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农”为基本出发点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遂宁新闻网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农业、农村、农民为基本出发点,聚焦产业融合、服务融合、主体融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以农业为导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难点在乡村。要坚持以农业为导向,立足乡村本位,着眼县域层面,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路径,促进不同产业要素在城乡之间集聚整合和双向流动,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走出具有遂宁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延长农业产业链

通过农业规模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销售推广、农文旅深度融合,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全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

(二)提升农业价值链

改变以种植业为单一主体的传统农业,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休闲、生态康养、研学旅行等深度融合,培育农业新业态,构建“大农业”链条。大力实施传统农业改造升级,打造一批叫得响、品质好的“遂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持续推动农民致富增收。

(三)壮大农产品供应链

二、以农村为导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融合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以农村为导向,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辐射和覆盖,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体系,让城乡公共服务同样“可及”。

(一)建立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公共服务机制

建立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公共服务机制,健全以农村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县—乡—村”三级联动公共服务机制中:县级主要负责统筹政策制定、设施配置、资源整合等,一体推进农村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乡镇一级主要负责城乡公共服务的密切配合和有序衔接,做好基本公共服务由县城向乡村延伸的组织者、监督者;村社一级主要负责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有效打通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建立横向到边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横向到边”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投入,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进;统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社卫生服务中心等组建县域医共体,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农村敬老院、乡村长者食堂、村民活动中心等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推动县域养老服务一体化建设;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全面振兴”对标竞进行动,持续推进大地景观化、庭院果蔬化、农村田园化、产业特色化、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以农民为导向,推动实现“人”的主体融合

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城乡融合最终是实现“人”的融合。要坚持以农民为导向,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手抓,既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加快培育现代农民,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引回来”的关系,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乡的留得安心。

(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安居乐业。重点聚焦家政服务等用工矛盾突出行业,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农业转移人口认同感、归属感。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各项合法权益,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返乡留乡农民合法权益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民众在乡村基层治理的“主人翁”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治理主体融合,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遂州大地落地落实。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道路管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多元化农村市场主体,创新完善保障农民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THE END
1.12综述——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要充分认识到大食物观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进一步升级,不仅要让群众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我国是人口大国和食物消费大国,全国十四亿多人每天一张嘴就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满足如此体量巨大的食物需要,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3_03/202211/t20221123_470840.htm
2.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人民网·来论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全面https://mks.hzau.edu.cn/info/1161/7113.htm
3.邹平市人民政府区域规划码头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三)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码头镇规划发展要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高点定位,树立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明确更高定位,制定更大目标,实施更强措施http://www.zouping.gov.cn/art/2022/7/12/art_229603_10516095.html
4.打造美丽乡村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政策法规资讯“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实施“千万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群众最为关切的诉求。本世纪初,浙江农村环境“脏、乱、差、散”问题日益突出,不但制约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也威胁着http://www.agricoop.net/news/show.php?itemid=18645
5.现代农业论文15篇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带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要推进农业产业的经营,必须发展农业产业化。 2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a.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的总体规划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农业机械化的总体结构优化与我国当前农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https://www.haoqikan.com/fanwen/21093.html
6.两会2023农业划重点农民丰收节万祥军:议案提案农业声音二、以涉农职业教育公益化为导向,探索建立重点支持机制。将涉农职业教育政策导向调整为从公益性和外部性出发,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源有效引入为辅,探索建立公共财政差异化的投入机制,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加大投入力度,突出两个“倾斜”: 一是向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倾斜;二是向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县https://blog.csdn.net/xj0623hjwq/article/details/129565166
7.?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丨上海金山廊下镇:“农业标准地廊下镇试点以规划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准确把握“超大城市远郊农业镇”的特点,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用政策优势调适空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按照村庄布局,廊下镇鼓励群众向镇区集中,集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依托两个保护村塑造诗意乡居环境;按照产业布局,自西向东打造“林、田、菜”的农业生产格局,引导田、林https://www.hubpd.com/hubpd/rss/zaker/index.html?contentId=864691128458239039
8.自学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考试①毛泽东指出要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已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无疑义、必须肯定的。 ②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http://16touxue.com/207.html
9.理论网什么是大食物观?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让群众从“吃得饱”转向吃得更好、吃得更营养、吃得更健康,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https://www.cntheory.com/zkjy/202212/t20221212_54336.html
10.中央出台意见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3.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实施老工业基地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4.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https://m.loupan.com/dl/news/201403/2272279
11.美国退休教授:论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只有抛弃绝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神话,立足于自力更生,以扶植集体经济和振兴民族经济为出发点,重新估价建国70年来各个阶段的农业政策,立足国情和承继古老中国的农业优良传统,全面客观估价千年的农耕文化的优越性,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特别是亚洲各国的先进经验,才能够找到适合中国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新型农业机制和符合http://www.wyzxwk.com/Article/sannong/2019/11/410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