,大力推进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扩大农业国际合作。

四、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这是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在分析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2007年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再次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并首次提出了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文件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在多措并举的基础上,特别突出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这个重大主题。文件提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为此,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增加农业投入,在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要在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弘扬“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摆正同广大农民的关系”的精神。一要把农民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从满足广大农民的多方面需求,促进和实现广大农民的全面发展出发,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二要把广大农民作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要把农民群众生存发展条件改善程度和广大农民满意度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程度的唯一标准。

THE END
1.12综述——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要充分认识到大食物观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进一步升级,不仅要让群众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我国是人口大国和食物消费大国,全国十四亿多人每天一张嘴就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满足如此体量巨大的食物需要,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3_03/202211/t20221123_470840.htm
2.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人民网·来论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全面https://mks.hzau.edu.cn/info/1161/7113.htm
3.邹平市人民政府区域规划码头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三)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码头镇规划发展要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高点定位,树立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明确更高定位,制定更大目标,实施更强措施http://www.zouping.gov.cn/art/2022/7/12/art_229603_10516095.html
4.打造美丽乡村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政策法规资讯“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实施“千万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群众最为关切的诉求。本世纪初,浙江农村环境“脏、乱、差、散”问题日益突出,不但制约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也威胁着http://www.agricoop.net/news/show.php?itemid=18645
5.现代农业论文15篇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带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要推进农业产业的经营,必须发展农业产业化。 2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a.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的总体规划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农业机械化的总体结构优化与我国当前农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https://www.haoqikan.com/fanwen/21093.html
6.两会2023农业划重点农民丰收节万祥军:议案提案农业声音二、以涉农职业教育公益化为导向,探索建立重点支持机制。将涉农职业教育政策导向调整为从公益性和外部性出发,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源有效引入为辅,探索建立公共财政差异化的投入机制,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加大投入力度,突出两个“倾斜”: 一是向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倾斜;二是向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县https://blog.csdn.net/xj0623hjwq/article/details/129565166
7.?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丨上海金山廊下镇:“农业标准地廊下镇试点以规划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准确把握“超大城市远郊农业镇”的特点,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用政策优势调适空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按照村庄布局,廊下镇鼓励群众向镇区集中,集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依托两个保护村塑造诗意乡居环境;按照产业布局,自西向东打造“林、田、菜”的农业生产格局,引导田、林https://www.hubpd.com/hubpd/rss/zaker/index.html?contentId=864691128458239039
8.自学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考试①毛泽东指出要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已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无疑义、必须肯定的。 ②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http://16touxue.com/207.html
9.理论网什么是大食物观?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让群众从“吃得饱”转向吃得更好、吃得更营养、吃得更健康,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https://www.cntheory.com/zkjy/202212/t20221212_54336.html
10.中央出台意见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3.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实施老工业基地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4.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https://m.loupan.com/dl/news/201403/2272279
11.美国退休教授:论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只有抛弃绝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神话,立足于自力更生,以扶植集体经济和振兴民族经济为出发点,重新估价建国70年来各个阶段的农业政策,立足国情和承继古老中国的农业优良传统,全面客观估价千年的农耕文化的优越性,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特别是亚洲各国的先进经验,才能够找到适合中国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新型农业机制和符合http://www.wyzxwk.com/Article/sannong/2019/11/410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