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

所谓农村金融风险,指的是特定的一个农村区域由于各种原因诸如个别农村金融机构或者是农村中进行的金融活动主体经营不善等导致其财产损失而产生的支付和信用危机,进一步使农村中其他金融机构的支付安全受到影响,在民众中的信用度降低,从而出现金融挤兑等现象,甚至可能出现打乱金融支付秩序这种严重后果。

1农村金融风险的特征

1、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的生产形式属于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对资本的利用程度上高,但是整体的收益效率低下;2、大部分农村种植的作物的生长周期不短,整个周期内价格波动大,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导致农村作物价格受到国际影响;3、我国经常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受灾面积大,损失较为严重;4、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地位低下,不具竞争力;5、信用问题频出。以上几点可以归纳为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信用环境这三个大类,我国农业金融在这三个方面的风险较大,直接导致整体收益低下。在这种高风险低收益的模式下,资金流向也逐渐远离农村,加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这就是我国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特点。

2研究农村金融风险问题

2.1贷款风险问题。

2.2财政化及行政干预过度

农村金融机构内出现不良资产,其中几个主要原因就是政策性贷款和信贷资产过度财政化。农业金融机构诸如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贷款分类中,占据较多部分的是财政性救助贷款,但是往往由于当地金融机构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管理不善,执行力低下导致出现大量的坏账。与此同时,金融机构有时还需要用信贷来填补政府的财政支出,加重了农村信贷资金短缺的形势。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为达成政绩,过度依赖农村金融机构,造成信贷资产大量留滞。

2.3违规经营风险

(1)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人员无视法律法规,风险意识低下,为一己私欲,违规经营;(2)为躲避上级部门的审查监督,自制假账;(3)违规涉及金额过大造成资金调度失灵,为此设立的账外账,大大增大了风险的隐蔽性和危害性;(4)金融机构经营水平较低,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对金融开支的调节能力。至于许多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的金融犯罪则是直接造成了金融风险。

3调控农村金融风险的措施

如何对农村金融风险进行合理的调控和化解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需要对当地的金融环境进行改善才能得出正确的措施,从而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从金融环境方面下手,为调控金融风险做好准备。

1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

2整顿农村金融信用氛围

金融领域里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行为。经中外诸多实践证明,要想消除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并降低信用风险,降低借贷风险指数,不能仅仅依赖金融运行机制的改革,还需要整顿金融信用氛围才能最大程度上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实现所有金融活动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就目前国内真实情况来说,要想真正整顿农村信用环境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信用和法制教育在农村的普及,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和守法意识;2建立完善系统的农村信用体系;3加强对信用行业的管理和监督;4强化金融法制建设工作,加强金融执法;5严格惩处从业人员的腐败行为。

其他具体手段还有通过创新,发挥农村信贷融资方式的多样性,全面将农村金融功能和组织体系进行整合。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是紧密相连的,它们相互之间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关系,使农村经济的有实质性的发展,农村金融才可以拥有一个平稳健康的运营环境,全面防范金融风险;与此同时,也唯有农村金融得到平稳的运行,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1]郑振龙,陈国进.金融制度设计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2).

[2]温涛.农村金融风险控制与战略重组研究―基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背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3]郭延安,陶永诚.现代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3)

关键词:农村竞争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Hotelling模型;产品差异

1引言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基本上是传统型的小农生产方式,大多数农民仍然没有能够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收入水平很低,这就是“三农”问题。导致“三农”问题日益加剧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而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本文针对建设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从博弈论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建议。

2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理论界就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率的、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竞争主体的多元性问题。要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性,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但至少在目前,所选择的路径和措施的属性,都应该是需求导向型的,而不是供给导向型的。

(2)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有步骤地放松了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首先在农村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成效并不显著。究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二:其一,政府所赋予的农村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的权限是建立在垄断基础之上的;其二,农村等量的金融资本并未获得等量的报酬。由上可见,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要求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价格,而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价格,是通过多元性的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竞争而形成的。

3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很大并且很有潜力的市场,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原因,加上农民金融需求的特点,使得现在的农村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单一化趋势太严重,农村金融市场只剩下各自为政的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用专业术语就是“垄断”。

国家早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政策导向也很明确:打破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现象,所以农村信用社所构造的垄断并不像某些行业(譬如石油行业、电力行业等)的垄断。剩下的问题就是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怎样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垄断不仅会导致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还会造成价格的非市场化,当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时,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会迎刃而解,在此不再另外加以讨论。

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笔者将通过构建Hotelling模型对其加以讨论。

3.1Hotelling模型的基本前提假定

在Hotelling模型中,产品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差异,不同位置上的消费者关心的是价格与运输成本之和。假定有一长度为1的线性城市,厂商A和厂商B分别位于城市的两端,消费者均匀分布在[0,1]的区间内,分布密度为1。单位运输成本为t(在这里可以代表产品差异)。这样,住在X的消费者若到厂商B购买产品则运输成本为Xt,到厂商A购买的运输成本为(1-X)t。

3.2农村金融市场Hotelling模型的构建、推导与基本推论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用A代替)先入为主,在其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用B代替)进入市场时,A已经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因此在模型中设定B位于0位置,而A位于P位置,0

A和B的博弈过程为:第一阶段,A先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获得一定品牌优势θ和外部性优势rNA,然后B决定是否进入,以及采取什么策略进入市场。第二阶段,如果B进入,就与A展开价格(主要是贷款利率)和产品差异化(即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差异)及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在本模型中,由于t已经代表了产品差异,模型所讨论的“价格”仅代表贷款利率,下文中一律用“价格”来代替。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A的品牌优势θ越明显,外部性r越强,占据的市场份额越大,这个临界价格就会越小,B就越难进入市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差异t越小,临界价格也就越小,B也就越难进入市场。从这里的分析可见新型的金融机构B要进入市场,创造一定的产品差异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建立起品牌偏好。

推论2:产品差异t越大,B与A的均衡价格差异就越大,市场份额差异ΔX也越大。在前面的分析中,产品差异t的存在是B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竞争的第二阶段,双方均衡价格和市场份额的差异在所难免。双方竞争第二阶段的Hotelling模型中,位于[0,a]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一定会去消费B的金融产品,而位于[1-b,1]的需求主体一定会去A那里消费,厂商竞争的是(a,1-b)区段内的顾客。笔者认为新型金融机构B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后应该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顾客对新金融机构的信心和忠诚度,从而将模型中所列中间部分的顾客争取过来。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具有先入为主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市场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差异化(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主要指针对不同用途的金融服务和对农户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的差异)优势,创造竞争条件。农民这个金融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多变、从众行为严重、对新事物好奇心比较强等特点也有利于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和农村信用社展开竞争。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的外部性和规模经济,新型金融机构要进入市场还要有相应的策略和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Meyer,R.L.&Nagarajan,G..RuralFinancialMarketsinAsia:Policies,Paradigms,andPerformance,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2]Diamond,D.W.,FinancialIntermediationandDelegatedMonitoring,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84,51:393-414.

[3]Gibbons,R.,APrimerInGameTheory,PrenticeHallEurope,aSimon&Schustercompany.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金融抑制;农村地区;金融环境

金融抑制指的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各种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金融市场中严重存在金融管制、金融资产单调、理论性限制等现象。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金融市场虽然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较好,但是还是存在金融抑制,尤其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的表现就更加的明显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我国要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经济增长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金融抑制。

一、当前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

1、农村金融主体的缺失

在以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社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商业银行的金融组织形式已经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很多商业银行的仅仅限于粮棉贷款的发放,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一些商业银行逐渐将一些县级以下的金融服务机构兼并和撤销,对农村经济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削减。另外,对于农村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说,由于其产权不明,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不严密,导致不良贷款发生率不断升高。

2、农村资金外流

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来看,农村资金的外流导致了农村信贷业务的萎缩。第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四大银行在基层设立的金融单位将获得的资金上存,上层机构更愿意将资金贷款给商业活动。第二,从邮政储蓄来说,邮政储蓄金融体制中不仅存在资金上存,而且还有部分的只存不贷现象,这样邮政储蓄汇集的资金就大量的流入农村。第三,农村信用社在对存款管理中,因为考虑到贷款的收益,所以往往将吸收到的存款用到其他的行业中,将资金贷款给城市商业活动,导致农业资金减少。

3、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

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是我国农村经济长期缓慢发展的结果,农村金融发育不完善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第一,农村保险落后,由于农业生产中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较多,在生产中的风险比较大,所以很多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在农村开展保险业务。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在风险定价中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很多金融机构都是按照自己的经营状况以及贷款单位的还贷能力做出判断。第三,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工具比较单一,农村金融市场中使用的最多的就是贷款的储蓄,很多新的金融工具没有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二、当前农村金融抑制的解决途径

1、强化农业银行的功能

农业银行是政策性银行,要为农业的发展服务,但是当前农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办行的方向。要实现农业银行开办的初衷就需要强调农业银行的政策性银行功能,农业银行要在考虑当前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自己的金融服务范围进行扩展,新增一些农业项目及内容贷款,例如一些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乱,农村企业贷款等等。另外,在银行网点的设置中,农业银行应该本着方便农民的原则,合理设置营业网点。通过加强农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完善治理结构等措施,让农业银行能真正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2、建立完善的农村资金回流制度

针对农村资金外流的问题,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要建立资金回流制度。第一,要求开展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可以办理贷款业务,防止存款的外流。第二,对基层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适当加强,在充分了解贷款对象情况和有保证金的情况下,基层金融机构可以办理一些贷款业务,有效缓解农村资金需求矛盾。第三,对农村存款资金的使用要监督,尤其是农村信用社中的资金要最大限度的使用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对于各种农村信贷资金非农化现象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充足。

3、深化农业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是对农村经济进行有效补偿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农业保险成本高,效益差,可以组件专门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为了有效扶持农业保险的开展国家可以利用财政、税收补贴的措施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从而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一些涉农的保险,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

4、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消除农村金融抑制的有效方式。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我国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围绕农村企业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和间接性的融资市场。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利率存在的问题,国家应该积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让各大商业银行根据农村贷款企业风险程度确定存贷款的利率。另外,对于金融市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构建诚信体系,为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创造好的环境。

结论:

因为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在当前农村金融抑制现象是非常普遍的,金融抑制现象的产生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我国应该对农村地区金融抑制问题有清楚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开展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农村金融抑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金融改革的重点进行明确,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1]李春梅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问题浅析[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7(02

[2]李婷婷基于供求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宋乾坤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9)

一、三农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历史看,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一般都是从农业和农村取得原始积累,开办工业企业,发展城市;与此同时,农村的劳动力大批进人工厂。这样,城市的商业、服务业发展起来,城市也逐步发展起来了。因此,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人类生产方式由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也是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两者是同时进行的。等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工业反哺农业,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资料武装农业,使农业现代化;国家财政积累多了,城市再反哺农村,对农村进行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现代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虽然农业总产值现在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于2008年底已经降到了11.3%,但是我国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主要体现在:

(一)农业问题现

阶段的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面貌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就粮食生产来讲,一方面粮食生产受市场的约束,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受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的约束,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市场的约束使得包括资金等生产要素离开了粮食生产,离开了农村。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资金供给是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农民问题

(三)农村问题

我国农村问题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系统性问题。从工业化角度看,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加速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问题。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脆弱,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等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因此,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包括国家财政反哺农村,也包括真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在这个市场机制中,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二、三农问题产生的金融原因分析

三农问题之所以产生和存在,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从金融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严重脱节,农民的金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或满足程度很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资金缺失

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资金投入。在实施了支农政策,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提高之后,资金就是最关键的要素。在我国现阶段,国家优先支持基础工业行业,农村哺育城市,农村的大部分资金需求被大量调往城市,用于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大量资金上存和邮政储蓄的“吸储器”作用,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据统计,2007年底农业银行虽有涉农贷款余额高达1.36万亿元,但仍有1万亿元左右的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邮政储蓄机构2007年底存款余额1.6万亿元,其中超过一半的资金来自农村,但回流农村的资金却微乎其微。商业性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的决定其定位在城市,而非农村中分散的农户和小规模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2008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11.3%,但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贷款余额只有5%左右。加上农村政策性银行机构改革和业务调整,以及农村直接融资渠道少,造成支农资金供不应求的局面,“三农”面临资金紧缺的现状在我国农村还将长期存在。

(二)机构缺失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机构日趋缩减。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基本策略,其后国有商业银行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国务院清理取缔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占据了准垄断地位,成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2008年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为3.7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为1.7万亿元,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比重超过90%。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单一化、金融市场垄断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三)服务方式缺失

首先是信贷服务缺失。近几年,随着农发行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粮棉加工企业等农业信贷职能的剥离和农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转移,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增长速度放慢,有的年度甚至呈现负增长。在农村中,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贷款约占农村资金需求25%,70%左右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者是只能通过非法的民间金融渠道得以满足。其次是金融产品简单,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没有可供广大农户选择的新的金融产品。

三、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性理论

农村金融政策理论主要有三大代表性理论:农业融资理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以及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一)农业融资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融资或信贷补贴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理论,强调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农业融资论主张通过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政府控制农业融资利率较其他产业低,以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性收入差距。然而实践表明,这种过分依赖外部资金的农村金融政策,引发了资金回收率低、使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矛盾,加之对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忽视,致使农村金融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这主要表现在:

2.低息资金的主要受益人并非农村贫困居民,低息贷款的补贴被集中并转移至进行大笔贷款的较富有的农户身上。低息贷款利率不反映资本的真实成本,导致信用需求的夸大,对非目标受益人形成贷款的激励,从而信贷计划的初衷无法得到实现。

3.农村信贷机构监督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乏。Gulli(1998)认为,对消除贫困贡献最大的既不是贷款也不是储蓄,而是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的建立。首先,政府支持存在的道德风险使得农村信贷机构缺乏有效地监督其借款者投资决策和偿债行为的能力,补贴性的农村信贷体系中大都伴随着较高的拖欠率。其次,农业信贷补贴政策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

(二)农村金融市场论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四、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机理

五、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国际经验

国外农村金融已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它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发达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验

1.美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是经过不断摸索、发展而形成的。1938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颁布以来,美国农业保险经过近70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作物保险业务,保障水平和农民参与率不断提高,对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国民福利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早期美国农业保险是由私营保险公司提供的,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风险巨大,其经营的农作物保险均以失败而告终。为了帮助农民对付农业生产面临的购险,美国政府积极参与了农作物保险计划。现行的美国农业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和,政府在经营管理费和保险费补贴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美国农作物保险的运行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局),主要负责全国性险种条款的制定、风险的控制和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等;第二层为有经营农险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它们与风险管理局签订协议,并承诺执行风险管理局的各项规定;第三层是农作物保险的人和查勘核损人,美国农作物保险主要通过人销售,他们负责具体业务的实施。

2.日本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在日本,既有政府办的政策性金融,又有强大的合作金融来支持农业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其他金融机构,这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日本人多地少,自然环境又比较差,但是它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简称农林公库)。它建立的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中央金库和其它金融机构筹资发生困难时,给它们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较长的资金。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主要是把资金用于土地改良、造林、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的融资,同时用于农业现代化投资、农业改良资金的融资、对国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市场提供市场设施贷款等。农林公库的代款一般不直接办理,而是委托农协组织代办,并会给一定的委托费。农林公库的贷款利率虽会因贷款种类和工程性质有不同的规定,但总的说,要比民间金融机构优惠,而且贷款的偿还期限10~45年不等。

(二)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探索与实践

发展中国家以印度为典型代表。印度独立初期,高利贷占印度农村信贷总额的一半以上,其他信贷规模比较低。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绿色革命”,以各种措施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其措施以推行现代农业技术中心,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随着这些措施的实行,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统逐渐发展和完善,从而高利贷活动所占份额也大减少。现在印度既有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又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等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印度的合作性质的信贷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短、中期贷款的合作机构,主要是信贷合作社;另一类是提供长期信贷的合作机构,主要是土地开发银行。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市场绩效

一、指标选取

(一)市场竞争程度指标:赫芬达尔指数

本文选择赫芬达尔指数(HHI)即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作为描述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的指标。赫芬达尔指数(HHI)即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是指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X表示市场总规模,Xi表示市场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Si为第i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为企业数目。HHI值的范围有两种表示:0-1或0-10000,取决于市场份额的数值表达方式。HHI=0时,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HHI=1或10000时,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HHI值越大,表示市场集中度越高,垄断程度越大。HHI不仅包含了所有企业的规模信息,而且由于“平方和”计算的“放大性”,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变化反映特别敏感,因此HHI能够真实地反映市场中企业之间规模的差距大小。

本文用1994-2007年驻马店市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作为X变量,计算出1994-2007年农村金融市场HHI值。计算结果如表1。

表1驻马店市农村金融市场1994年―2007年HHI值

通过对驻马店市农村金融市场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可知,该市农村金融市场大致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驻马店市农村金融市场总体上呈现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少数几家金融机构瓜分了信贷市场。

按照国际上常用的以HHI指标为基本划分市场程度大小的标准来看,当HHI大于1000时处于寡头垄断市场,低于1000时为竞争市场。高于3000则处于高寡I型。驻马店市农村金融市场的HHI指数在1994-2007年均大于3000,所以,该地区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处于寡头垄断状态。

二是驻马店市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呈现先降后又缓慢上升的趋势。

由图1更直观地看出,驻马店市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趋势,在1994到2007年,竞争程度先下降,到2003年后又缓慢上升,总体上呈现“L”状。原因是,在1994年到1997年间,驻马店市县域农村放贷金融机构以农发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其他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很小,而且,农业银行的放贷量又明显高于农发行和农村信用社,所以HHI系数较高,市场竞争程度很低。在1998年到2002年间,HHI呈下降趋势,原因是,农业银行、农发行和农村信用社放贷数量比较接近,改变了农业银行放贷一枝独大的局面。在2002年至2007年,市场竞争程度减弱,原因是:一方面工行、建行在农村金融市场放贷萎缩,导致市场只有农信社、农发行和农业银行三家;另一方面农信社的放贷量大于农发行和农业银行。导致HHI系数缓慢上升,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有所下降。

指标的基本描述如表2和图2

张兵、朱建华等人设计FIR的模型中,农村地区金融活动总量(Fr)包含了通过农村定点观察统计的农户持有现金总量和农村存款,经济活动总量(Wr)采用农业增加值代替农村GDP,初步估计农业增加值仅占农村GDP的1/4至1/2,这显然低估了农村经济增长的水平。由于分母过小,导致其最终结果比本文RFIR测算结果大2-3倍。除去指标选择的差异,对比后发现,本文计算的RFIR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大致在相同水平上,而且变化周期一致。可以判断,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绩效很低,远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和其他国家金融发展水平。

二、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综合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对RFIR序列和HHI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

由以上分析可得RFIR和HHI均为I(1)序列。所以它们之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二)驻马店市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度和金融深化水平之间的协整分析

本文研究的是驻马店市农村金融竞争水平和农村金融深化程度之间的变量,使用EG两步法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对RFIR和HHI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

括号内为对应系数的t值,显然回归系数是显著的。可决系数R平方等于0.5376,D―W检验为1.001。

然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ADF值为-1.8189,P=0.0671,5%显著性的临界值为-1.9740,10%显著性的临界值为-1.6029。所以,在10%的显著性下,RFIR和HHI存在协整关系,即农村金融市场程度和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存在长期均衡状态。

(三)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由表5可知,在滞后四期时,HHI是RFIR的格兰杰原因,而RFIR不是HHI的格兰杰原因,说明驻马店市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的大小会对农村金融深化的程度带来影响,而驻马店市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对该地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是否产生影响尚需要进一步证明,至少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或者说产生的影响不明显。

由以上分析可知,关于驻马店市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和该地农村金融深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是驻马店市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和该地区的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二是驻马店市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和农村金融深化水平之间呈现反方向的影响,即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越偏离充分竞争时,农村金融深化水平越低,反之,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越是充分时,农村金融深化水平越高;三是驻马店市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会影响该地区农村金融深化水平,反之,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三、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综合绩效关系的建议

(一)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建立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

明确各金融机构职责和分工。国有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商业化小额信贷、非正式金融都可以成为竞争性商业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探索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农村金融。一是对私有资本、外资进入或参股农村金融市场后的权利保护问题。二是对私有资本、外资进入或参股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问题。发展多种类型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金融管理部门应制定有关监管细则,解决监管粗放问题,解决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无人监管的问题,在推动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设立、运作、监管、市场退出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二)用规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行为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积极推进农村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进行管理。改革的关键是提高利率浮动范围、加大贷款浮动利率政策的落实,根据当地农村实际,区别贷款性质,调整相应利率基数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拉大利率差距。控制存款利率上限,规范不合理的定价行为,减轻农民负担,刺激农村资金需求。农村信用社必须更新放贷观念,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确定贷款周期,真正实现农信双赢的目标。合理引导农村资金流向。农村信用社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实现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议对邮政储蓄银行加快改革进程,尽快扩大贷款权限,让其吸收的农村资金能够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强化商业银行在农村的信贷投入。国有商业银行应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给基层银行以一定的信贷自,国家应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当地信贷的投入规模不低于当地吸收存款的50%以上。

(三)推动农金制度创新,提高金融经营绩效

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从制度供给方面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使其朝着有效的制度方向变迁。要自上而下地对现有政策进行清理,重新对农村金融政策进行整合,制定适合市场需求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保证政府主导型的诱致性金融制度变迁能使农村金融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制度需求方面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如何为微观金融制度的需求主体留下制度创新的环境和条件,从满足微观金融需求出发促使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形成一种鼓励和支持金融制度创新、自动协调和平衡制度创新供求的体制安排,为农村金融创新留下空间。

(四)构建公平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产权制度。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改变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重新塑造为国有股、企业股、个人股组成的多元化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的现代农村金融产权制度。健全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可以考虑赋予地方政府部分监管权,特别是要规定在辖区内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时地方政府应承担的救助比例。建立并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尽快成立由政府出资或由政府支持的县域信用担保中心,以有效解决“三农”经济融资担保难问题。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应尽快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引导或吸引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投保模式。尽快建立适当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应组建农业保险和再保险机构,解决农业贷款风险大的问题。建立财政政策支持农村金融政策机制。政府宏观经济决策部门要在农村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经济、金融和财政政策,加强政策交流,避免政策制定和政策自身的矛盾和不协调。各部门在改善农村金融制度的过程中,避免过激的行政手段,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引导。

[1]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绩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永龙.中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杨希(1987-),女,湖北武汉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罗剑朝(1964-),男,陕西武功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手段,是农村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货币资金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我国西部农村经济之所以长期发展滞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短缺及由此反映出来的金融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和资源配置失衡且效率低下(唐青生,2009)。因此,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成为现阶段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解决好这一问题,也就解决了“三农”问题的关键。在这种经济背景下,通过对西部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综述

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问题一直是经济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Bencivenga(1991)基于资金配置效率视角,研究发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GDP增长的贡献大于提高投资数量对GDP增长的贡献。Coell(1995)认为评价资金配置效率主要是运用前沿分析,并综述了该方法在评价资金配置效率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effrey(2000)分析了金融市场与资金配置效率问题,认为经济转型国家的财政金融部门配置农村资金的效率是低下的。Rioja(2004)通过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时期金融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增长普遍存在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国内学者关于资金配置效率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白广玉等(2005)认为我国农业金融资源存在“逆向流出”和“逆向配置”,前者是农业金融供给抑制的重要根源,后者是农业金融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谷慎(2006)指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农村金融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条件无法满足。李季刚(2007)研究认为农村金融资源的投入未能在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产业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导致二者增长缓慢。温涛等(2008)发现西部农村资金配置效率显著低于东部和中部,西部农村发展面临资金投入不足与配置效率低下的双重约束。唐青生等(2009)对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西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各省市间配置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向琳等(2010)认为我国农村资金配置效率呈平稳态势但效率偏低,西部农村资金配置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低于东部和中部。

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如何衡量我国西部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哪些原因导致了农村资金的低效配置?西部农村资金有效配置的战略与政策如何?鉴于此,下文将运用超效率DEA方法,通过构建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指标评价体系来衡量西部农村资金配置效率水平,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资金配置的影响因素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一)指标选取原则

资金是资源配置的核心,评价西部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西部农业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即投入的资金是否创造了最大的产出价值。根据微观经济生产理论,生产投入的要素主要有土地、劳动、资本,产出主要是各种商品或服务等。

(二)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评价模型设计

普通DEA方法只能判断决策单元是否DEA有效,容易出现大量的、甚至全部决策单元都为有效的情形,彼此之间缺乏可比性,不能对决策单元进行排序。超效率DEA模型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改进,可以对效率达到最优的决策单元进行再排序。利用超效率DEA方法得到的西部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是在具有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系统中测算出的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因此,采用基于传统CCR模型的超效率DEA模型进行分析:

minθsuper0

s.t.∑nj=1λjxij+s-i=θsuper0xi0,i=1,2,…,m

∑nj=1λjyij-s+i=yi0,i=1,2,…,s

∑nj=1λj=1,λj≥0,j=1,…,n(1)

(1)式中,θsuper0为效率指数,是决策变量;λj为输入、输出系数,是决策变量;xij为第j个评价对象的第i个输入指标值;s-i为输入指标松弛变量;yij为第j个评价对象的第i个输出指标值;s+i为输出指标松弛变量。如果θsuper0

(三)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影响因素模型

运用超效率DEA方法并不能找到影响效率的因素,采用Tobit模型能有效解决效率分布问题(李燕凌,2008)。Tobit模型是对部分连续分布和部分离散分布的因变量提出的一个经济计量学模型。如果Y*i是介于0-1之间的截尾数据,且Y*i与回归因子xj有关,则有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Y*i=β0+β1xi+ui(2)

(2)式中,i=1,2,…n。由于观测到的因变量Y*i是截尾数据,因此采用Tobit模型来估计。当使用观测到的Yi代替Y*i进行估计时,得出的OLS估计量是不一致的,Tobit模型通过使ui服从正态分布这一额外假设来推导相应的似然函数。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笔者于2012年7月的农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2009年~2011年农户经济投入与产出的数据,主要包含农户的基本信息、贷款经历与评价、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政策落实情况、未来融资需要等模块。鉴于陕西杨凌区和高陵区、宁夏同心县都开展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是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改革实验示范区,将调研区限定在这三个地区,对于研究西部农村金融创新,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具有代表性。为保证本次调研样本数据的精确性和代表性,在每一个调查地区选择农户人均收入水平相当的乡镇,首先从当地乡镇政府主管部门了解当地农村资金配置的总体情况,对当地农户按照经济水平分为三个等级,从各规模等级的农户中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样本,以入户访谈形式进行调查。

经过筛选分析,共获取370份合格样本数据,其中陕西杨凌区农户有19户,来自五泉镇;陕西高陵区农户有187户,来自通远、湾子、鹿苑、药惠、张卜五个乡镇;宁夏同心县农户有164户,来自河西、丁塘、王团三个乡镇。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数据统计结果

从农户总体产出情况来看,农业产出高于非农业产出,在农户产出结构中占相对重要的地位。陕西杨凌区、高陵区的非农业产出高于当地的农业产出,并且非农业产出和农业产出的差距在杨凌区明显高于高陵区,而宁夏同心县的农业产出明显高于非农业产出。高陵区农业和非农业产出的水平和差异程度均低于总体平均水平,而同心县则显著高于总体平均水平。由此可见,不同区域农户的产出均呈现出差异性,且农业产出的区域差异程度较非农业产出明显。

从农户实际经营土地面积的统计中发现,同心县农户平均经营土地面积(9.14亩)高出总体水平(7.17亩),杨凌区(5.13亩)和高陵区(5.59亩)低于总体水平。劳动投入中,杨凌区(3.21人)和高陵区(2.86人)平均每户劳动力人数高于总体水平(2.85人),同心县平均每户劳动力人数(2.8人)低于总体水平。资金投入中,杨凌区(27500元)和高陵区(32041.67元)农户资金投入均高于样本平均的资金投入(20954.89元),同心县的资金投入(18171.43元)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在投入要素中,杨凌区和高陵区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均高于同心县的投入,但同心县的土地要素投入高于杨凌区和高陵区。在产出结构中,同心县在农业和非农领域的产出水平均高于杨凌区和高陵区。不难发现,农户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向与其产出结构恰恰相反。因此,构造超效率DEA模型进一步分析这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运用EMS1.3软件对调研的9个乡镇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进行超效率DEA估计,并对效率值排名,通过表2可对各乡镇投入与产出的松弛变量有一个直观认识。表2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评价结果

排序乡镇效率值θ松弛变量s-(投入)s-1s-2s-3松弛变量s+(产出)s+1s+21王团1.3059000002丁塘1.2469000003五泉1.0843000004河西1.0449000005张卜1.0313000006湾子0.96960071.6740.607鹿苑0.964100.5919.2008药惠0.958200.69025.4909通远0.794300.6143.28099.24DEA有效值θsuper0的大小直接反映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高低。在调研的9个乡镇中,王团、丁塘、五泉、河西、张卜5个乡镇的效率值大于1,为DEA有效决策单元,说明其农村资金投入产出效率达到了最优;余下的湾子、鹿苑、药惠、通远4个乡镇的DEA有效值小于1,即没有达到DEA有效。西部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达到DEA有效的5个乡镇中除了张卜,其他都分布在杨凌区和同心县;而没有达到DEA有效的乡镇则集中分布在高陵区,其中,湾子、鹿苑、药惠等乡镇的效率值均大于0.9,而通远乡的效率值小于0.8。

没有达到DEA有效的乡镇中,以鹿苑乡来说,效率值是0.96,s-1=0,s-2=0.59,s-3=19.2,s+1=0,s+2=0,说明资金配置效率是无效的,即用少于当前的劳动与资本投入就可达到现有的产出。同时,结果显示在配置效率无效的4个乡镇中资金投入的松弛变量值较大,存在较为严重的资金投入冗余现象,说明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没有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用。湾子乡产出松弛变量s+1=40.6,药惠乡s+1=25.49,说明利用现有的投入要素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农业产出。因此要通过对资金配置进行优化,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陕西杨凌区、高陵区和宁夏同心县都开展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样本总体中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农户比例为52%,调查样本中杨凌区只有5%的农户参与了产权抵押贷款,高陵区农户参与占比22%,而同心县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覆盖率高达91%。分析得知同心县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最优,由此可能推断农户参与产权抵押贷款能优化农村资金的配置,此推断将在下文中进一步验证。

四、西部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一)模型与数据说明

将各乡镇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农户个体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收入、往返金融机构便利程度、是否参与产权抵押贷款、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作为解释变量。对于资金配置效率与各影响因素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提出以下假设:除农户个体特征外,假设人均收入,金融机构地理位置,参与产权抵押贷款,金融机构服务质量等因素对农村资金配置效率有正向影响。采用9个样本乡镇抽样调查的2011年数据(见表3),分析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设θ*i是前文计算所得的各乡镇DEA效率系数,xj为影响θ*i的因素,得到如下Tobit回归方程:

Y*i=αi+∑7j=1βijxij+εi(3)

(3)式中,Y*i为各乡镇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系数θ*i的水平;i为乡镇个数,i=1,2,…,9,j表示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个数,j=1,2,…,7。

在各调研乡镇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中,建立针对9个乡镇的Tobit回归方程,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分析,表4是各乡镇Tobit回归方程的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除湾子乡外的8个乡镇中,农民年龄对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有6个乡镇的农民文化程度对资金配置效率具有正向影响。鹿苑、药惠、通远3个乡镇农民的人均收入对资金配置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在其他乡镇无显著影响。而鹿苑、药惠、通远3个乡镇都表现出资金配置的无效性,说明农户人均收入对农村资金配资效率的影响不占主导地位。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没有依据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差异进行有效的资金配置,以扩大金融市场资金的覆盖范围,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程度,从而对资金配置效率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由于张卜乡、药惠乡的调查农户没有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因此只考虑其他7个乡镇的影响。对于王团镇、河西镇农户参与产权抵押贷款显著提高了农村资金配置效率,而在湾子乡却产生了负面影响,对其余乡镇均没有显著作用。这与预期不符,说明产权抵押贷款实施与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王团镇、河西镇的农村资金配置效率都表现为有效,因此,同心县农户参与产权抵押贷款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主要原因。表3影响因素调查数据描述统计

乡镇性别年龄

(岁)文化

程度人均收入

(千元)便利

程度参与产

权抵押服务

质量样本数王团均值0.8342.126.9217.313.870.923.8852标准差0.389.772.8214.070.530.270.51丁塘均值0.8545.256.9918.443.790.903.8879标准差0.369.872.3416.630.780.300.49五泉均值0.6351.328.2111.734.530.053.9419标准差0.5010.123.1410.840.610.230.75河西均值0.8443.756.5611.043.090.943.7733标准差0.379.422.586.401.060.250.80张卜均值0.5348.168.539.424.110.003.6319标准差0.5116.352.066.581.050.000.68湾子均值0.8047.679.6011.314.130.603.2716标准差0.4110.332.597.420.520.510.96鹿苑均值0.6851.009.358.453.820.133.3060标准差0.478.272.355.860.720.340.70药惠均值0.5251.098.877.044.170.003.1023标准差0.5113.402.473.730.720.000.79通远均值0.4947.039.099.923.830.353.3569标准差0.5011.322.066.390.810.480.63注:男性为1,女性为0。参与产权抵押,是为1,否为0。便利程度,1=非常不方便,2=不方便,3=一般,4=方便,5=非常方便。服务质量,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满意,5=非常满意。

表4资金配置效率影响因素Tobit回归结果

乡镇性别年龄文化

程度人均

收入便利

质量对数

似然值伪R2王团-0.0080.003*0.014**0.0190.115***0.098*0.131***38.730.69(0.87)(0.10)(0.03)(0.12)(0.00)(0.10)(0.00)丁塘-0.0190.005***0.016***0.0130.040**0.0650.171***55.770.59(0.66)(0.00)(0.01)(0.11)(0.02)(0.14)(0.00)五泉0.0760.007**0.005-0.0240.061-0.1210.098*18.820.09(0.28)(0.02)(0.69)(0.55)(0.37)(0.17)(0.08)河西0.0420.007***0.0110.0030.020.439***0.042*29.610.27(0.41)(0.00)(0.15)(0.91)(0.25)(0.00)(0.08)张卜0.0670.004**0.041***0.0120.044**0.073***18.740.15(0.29)(0.02)(0.00)(0.73)(0.02)(0.01)湾子0.0260.0010.021***0.0080.126***-0.065*0.064***20.130.06(0.63)(0.69)(0.00)(0.76)(0.00)(0.08)(0.00)鹿苑-0.0280.008***0.021***0.039*0.048***-0.0190.042**53.180.42(0.31)(0.00)(0.00)(0.06)(0.00)(0.59)(0.02)药惠-0.0270.006***-0.0040.091*0.111***0.052**20.60.15(0.53)(0.00)(0.74)(0.09)(0.00)(0.03)通远-0.0190.005***0.024***0.036**0.031***0.0030.053***69.030.35(0.40)(0.00)(0.00)(0.02)(0.01)(0.89)(0.00)注:括号内为双尾t检验概率值,*、**、***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五、结论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金融组织;综述

一、农村金融发展文献主要观点综述

(一)农村金融管理体制选择――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

农村金融市场体制的选择――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实质是对农村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在农村的具体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居于主导地位。Fry(1995)与Gomalez-Vega(2003)认为,农村金融抑制政策直接补贴农村信贷。强调对经济主体的信贷提供,忽视信贷质量、储蓄动员和金融市场效率,阻碍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进程。YuiimHayami、VernonW.Ruttan指出,农村信贷补贴使农村信用需求被夸大,导致农村金融信贷集中于少数人手里,信贷机构活力减弱。Yaron(1997)、WorldBank(2004)认为,大农场主和富有者获得了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农业信贷。贫困者只能依赖农村非正式金融机构满足融资需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成为主流思想。

20世纪90年代。推行金融深化的拉美国家陷入的债务危机及东亚金融危机。使一些学者对农村金融深化进行反思。KrahnanandSehmidt(1994)认为虽然可能存在政府失灵,但“一个不被压抑的金融体制能够自身最优地发挥功能”的观点并不正确。Zeller(2003)认为金融市场化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Yaron(1997)认为农村金融服务供求缺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带来的高风险及高交易成本,政府的作用是支持金融机构发展,为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创造良好的宏观和法律等外部环境。

(二)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渠道选择

学者们首先分析了农村正式金融机构信贷困难的原因。印度苏布拉塔加塔克与肯英格森特认为,由于正规农村金融中介机构营业活动的正规性、乡村银行数量不足及营运成本等原因,金融机构不把农民视为有信誉的顾客,导致农村贫困人口增加。因此发展中国家应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制来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Adams(1988)提出评价农村金融体制的标准,主要是农村正式金融服务人数与金融中介提供服务质量,并从侧面说明了农村金融覆盖面低。韩俊(2003)认为我国政府对农业和农村财政支出过低,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发展不平衡,农户难以获得贷款。周脉伏、徐进前(2004)指出,由于存在金融机构并不是“农户身边的金融机构”,其获取农户信息成本高,且农户履约机制缺乏等因素,农户融资困难。

另外。学者们研究发现。小额信贷组织成为农村金融市场融资的另一条重要渠道。Zeller(2001)认为小额信贷组织在信贷模式、利率定价、监管体系、风险管理等方面均符合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融资需求。世界银行(1997)、华盛顿会议(2003)认为小额信贷已经成为农户融资的主要创新模式。Grameen银行模式已经延伸到100多个国家,1997年华盛顿峰会制定的2005年目标是1亿家庭能够得到贷款。

(三)农村金融组织――正式金融机构与非正式金融机构

Germids(1990)、Besley(1994)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由正式的、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金融中介组成。2000年2月24日美国农业研究中心副主席达本斯特(MarkDraben-stott)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巴克曼(Barkema)在“2000农业发展论坛”中指出,农村金融组织必须加紧改革,以适应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所带来的变化。本文仅将农村金融组织划分为正式金融机构与非正式金融机构。

正式金融机构方面。Yamn(1992)指出金融中介所服务客户的数目、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及自身的持续能力是评价金融中介的标准。Yaron、Benjamin和Piprek(1997)对所达到的范围领域细化为储蓄的数量和储蓄账户的平均价值、所提供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分支机构和村点的数目、总农村人口中被服务的人口比例等:自身的持续能力用补贴依赖指数来衡量农村金融机构持续运作的能力。Zeller和Megor(2002)认为还应考虑农村金融体制的福利效果。对于农村金融中介的模式,Zeller(2003)在分析了各种金融中介机构的比较优势后认为。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联合。村银行、互助组、自助组是第一层,信用社、小银行是第二层,商业性的、国有的、合作性的银行是第三层。我国学者李玮(2000)认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缓慢。这导致信贷政策传导不及时,农业贷款交易成本高,限制了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彭川西等(2001)指出,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张国亭(2008)在分析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存在动员资金方面规模不足、配置资金能力有限和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能力有限的弱点后。提出应加大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的建议。

我国学者林毅夫等(2003)通过构建金融市场模型。证明了金融市场分割与非正规金融市场是中小企业借款者、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者与非正规机构贷款者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民间金融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金融抑制仅起到了强化作用。林毅夫等学者的研究解释了民间金融活动在金融自由化的国家和地区仍然会存在的原因。任旭华(2003)指出民间金融的兴起是因为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是新制度安排所创造的。它是诱致性金融制度变迁的结果。崔慧霞(2006)指出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服务不足是民间金融之所以得以发展的原因。张庆亮(2001)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认为民间金融内生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金融的需求,民间金融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内生性金融制度安排。KelleeTsai(2001)以我国为研究样本。对长乐、惠安、温州和郑州的民间金融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路径相对比,认为中国各地区民间金融发展的差异是因为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实行差异化政策。与张庆亮的判断一致,即民间金融是内生于民营经济的金融形式。

基于我国金融政策与民间金融现状,我国学者从高利贷的角度对民间金融的合法性进行了讨论。曹立群(2000)、温铁军(2002)、黎东升和史清华(2003)等认为。民间金融中高利贷行为严重。从而影响了农村发展:姜旭朝(1996)、史晋川等(1998)、茅于轼(2002)等学者较为赞同高利率的合理性,并认为应当给民间金融以合法地位。

对于农村民间金融的管理,有学者认为非正式农村金融利率高。效率低下,应用农村正式金融替代非正式金融。也有学者认为农村正式金融制度缺位,而非正式金融体制适应于农村环境,是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主要途径。Bouman(1988)、FloroandRay(1996)、HoffandStiglitz(1996)认为,应通过正式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选择村、正式金融机构将资金贷给非正式贷款者,再由其贷给农户、典当等方式,将农村正式金融机构与非正式金融机构连接起来。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综述

关键词:合作金融组织;金融结构“二元化”;“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其中一个领域的金融结构也存在“二元化”问题。在此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民贷款,使得农民贷款困难;与此同时,财政对农村投入也相对有限。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如何才能使农民得到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资金?这主要还得从农民自身来解决。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农村中成立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对解决农民资金缺乏的难题有很大帮助,在一些落后的地方,效果更是明显。

一、关于农村金融文献综述

(一)农业融资论。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处于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理论是农业信贷补贴论。该理论支持信贷供给先行的农村金融战略,其理论前提有: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所以农村面临的是资金不足问题;并且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如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和低收益性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比其他产业的低,故农业也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该理论因此得出结论:为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缓解农村贫困、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性收入差距,并促使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消亡,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

(二)农村金融市场论。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其理论前提与农业信贷补贴论则完全相反,认为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是有储蓄能力的,因此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导致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是农村金融机构运用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低息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抑制了金融发展;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农村资金拥有较多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费用。

该理论完全依赖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主张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以下方面的改革:农村金融机构应以动员储蓄作为其重要职能;利率必须由市场决定,且实际存款利率不能成为负数;农村金融的成功与否,应当根据金融机构的成果(资金中介量)及其经营的自立性和可持续性来判断;没有必要实行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目标的贷款制度;非正规金融市场具有合理性,不应一概取消,应当将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结合起来。

该理论得到了人们广泛的接受,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至今依然占主流地位。但是,仅仅取消信贷补贴能否消除那些目前影响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体系的低效能问题,而通过利率自由化又能否使小农户充分地得到正式金融市场的贷款,仍然是值得怀疑。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仍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外部的要素去支持它。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放款一方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而简单地提高利率水平又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加剧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恶化;为了弥补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和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四)哈耶克的局部知识论。除上述三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外,哈耶克的局部知识论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中也是比较有影响的。该理论从知识论的角度提出了解决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问题的金融局部知识分析范式,其出发点与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相近,但其结论却从理论和政策上支持了“农村金融市场论”。

总之,在局部知识论的分析范式框架之内,政府仍然有其位置,但也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状况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合作基金会)自八十年代试办以后,其间迅速发展壮大,到1998年低,基金会融资规模达到1,600多亿元,对增加农业投入,缓解农民生产资金短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相当部分农村合作基金会以招股名义高息吸收存款,入股人不参与基金会管理,不承担亏损;基金会将筹建资金用于发放贷款,违反金融法规经营金融业务,有很大的风险。《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资金互助组织,不得办理存、贷款业务,要真正办成社区内的资金互助组织。根据国务院的要求,从1999年3月全国陆续开展了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理整顿工作,到2000年末清理整顿工作已基本完成,所以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已不合法地存在。

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合作基金会已不合法地存在,但实际上,在一些地方该类组织仍存在,金融监管部门也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究其原因,是因为该类组织确实有它独特的功能,受到农民的欢迎与支持,故而能在狭缝中生存。例如,太湖县小池镇的杨埠储金会,虽然在法律上不合法,但由于其独特的功能,仍然存在下来。

三、杨埠储金会简介

杨埠救灾扶贫互助基金会,现属于太湖县小池镇银山村(由杨埠村和海形村合并而成),1988年初在县民政局注册登记,由县民政局归口管理。当时成立储金会,主要目的是通过储金会吸收村内闲散资金,帮助受灾、受困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

储金会由原始股东(拥有储金会的所有权,可分红)组成股东会,即由村委会成员与持股个人组成。原始股东371股,每股10元,现在涉及全村310户,约占银山村总户数的1/3。股东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决定重大事项。股东会下设理事会,有会长、会计、主办出纳员各一人。

原始股东和其他村民均可按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借款给储金会,储金会以收取资金占用费(略低于同期信用社贷款利息)的形式放款。发放贷款的程序视贷款金额而定:放款1,000元以内,由主办出纳批;1,000~3,000元以内,由会长批;3,000~5,000元,由理事会集体审批;超过5,000元,需派人明察暗访后再集体决定。净利润按3∶3∶4的比例分红,即风险基金占30%,村级管理费占30%,发展基金占40%。

20年来,这个至今依然没有“正式身份”的“黑户”,因已经具有了某些乡村金融组织的雏形而日益成为舆论焦点,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成为社会主流声音。截至2005年2月底,杨埠储金会这个当年只有5,700元家底的乡村互助基金,现在自有资本已达到19.8万元,全村80%的农户受益。

四、杨埠储金会发展壮大的原因

杨埠储金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它能够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

(二)它能够真正地满足农民贷款需求,并具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无法比拟的优点,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与大力支持。主要表现为:(1)贷款容易,村民之间相互了解的程度深,信息相对充分;(2)手续简便,基本不需要抵押,更不用请客送礼;(3)贷款利率低,一般低于农村信用联社的贷款利率;(4)约束力强,由于是在村民内发放贷款,农民不仅受到法律约束,更受到道德方面的约束。“过去,钱是公家的,现在,钱是大家的,不还怎么行”;(5)入股的农民还可以从盈利中分红,更加大了农民入股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农民对它的关心与支持。

(三)它有一套成熟的规章制度和较硬的领导班子。它在存款、放款、收款、利益分配等方面都有一套制度;市、县有关部门在监管与整顿中也对其做了多次规范性引导。它的领导者陈方甲是个高中毕业生,这在当时农村是比较少的,他有一定的智慧与能力来管理好储金会,并受到村民的支持。

五、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意义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经济交流的重要渠道,是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环境改善的直接经济支持,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拓宽了农民借贷渠道,促使农民开展非农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资金互助能够引导并促进农民生产经营和消费上的合作,形成综合合作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力。目前,制约农民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不足,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困难,如农业生产停留在原始水平上、消费水平跟不上去、生产无法扩大等。因此,通过建立相应的合作金融组织,拓宽农民的借贷渠道,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二)增加农村弱势群体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的差距、工农业收入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明显。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就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依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很好地服务农民,实现农民的增收,缓解农村贫困,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性收入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作为商业银行、国家财政、政策银行(包括信用合作社)与农民沟通的中介。通过合作金融组织的中介、担保和监督,能够有效在减少各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建立起多种贷款保证机制;有效对接国家引导农村经济、扶持农业产业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和政策机制。

从杨埠储金会得到的启示:

二是要让该类组织合法化,让现有处在地下状态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走到前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该类组织的优越性,使该类组织真正地得以发展壮大,并吸收一些优秀人才介入其中,参与经营管理。同时,政府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其进行支持引导;否则,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灭亡。目前,尽管国家已放宽了一些条件限制,但门槛依然很高,要想发挥该类组织的功能,门槛应进一步降低。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近60%的人口在农村,但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加大,严重影响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而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城乡金融发展极不平衡,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严重,从而造成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因此,如何加快农村金融发展,就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最为重要的一个焦点。

二、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分析

(一)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金融需求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地区外部因素的变化促进了对新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强烈需求,但是这些需求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需求主体之间,其总量与结构都存在巨大差异。

1.在贷款规模上,需求量随经济总量上升而扩大

根据全国金融机构的统计,近三年来农业贷款总额仍然呈上升趋势。农村贷款主体中一些农户和农村企业随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资金需求在急剧上升。但农村金融机构却“一刀切”地规定了农户和企业贷款的最高上限,这样使得急需贷款的农户和农企得到的资金数量明显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从地域来看,需求总量和结构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总量和结构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往往需要建设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性金融服务,而中西部农村地区可能更需要生产及生活性融资类的金融服务。

3.从农户需求看,农户借款额度较小且非常分散

家庭经营规模决定了用于家庭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借款需求规模不会太大。农户借款用途主要分为生活性借款、生产性借款和非正常借款。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在过去的20多年里虽然迅速提高,但农户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十分有限,农户最大的资产或者说最具有抵押意义的资产是住房。希望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贷款方式。

(二)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1.农村金融组织服务功能缺失与错位严重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缺乏针对性,造成了各种金融机构的功能残缺问题非常严重。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农村地区机构,造成金融服务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合作制不规范,没有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造成资金外流严重;非正规金融受到政策歧视,服务功能受到限制。

2.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化与结构失衡状况严重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需求主体之间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农村金融体系在各个地区整齐划一的制度安排必定不能满足各个地区不同的金融需求。而且,作为需求主体的农户与乡镇企业按照从事的生产领域以及规模大小不同划分,也具有多样性,单一的金融产品种类和结构也无法满足其多样性金融需要。

3.农村金融市场垄断程度过高

在分析金融结构中的金融机构时,戈德史密斯(1969)指出,金融机构的市场集中程度能够反映出金融发展水平,高度垄断的金融市场结构将牺牲竞争的效率。以此考察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可以发现,正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较为严格,市场准入成本较高,新的竞争主体很难进入,尤其是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垄断经营,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从而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4.农业保险等中介组织制度建设缺位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农业保险业务却迅速萎缩,农村地区的保险服务不足问题非常严重。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农业保险的专门法律法规,虽然《保险法》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但该法实际上是一部主要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的商业保险法,无法规范和保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色彩的农业保险问题。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改革已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明确其定位

农村信用社要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针对农户生产规模小、抵押担保能力弱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信贷经营机制,通过农户小额信贷和联户贷款等方式,不断增加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探索发展新的金融组织

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有必要适当放宽农村金融业和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逐步消除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在可能的范围内允许和扶持其他形式的金融组织发展,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

(三)鼓励、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四)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使支农资金得到有效的补充

当前,在我国农村建立股票、债券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应深入开展票据贴现、项目融资、农机具的金融租赁、信托等真正适合农村的直接融资方式,使“三农”资金从不同渠道得到满足。总之,壮大农村资金实力,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强化农村金融基础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途径。

(五)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防范、转移和补偿机制

第一,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第二,推出农产品期货、期权等金融支农衍生产品。农产品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的功能,能有效分散和规避各类农业生产风险和农业信贷风险,应该加强宣传和培训,引导农民积极进入。第三,加强农村金融的风险防范。

[关键词]农村民营金融;国有金融;竞合共生性

参考文献:

[1]刘民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庆亮.中国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陈柳钦.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问题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4]李明昌.建立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EB/OL].

finace.省略,2006-06-19.

[5]邱立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4).

[6]韦丽云.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0).

[7]王峰,傅坤.民间金融与农村正规金融的竞争与合作[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4).

THE END
1.中华工商时报20241213四版强国必先强农,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活水之源。 乡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近年来,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党中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通过提供资金保障、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产业融合、优化金融服务等措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http://epaper.cbt.com.cn/epaper/uniflows/html/2024/12/13/04/04_63.htm
2.金新农:关于2025年度开展期货及衍生品套期保值业务的可行性分析品套期保值,以控制风险并实现稳健经营。 公司饲料业务的主要产品系猪用饲料,而玉米、豆粕、油脂等是公司饲料产 品的主要生产原料,采购成本通常占公司饲料业务总体经营成本的?50%以上。近 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饲料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在合 https://stock.stockstar.com/SN2024120900024793.shtml
3.信用研究农业信贷要服务于城乡协同发展的目标,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信贷的普惠性、平等性根植于城乡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初衷,农业信贷借助普惠金融的叙事逻辑赋能城乡产业集群,最终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http://xinyongdehui.cn/tslm/cxwh/xyzs/202412/t20241202_3326640.html
4.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国研网数据库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促进产业多元化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两个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经过增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负担能力,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和金融工具,这支持了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也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在传统农业领域,数字普惠金融让农民能够获取投资农业机械化、高效灌溉http://cxxs.hzlib.net/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view.aspx?DocID=7684801&leafID=978
5.农业经济杂志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2019年第01期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业生产领域革新意义深远。基于新疆棉区社会化服务需求异质性凸显、服务内容及渠道失衡、区域服务布局不均衡的现状,以新发展理念为依据,从社会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思路、路径及政策建议三方面探索新常态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提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方案,为https://www.youfabiao.com/nyjj/201901/
6.加快推进农业资源资本化进程议政建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仅仅依靠传统路径和办法是行不通的,必须借鉴和引入现代资本经营理论,加快推进农业资源资本化进程,最大限度地激活农业资源资产,从而更好地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一、充分认识农业资源资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http://www.hbzx.gov.cn/46/2014-09-15/3853.html
7.我国当前战略环境论文8篇(全文)(二)金融发展呈现国际化、混业化、资本化趋势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双向的,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步伐的加快,国内金融业也开始向境外进军,金融机构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金,实行跨国兼并已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营活动逐渐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分割。随着竞争的加剧,各金融机构为提https://www.99xueshu.com/w/filejsmvh1l2.html
8.《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笔记–安徽农金网与全球化有关且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是:只有维持西方教科书给定的农业1.0版的规模化大农业,才能与美国“粮食金融化”的全球化战略直接结合。 西方在进入金融资本全球化时代之后,农业1.0版的大农场虽然集约化程度高,却长期亏损,需要政府支付很高补贴才能维持运营。例如,美国每年用于农场主的补贴是数百亿美元。但是,石油和粮http://www.ahncjr.com/?p=745
9.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与发展从外部情况看,在国际资本掌控全球市场的格局下,我国的粮食产业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粮食生产极易受制于天灾和人为的掌控,产业命脉甚至被外资所控制。 中国应将粮食安全与粮食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将粮食产业作为粮食工业去发展,在粮食产、供、销重要领域和环节完善产业链,着手培育现代化、资本化、金融化的粮食龙头https://wenku.baidu.com/view/02ef7497eefdc8d377ee3269.html
10.从土地的资本化到资本的社会化:中国发展经验的新政治经济学如果以这个数字来对比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会发现,在历年最高峰值的2013年,中国全年所招引的FDI共约2900亿美元,即约1.74万亿人民币,才相当于中国土地资本化后的资金总额的1/115。由此可见,土地资本在中国金融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FDI的总数(CEIC data,2021)。对当时的地方政府来说,这笔来自土地资本化的资金对招商http://sass.cn/109001/6538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