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陈锡文(4)
治理价值冲突,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张合成(9)
农村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王小华,贺文瑾(16)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效果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李爱喜,方楚丹,姚驰(34)
城乡融合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发展:使命变化、局限突破与创新方向......陈一明,李敬(49)
组织与制度
乡村振兴背景下央企社会责任实践路径与新模式研究——华侨城1996—2021年纵向案例研究......李世杰,刘倩(63)
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共同富裕的机理与实现路径......牛坤在,许恒周,鲁艺(84)
借势赋能:地方政府运动式政策执行与公共治理困境——以鄂东H县为例......李玉霞(95)
村社本位与乡村产业新内源性发展的实践逻辑——基于陕西省和县方村的个案分析......孟庆渡(106)
由农民分化迈向共同富裕:现实困顿与实现路径——基于湖北兴村的纵向单案例分析......王亚星,罗建章,杜焱强(118)
基层动员式治理如何获得一线参与者支持——一个秸秆禁烧政策的追踪调查......王敏(132)
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电子书
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陈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本文提出从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从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实现国家现代化、从做强乡村特有功能的角度来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本文认为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应注意几个关键问题,即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之一,乡村产业发展要以农为本、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县域为切入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内涵;农业经营制度;乡村产业;城乡融合发展
治理价值冲突,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
张合成(中国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价值冲突;现代化产业体系;农业农村;小农户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王小华,贺文瑾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时空特征;动力机制;高质量发展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效果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李爱喜,方楚丹,姚驰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长三角金融研究院)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抓手,长三角地区的乡村振兴是由区域一体化发展基础上升为国家战略,承载着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示范和引领的功能。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乡村振兴五大目标作为一级指标,以金融服务为二三级指标,编制2015—2021年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指数。结果表明,2015年以来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总指数稳步上升,尤其是2018年后加速上升,佐证了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加大的事实。但与此同时,五大目标的指数在上升过程中呈现分化趋势,并且地区差异和地区特征明显。效果分析表明,地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小。同时,金融机构长期偏重于为农村产业兴旺提供金融服务,在推进乡村振兴其他四大目标时,比较均衡地向每个目标配置金融资源。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级,仍需要政策持续发力、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模式和农村内生动力赋能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关键词:长三角;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指数
城乡融合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发展:使命变化、局限突破与创新方向
陈一明(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李敬(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与时偕行的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理论切入点之一。本文通过对传统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梳理和反思发现,仅在传统农村金融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结构不完整、风控不完善、金融科技融入不足、系统环境尚未建立及面临着区域、行业、技术和领域局限等问题。故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发展使命转变,本文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内涵和重点、支持领域及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思考。基于多方位多层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证实,通过以构建城乡一体的价值链金融制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兴旺为重点,借助数字化的金融信息和科技手段以及农村资源资本化等方式,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城乡融合;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创新;局限突破;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央企社会责任实践路径与新模式研究——华侨城1996—2021年纵向案例研究
李世杰,刘倩
(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战略;责任内化;敏捷治理机制
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共同富裕的机理与实现路径
牛坤在,许恒周,鲁艺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摘要:农民农村发展落后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短板。宅基地是农民的重要资产,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事关农民利益与农村社会稳定。但宅基地制度改革仍然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充分发挥制度潜能以助推共同富裕的机理与实现路径还不明晰。因此,以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解构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呼应了中国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需求与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现实导向。研究发现,(1)以宅基地“三权分置”为基础和核心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旨在通过放松产权管制,赋予城乡居民均等的财产化权利与发展机会,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统一性。(2)利用“环境—努力”二元因素机会不平等理论分析内在机理发现,宅基地制度改革不仅直接改善制度环境、村庄环境等机会不平等,还间接促进农民生计转型,从而助推共同富裕。(3)宅基地制度改革通过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农民生计转型,推动共同富裕。未来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借鉴宅基地改革中“三权分置”的实践经验,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议题。
关键词:宅基地制度改革;三权分置;共同富裕;机会不平等
借势赋能:地方政府运动式政策执行与公共治理困境——以鄂东H县为例
李玉霞(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政策执行面临多中心工作、顶格目标管理、考核标准严格等强制度约束。基于鄂东H县的乡村振兴案例叙事,研究发现为突破制度刚性约束,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确立运动式执行模式为常规政策执行增势赋能,并通过“一把手挂帅”的强政治动员、跨科层的组织赋能与整合、权力下放的主体性激活等手段,促使常规工作搭乘运动式治理便车,阶段性解决与应对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治理之困,实现地方政府治理理性与政策执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但其被广泛使用易造成基层政权行政化、自利性,政策目标替代,农民去主体化、边缘化等困境。长远来看,运动式治理有待于通过“确权”与“确责”等形式完善政府职责体系,保留合理政策调试空间,进而实现政策执行与治理能力提升的双赢。
关键词:乡村振兴;项目制;政治动员;公共治理
村社本位与乡村产业新内源性发展的实践逻辑——基于陕西省和县方村的个案分析
孟庆渡(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摘要:实现乡村振兴必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村社集体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基于陕西省和县方村的个案研究,结合新内源性发展理论,本文试图从新内源性发展视角呈现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村社本位的乡村产业发展经历了“启动—探索—发展—集聚”的渐进式实践过程,具体表现为社会力量助推、能人型村干部示范、村社统筹和小农户组织化经营等实践样态。村社本位的乡村产业发展是外部环境撬动村社内生发展动力与村社内生发展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村社集体基于内外制度—社会环境的约束形成内在产业调整的驱动力。在乡村精英的带头示范下,村社集体通过制度嵌套、资源统筹和创新网络提升组织统合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主体创新能力。村社本位的新内源性发展实现了产业聚集和关系聚合双重经济与社会效益,最终引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村社本位;乡村产业发展;新内源性发展;动力机制
由农民分化迈向共同富裕:现实困顿与实现路径——基于湖北兴村的纵向单案例分析
王亚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罗建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杜焱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如何推动分化的农民整体迈向共同富裕,已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点与关键。本文基于为期七年的湖北兴村追踪调查,通过纵向案例分析探究了农民分化的驱动因素及推动不同阶层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受个体特征、社会网络和随机事件等因素影响,农民群体已分化为贫富阶段不同步、致富能力差异显著的不同阶层,继而偏离了共同富裕目标。精准的外部政策能够通过干预农民分化的驱动因素,推动不同阶层农民向富裕阶层流动,但在基层实践中存在政策执行偏差。对此,应立足于中国农民分化的客观现实,通过培育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设计,正向干预农民分化的驱动因素,以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民分化;乡村振兴;纵向案例研究
基层动员式治理如何获得一线参与者支持——一个秸秆禁烧政策的追踪调查
王敏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摘要:作为本土特色的政策执行模式,基层动员式治理如何获得一线参与者支持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本文聚焦动员式秸秆禁烧政策,把握一线参与者的“认知—行为”变化的基本逻辑,探索基层动员式治理获得一线参与者支持的微观机制。通过对L县动员式秸秆禁烧实践的追踪调查,本文发现动员式治理获得一线参与者支持的微观机制表现为“制度引导—认知聚合—信任粘合—双向互动—共同支持”的基本逻辑。在多轮的治理实践中,动员式治理借助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引导村干部与农民之间达成认知聚合,并进一步实现信任粘合,促成了双向互动行为的发生,从而获得村干部与农民的共同支持。通过进一步对19个县域的定量研究,本文证实动员式秸秆禁烧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政府信任,且实施动员式治理县域农民的政府信任比未实施县域农民高24%。本文既解答了基层动员式治理如何提高一线参与者支持问题,也证实了基层动员式治理能够打牢乡村治理的信任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