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种业振兴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性。种子被比喻为农业的“芯片”,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还直接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同时也是农产品在全球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加速种业创新尤为迫切。在这一进程中,金融的作用不可或缺。为种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融资环境,将是未来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
金融对种业创新的支持,应当集中在种业“卡脖子”问题的攻克上。种业振兴,关键在品种。我国一些关键农作物品种的性状与国际品种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比如玉米和大豆的平均产量,与美国大田的产量就有不小差距。还有一些种源,绝大部分需要进口,比如甜菜种子大部分来自德国和荷兰,甜椒、水果黄瓜等一些满足高端市场需求的蔬菜品种也主要靠进口。解决这些问题,金融应当在种业关键品种攻关上加大融资支持,重点支持抗病、抗逆优良品种的培育与创新。除传统银行融资外,应注重发挥政府引导性基金的作用,积极对接资本市场,着力拓宽多种金融要素的投入力度。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探索政府主导、投融资平台或产业基金参与的运营模式,以增强种业企业的资源获取和创新能力。
企业在种业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现代种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龙头企业对种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有着重要影响。然而,我国种业企业与国际大种业集团之间存在不小差距。目前,全球种业竞争格局高度集中,从2020年全球种业销售额占比看,前五大种业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50%。与国际集团高度集中的趋势相比,我国种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竞争力不强,前五大种业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份额占比不到20%,无论是从市场占有率还是技术领先方面看,国内种企都存在较大差距。
弥补这一差距,金融机构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形成有力的“组合拳”支持种企扶优。当前,大多数种业企业规模较小,处于发展期,缺乏受银行认可的有效抵质押物,导致难以获取足够的信贷资金。因此,金融机构应采取创新的融资方式,通过创新订单、应收账款、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融资方式,将企业潜在资产如订单等盘活,提升信贷可得性。尤其是对专精特新的特色种企,应当充分利用企业在特定区域、行业类别中的独特优势,创新专属金融产品。如积极开展种子经营权质押贷款,通过制定相应的农作物种子品种经营权及经营规模价值评估办法,帮助更多企业以信用方式获得贷款支持。
育种研发是攻克“种子芯片”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多数种业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不足。根据2020年数据,我国持证种业企业达7372家,但其科研总投入仅为55.78亿元,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足9%,远远低于拜耳公司2020年20亿欧元研发资金的三分之一。近几年,育种研发主体逐步向种业企业转变,然而,育种研发的资金需求主要依赖企业商业资金自筹,包括育种平台建设、专业设施购置、创新技术开发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支持,仅仅依靠企业自筹很难高效推进育种研发。
我国种业振兴的基础已经奠定,同时,发展种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方向也已经明确。在这一背景下,关键品种的突破和种企扶优等核心环节将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而通过更加创新的金融手段,必将为我国种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助力种业形成更为健康、稳固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