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也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展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艰辛历程。这一历程先后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朴素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奋力探索、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深化四个阶段。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对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生态建设绿色发展

作者简介:陆波,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方世南,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18JZD007);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国家治理研究”(szdx2020)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开展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并使其向着体系化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循序渐进地解决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对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朴素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经验

(一)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环境保护实践和经验

从1929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在白色包围中顽强地生长和发展着。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支援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苏区的自然环境,在“赣水苍茫闽山碧”的环境中壮大红色政权的同时,开展了大力兴修水利、倡导植树造林、规范林业资源等生态实践。这些实践成为中央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大力兴修水利,消除自然灾害

2.倡导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二)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保护的探索和经验

历史上,陕甘宁边区所在的黄土高原“在森林最茂盛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山涧原野,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绿荫冉冉”。自秦汉始,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加,森林草原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明显恶化。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时,自然环境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加强林业建设,开发水利,这些举措对边区农业建设和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1.出台林业法规,推广林业技术

2.进行水利建设,增加农业生产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奋力探索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我国经济“一穷二白”,资源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在困苦的环境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相继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开展了对生态建设的奋力探索。

(一)农、林、牧并举,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二)重视水土保持,坚持综合治理

水是农业的命脉,土是农业的基础。治水和改土,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水利建设的目的,就是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保证遇旱有水、遇涝排水。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一些领导干部单纯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忽视土壤的平整和改良,粮食产量仍然很低。毛泽东在长期的调查研究中认识到,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会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导致土地荒漠化等次生灾害的发生,从而引起环境变化,破坏生态平衡。针对这些问题,在他制定的农业生产“八字宪法”中,“土”放在首位,凸显了土壤改良对于水利事业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毛泽东建议领导干部学习《土壤学》,并提出了以深耕为中心改良土壤的建议。《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明确要求全民在垦荒时,“必须同保持水土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还提出从1956年起的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显著地收到水土保持的功效,基本上消灭水土冲刷的灾害”。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地以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目标,坚持治水与改土相结合,全面贯彻“八字宪法”,取得显著效果。

(三)倡导勤俭节约,强调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1960年4月,毛泽东在同中央部分领导同志谈话时,强调了“三废”的合理利用,“各部门都要搞多种经营、综合利用。要充分利用各种废物,如废水、废液、废气。实际都不费,好像打麻将,上家不要,下家就要”。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倡导下,1973年,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写入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中。197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工业“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几项规定》,标志着我国以“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为特征的生态建设探索进入新阶段。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同时,逐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将生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凸显,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事业成功推向了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21世纪国际国内复杂形势,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党领导的生态建设迈向了更深入的发展时期。

(一)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进入法治化阶段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初步确立

(三)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世界变局、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呼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其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力度和深度,从认识到实践、从局部到全局、从当前到长远,正在发生历史性、根本性、全局性变化。

THE END
1.12综述——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要充分认识到大食物观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进一步升级,不仅要让群众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我国是人口大国和食物消费大国,全国十四亿多人每天一张嘴就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满足如此体量巨大的食物需要,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3_03/202211/t20221123_470840.htm
2.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人民网·来论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全面https://mks.hzau.edu.cn/info/1161/7113.htm
3.邹平市人民政府区域规划码头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三)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码头镇规划发展要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高点定位,树立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明确更高定位,制定更大目标,实施更强措施http://www.zouping.gov.cn/art/2022/7/12/art_229603_10516095.html
4.打造美丽乡村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政策法规资讯“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实施“千万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群众最为关切的诉求。本世纪初,浙江农村环境“脏、乱、差、散”问题日益突出,不但制约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也威胁着http://www.agricoop.net/news/show.php?itemid=18645
5.现代农业论文15篇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带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要推进农业产业的经营,必须发展农业产业化。 2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a.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的总体规划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农业机械化的总体结构优化与我国当前农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https://www.haoqikan.com/fanwen/21093.html
6.两会2023农业划重点农民丰收节万祥军:议案提案农业声音二、以涉农职业教育公益化为导向,探索建立重点支持机制。将涉农职业教育政策导向调整为从公益性和外部性出发,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源有效引入为辅,探索建立公共财政差异化的投入机制,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加大投入力度,突出两个“倾斜”: 一是向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倾斜;二是向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县https://blog.csdn.net/xj0623hjwq/article/details/129565166
7.?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丨上海金山廊下镇:“农业标准地廊下镇试点以规划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准确把握“超大城市远郊农业镇”的特点,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用政策优势调适空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按照村庄布局,廊下镇鼓励群众向镇区集中,集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依托两个保护村塑造诗意乡居环境;按照产业布局,自西向东打造“林、田、菜”的农业生产格局,引导田、林https://www.hubpd.com/hubpd/rss/zaker/index.html?contentId=864691128458239039
8.自学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考试①毛泽东指出要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已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无疑义、必须肯定的。 ②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http://16touxue.com/207.html
9.理论网什么是大食物观?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让群众从“吃得饱”转向吃得更好、吃得更营养、吃得更健康,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https://www.cntheory.com/zkjy/202212/t20221212_54336.html
10.中央出台意见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3.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实施老工业基地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4.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https://m.loupan.com/dl/news/201403/2272279
11.美国退休教授:论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只有抛弃绝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神话,立足于自力更生,以扶植集体经济和振兴民族经济为出发点,重新估价建国70年来各个阶段的农业政策,立足国情和承继古老中国的农业优良传统,全面客观估价千年的农耕文化的优越性,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特别是亚洲各国的先进经验,才能够找到适合中国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新型农业机制和符合http://www.wyzxwk.com/Article/sannong/2019/11/410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