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碳汇低碳固碳金融监管总局

曾刚/文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曾刚王飞

【引言】商业银行应将服务农业转型发展作为经营布局的重点,推动“商行+投行”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创新应用和落地见效。一方面,通过包括信贷、债券、股权、基金、顾问等在内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丰富农业气候投融资的资金供给;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合作生态,引导金融及智力资本流向农业减排固碳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各个领域,提升农业气候投融资的可获得性。

【正文】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方向,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是我国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也是巨大的碳汇系统;在全球气候风险持续上升背景下,我国农业气候韧性相对不足。建设低碳转型和气候适应型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关键方面。实践中,转型农业项目普遍具有前期投入大、商业性和盈利性较弱等特点,资金短缺、融资难等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探索构建与之适配的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

一、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

同时,农业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产业部门之一,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气候变化会严重影响我国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一是作物种植方式和传统产区边界变化,导致农作物种植界限北移和优势产区转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面临深刻调整。二是农业气象灾害加剧,病虫害风险加剧,尤其是威胁气候敏感生态脆弱地区的粮食安全,对农作物和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国内农产品供需市场改变和国际贸易格局调整。

我国农业碳排放“高总量”的产业现状和农业气候“高敏感”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推动农业低碳转型、提高气候韧性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在顶层设计、专项行动和金融赋能等方面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支持农业转型发展,推动农业从“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型。一方面推动种植业减排固碳、养殖业减污降碳、农机节能减排、草原固碳增汇,推进农业低碳转型。另一方面,加强高抗性品种选育、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建设气候适应型农业。

二、农业转型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及融资难题

(一)建立低碳转型和气候适应型农业面临挑战

一是经济性方面,如何平衡和兼顾农业增产与减排。我国是人口大国,对粮食、蔬菜和肉类的需求巨大,在减排的同时保持较高的粮食产量,短期任务艰巨。二是减排固碳方面,农业“碳源”和“碳汇”的基础还未摸清,农业减排潜力尚需进一步挖掘。对于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监测和数据支撑体系,导致难以评估其环境影响并进行有效监管。三是气候适应性方面,农业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较弱,农田水利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存在短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慢,设施农业规模偏小。同时,我国耕地退化加剧,土壤耕层变浅,造成农作物抗逆性偏低,温度极端变化和土地盐碱化等环境胁迫制约农作物产量。四是资金投入方面,改变传统农业“高能耗、高排放”生产方式,普及农业现代化设施、技术革新等,涉及大量经费投入与固定资产投资,农业项目面临巨大资金缺口。

(二)项目属性对投融资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近期发布的报告《气候变化2023》显示,在气候减缓与适应性方面,农业在所有行业中面临的资金缺口最大,距离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需资金相差10—31倍。迫切需要金融机构结合转型农业项目属性和特点,探索构建与之精准适配的,多维度、广覆盖,满足处于不同阶段、不同风险水平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的投融资体系。

一是固定资产投入高,融资需求大。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转型农业项目需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生产方式。不论是高标准农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或是集约化、数智化、清洁化改造等技改项目,均需要生产资料的密集投入和大量的资金支持。

二是融资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盈利能力较低。农业项目天然具有投入周期长、盈利空间小、季节性波动和风险性较高等特点。以抗旱、耐涝、耐高温、抗病虫等抗逆作物品种选育为例,新品种培育周期往往需要5至10年,从研发到上市并实现营收的过程漫长且存在不确定性。对金融机构的项目识别、风险承受、价值判断能力提出了挑战。

三是环境价值的转化实现方式仍需完善。农业具备碳源、碳汇双重属性,挖掘农业碳汇的资产属性,将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是激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减排固碳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农业碳汇市场的发展较为滞后,农业碳汇产品供给不足,对农业碳金融的融资机制设计、产品创新提出较高要求。

四是投融资需求差异化、多元化。农业减排固碳是涉及多细分领域、产业链环节以及生产经营者协同的系统性工程,以新型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尤为旺盛。针对不同主体及场景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需要全面统筹、灵活运用多元化融资工具和服务手段,实现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

三、多元化金融服务手段

支持农业转型发展的创新实践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农业低碳转型和建设气候适应型农业。从国际视角来看,发达国家更趋成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国内金融机构也在产品、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融资条件与企业碳减排表现挂钩

推广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银团等创新产品,通过结构化设计,激励企业制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满足涉农企业的低碳转型资金需求。如,2021年欧洲领先的食品供应和配送企业Greenfood集团发行10.5亿瑞典克朗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利率与企业的科学碳目标设定、碳减排表现、食物浪费减少目标相挂钩。2022年,由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牵头,与全球植保和种业龙头先正达集团(Syngenta)签订45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利率与先正达集团的农业碳捕获和碳减排绩效挂钩,鼓励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打通农业碳汇的生态价值实现渠道

创新碳汇收益权融资,将农业减排固碳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提高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如,国际金融公司(IFC)发行全球首单森林绿色债券,用于支持森林碳汇和防止毁林项目,创造性地将碳信用作为票息支付方式之一,投资者可在碳市场出售该碳信用获得相应资金。中国农业银行福建分行推出“双碳”权益质押贷款,包括碳汇权益质押贷款和林业碳票质押贷款两款子产品,审批效率高、贷款利率优惠,填补CCER(国家核证资源减排量)和FFCER(福建林业碳汇)两种机制之外的碳汇权益质押融资空白。中国农业银行浙江湖州分行推出森(竹)林碳汇贷,围绕林地流转、平台收储、集约经营、统一交易、收益反哺的碳汇收储交易过程,设计涵盖竹林碳汇产生端、收储端、需求端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方案。

(三)创新特殊用途信贷产品支持转型项目资金需求

创新特殊用途信贷产品,匹配差异化信贷资源,满足转型农业项目经常性、大规模资金需求。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种业贷”产品,通过将种业企业科创能力、活体资产及部分生产经营数据等转变为可量化的信用资产,增强种业企业的融资可得性。2023年中国农业银行在全国首创“农机贷”金融服务,在农机装备研发推广、农机产业集群发展等领域匹配专项差异化政策,为农机装备龙头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和购机农户提供金融支持。中国农业银行安徽分行创新推出“贷款+保理E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将“高标准农田”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加强农田防护、水土保持的同时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中国农业银行山东分行推出“黄河系列贷”,围绕黄河战略重点领域,创新推出9大类36项产品,一揽子解决生态修复、节水防洪、乡村建设等领域对资金需求旺盛、但缺乏专项金融产品的痛点。

(四)以股权投资支持农业新质生产力

运用股权投资等权益型融资方式解决农业转型面临的资本金短缺问题,通过投贷联动为农业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如,全球首支专注于气候韧性和适应性的私募股权基金CRAFT,通过将财务利益与气候韧性目标相协调,寻求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典型投资标的包括专注于智能农业技术的初创企业。上置资产等创投机构以股权方式投资种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企业江苏思威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科创企业,支持企业研发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

四、商业银行服务农业转型发展的推进重点

建设低碳转型和气候适应型农业,是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三重属性。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商业银行是服务实体经济、国家战略的主力军,应将服务农业转型发展作为经营布局的重点,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发挥综合经营优势,推动“商行+投行”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创新应用和落地见效。一方面,通过包括信贷、债券、股权、基金、顾问等在内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丰富农业气候投融资的资金供给;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合作生态,引导金融及智力资本流向农业减排固碳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各个领域,提升农业气候投融资的可获得性。

(一)夯实信贷融资产品矩阵基础

信贷产品是当前农业转型融资的压舱石,可研究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专项再贷款等,匹配差异化授信、利率定价、审批绿色通道等政策,加大农业减排固碳领域信贷支持。

具体来看,一是资金投向领域与绿色金融相衔接,满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农村清洁能源替代等重点领域项目需求,实现减污、降碳、增汇、发展协同推进。二是融资机制创新与转型金融相融合,重点聚焦大型农业生产贸易及加工企业。设置可持续发展挂钩机制,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碳排放强度、单位产值能耗、清洁能源使用比例、零碳产品等环境绩效表现指标动态关联,激励企业采取绿色低碳的生产经营方式。三是融资主体需求与普惠金融相兼容,围绕传统农户及中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气候韧性及减排固碳方面的融资需求,通过创新拓展合格抵质押物范围、加强银政银保合作等方式,健全完善低碳农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

(二)加大主题债券承销及投资力度,助力低碳转型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品种、多用途的债券融资工具,为农业气候韧性设施建设及减排项目提供直接融资。

一是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行包括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在内的特定用途类债券,助力气候智慧型农业生产、农村电网建设等符合要求的项目获得融资。二是助力金融机构通过相应特定用途类债券,或结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发布的《气候韧性分类框架》等指引标准,探索发行气候韧性债券,募集较低成本资金,专门用于投向节水灌溉等农业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为大型农业贸易及生产企业承销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围绕减排增汇创新设置挂钩指标,激励监督发行人进行高质量信息披露,推动头部农业企业及供应链的低碳转型。

(三)完善权益性金融产品体系,解决资本金短缺问题

针对农业项目权益性资金不足问题,可探索引入“差异化资本”满足不同类型股权融资需求。

一是对商业性、成长性较强的赛道,如生物育种、生物合成学等重点技术领域,因地制宜设立市场化方式运作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撬动并聚合能够良好平衡风险、收益及流动性的社会资本,专业化运作、高效识别并引导资金流向技术实力强、经济可行性高的科研创业项目及低碳农业生产建设场景。二是对商业性较弱的赛道,探索引入政策性银行、地方政府资金等“责任资本”作为股权投资基金的LP,支持满足条件的从事减排固碳技术革新及低碳农业科创企业的长期融资需求。

(四)以资产证券化拓展农业企业及项目的融资渠道

以资产证券化盘活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优质资产,提高产业方转型意愿与投资积极性。

一是以低碳农业产业链核心链主企业应付账款为基础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帮助上下游生产经营主体缓解资金压力。二是用于为农业低碳转型的金融及服务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例如投向农业减排固碳领域的涉农惠农信贷资产证券化,智慧农业机械设备融资租赁债权证券化等;三是聚焦梳理低碳农业产业园区、农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高前期投入、长运营周期的建设场景,培育适合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稳定收益的投资项目,探索以项目PPP未来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提升社会资本退出可行性与投资积极性。

THE END
1.三大资本过剩指那三大资本,1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三大资本过剩指的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过剩。 唯一的出路是提升消费者档次。 1如果企业成为资本的傀儡,那么资本来源于广大消费者(工顾客就是上帝)。 谁来做好消费者裁判呢? 一:“抖音,微信,美篇,支付宝等等都成了商品的平台。” 1但还是让消费者不很满意,因为商品在不停的升级,消费者也在不停的升级https://www.meipian.cn/518nybxf
2.为更多金融资本投向现代农业筑路架桥2017年12月18日,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和农民创富的需要,作为财政撬动金融资本支持“三农”的一项政策创新,作为破解“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的有效途径,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完成、宣告成立。 一年来,山东农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辱使命、积极作为,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在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81218/Articel08002MT.htm
3.农业金融受资本青睐理财农场获亿元级融资原标题:农业金融受资本青睐 理财农场获亿元级融资 国内领先结合“农业生产场景”互联网金融平台“理财农场”,近期宣布获得国内最大创投机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4000万元人民币的A轮投资。半年时间,理财农场完成A轮系列共1.3亿元的融资,公司估值达10亿元,跻身农业互联网金融领域“第一梯队”。农业在中国是一个长期朝阳https://news.sina.cn/2016-09-03/detail-ifxvpxua7755977.d.html
4.温铁军:推动农业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整合为金融资本8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原院长、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第四届雁栖湖论坛现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乡村振兴,要消除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他强调,要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整合,为金融资本找到下乡投资的路径,进一步形成资本的闭环运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8062473138096.html
5.农业金融发展报告摘要: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的农村金融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农业经济增长会受到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影响,扩大农业金融发展规模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oalp2.html
6.关于印发泸州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十三五”时期,泸州要深入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针对泸州市农业基础建设较薄弱、社会资本对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不健全、新村建设区域性差异较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把新常态下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空间结构、促进产村相融、保障社会民生等新要求与全市实际情https://www.luzhou.gov.cn/zw/zcwjs/szfwj/lsfbf/content_98447
7.IIGF观点施懿宸程心如:绿色金融助力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挑战2016-2020年,相关文件对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指引主要集中于区域性项目上,且进一步细化了循环农业的应用,如农用薄膜综合利用等。2021-2022年,各类循环农业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开始提出以循环农业促进产业升级,上升至宏观循环经济层面,2022年《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更是意图引入社会资本促进循环农业更为全面地发展。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8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