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农业、农村、农民为基本出发点,聚焦产业融合、服务融合、主体融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以农业为导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难点在乡村。要坚持以农业为导向,立足乡村本位,着眼县域层面,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路径,促进不同产业要素在城乡之间集聚整合和双向流动,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走出具有遂宁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延长农业产业链
通过农业规模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销售推广、农文旅深度融合,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全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
(二)提升农业价值链
改变以种植业为单一主体的传统农业,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休闲、生态康养、研学旅行等深度融合,培育农业新业态,构建“大农业”链条。大力实施传统农业改造升级,打造一批叫得响、品质好的“遂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持续推动农民致富增收。
(三)壮大农产品供应链
二、以农村为导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融合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以农村为导向,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辐射和覆盖,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体系,让城乡公共服务同样“可及”。
(一)建立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公共服务机制
建立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公共服务机制,健全以农村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县—乡—村”三级联动公共服务机制中:县级主要负责统筹政策制定、设施配置、资源整合等,一体推进农村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乡镇一级主要负责城乡公共服务的密切配合和有序衔接,做好基本公共服务由县城向乡村延伸的组织者、监督者;村社一级主要负责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有效打通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建立横向到边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横向到边”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投入,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进;统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社卫生服务中心等组建县域医共体,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农村敬老院、乡村长者食堂、村民活动中心等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推动县域养老服务一体化建设;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全面振兴”对标竞进行动,持续推进大地景观化、庭院果蔬化、农村田园化、产业特色化、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以农民为导向,推动实现“人”的主体融合
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城乡融合最终是实现“人”的融合。要坚持以农民为导向,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手抓,既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加快培育现代农民,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引回来”的关系,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乡的留得安心。
(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安居乐业。重点聚焦家政服务等用工矛盾突出行业,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农业转移人口认同感、归属感。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各项合法权益,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返乡留乡农民合法权益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民众在乡村基层治理的“主人翁”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治理主体融合,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遂州大地落地落实。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道路管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多元化农村市场主体,创新完善保障农民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