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生态宜居、农业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下,涉农金融不断优化供给与服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聚焦金融服务领域、主动理顺机制、扩面提质,把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到田间地头,金融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成效初显。截至2023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6.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全年增加7.43万亿元,同比增加1.21万亿元。2023年农业保险保费达到1430亿元,增速超过17%,为农业发展提供4.98万亿元的风险保障。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也不断扩大,全国县域已实现银行机构100%覆盖,乡镇银行机构覆盖率达97.93%,行政村基本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近3年,银行保险机构累计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新设分支机构407家。
强化涉农金融服务不仅是解决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建设农业强国,需要不断健全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对此,应强化涉农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多渠道推动涉农企业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促进涉农企业多元化融资。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坚守定位、良性竞争。大中型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通过建立单列信贷计划等专营机制延伸普惠金融服务半径;地方法人银行结合自身定位,利用人缘、地缘优势服务“三农”客户,鼓励逐级下沉业务层级,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消费需求;政策性银行开展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转贷款业务合作,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加大在涉农信贷审批、信贷资源等方面的倾斜,加强涉农领域信用风险防范和管理。
创新优化农业特色金融产品。制定差异化产品,推动乡村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丰富农产品期货品种,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功能。建立农业保险与信贷融合机制,将农业保险作为信贷的重要附加条件,缓解金融机构的风险压力。建设农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信息,协助金融机构有效评估信用风险,实现信息、信用、信贷联动,增强金融机构赋能农业发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