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技术经济》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农地经营权定价与职业粮农的规模经营——基于土地权利资本化视角的分析......李政通,顾海英(4)

土地流转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实现研究——基于农民主体性的实证分析......杨晨丹妮,洪名勇(21)

林地确权真的全面提高了农户营造林积极性吗......温映雪,宁满秀,刘伟平(38)

农业生产集聚:能否促进耕地利用效率——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再检验......赵丹丹,周宏,顾佳丽(49)

粮食期货市场对粮食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以玉米为例......童馨乐,佴逸潇,谢戎蓉(61)

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田雅群,何广文(73)

非农就业与农业外包服务行为——对“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再考察......杨震宇,陈风波,张日新(84)

技术进步影响农民工就业和收入了吗——来自劳动力异质性视角下的微观证据......李天成,孟繁邨,李世杰,高健(100)

脱贫攻坚期间产业扶贫贡献率研究——基于28个贫困县的调查......李芸,吕开宇,张姝(117)

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农产品出口质量:一个倒U型关系......张琳琛,董银果(129)

农地经营权定价与职业粮农的规模经营

——基于土地权利资本化视角的分析

李政通,顾海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破解中国粮食生产资本约束、成本约束和生态约束的重要手段。本文在粮农收益最大化(效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公平)的双重目标导向下,综合研究了农地经营权贷款定价、农地流转费用定价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表明: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当农地经营权的贷款周期约为25年时,金融机构(银行)与粮农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资本投入对中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176,土地权利资本化可以有效增加粮食生产的资本投入,破解粮食生产的资本约束;农地适度规模随着粮食生产条件变化而不断变化。2010—2016年的中国农地适度规模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单个农民的最佳种植规模在2016年达到153.544亩,同期的每亩耕地流转费用为137.15元/亩,土地权利资本化比率为49.50%,亩均耕地的资本投入为577.04元/亩,实现一个职业粮农的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有效释放31.057个农村劳动力。

关键词:土地权利;资本化;职业粮农;农地适度规模

土地流转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实现研究

——基于农民主体性的实证分析

杨晨丹妮,洪名勇(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土地流转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实现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基于贵州省493户农户调研数据,本文在构建农民土地权益实现指数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区域的农民土地权益实现程度,并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考察了农民的主体性对土地权益实现程度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第一,农民主体性包含认识主体、创造主体、价值主体三个维度,分别通过主观、客观机制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第二,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的客观实现程度高于主观实现程度,呈现出区域差异性;第三,农民发起土地流转交易同时通过客观、主观路径对农民土地权益实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教育水平仅通过主观路径影响农民土地权益实现。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民主体性;农民土地权益实现指数;有序Logistic模型

林地确权真的全面提高了农户营造林积极性吗

温映雪,宁满秀,刘伟平(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2012—2018年福建省农户营造林生产数据,实证检验了林地确权与农户营造林积极性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1)林地确权形成的分户经营显著促进了农户对林业生产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2)林地确权政策对不同禀赋农户营造林积极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于无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和有流入林地的农户而言,林业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与其分户经营程度成正向关系。同样面对分户经营比例提升,林地平均经营期限大于30年的农户更愿意投入资本要素,而经营期限小于30年的农户在劳动力要素投入方面更积极。因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措施要在林地确权基础上,保证农户林地产权的完整性、可分性和交易性,维系林地产权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推动林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地确权;营造林积极性

农业生产集聚:能否促进耕地利用效率——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再检验

赵丹丹(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周宏(南京农业大学粮食安全研究中心)

顾佳丽(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农业生产集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利用我国2000—2019年31个省份农业生产数据,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分析农业生产集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集聚通过交互作用对耕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与服务主体专业化程度的交互作用比市场组织交互作用更强烈。并且,不同地理区位表现出异质性,在东部和中部两地区,农业生产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对耕地利用效率,而在西部地区不显著。此外,研究发现农业生产集聚对耕地利用效率存在门槛效应,当农业生产集聚水平低于门槛值0.993时,生产集聚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当高于门槛值0.993时,生产集聚能够显著地抑制耕地利用效率损失,且地区间个体特征差异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会逐渐被削弱。

关键词:农业生产集聚;耕地利用效率;专业化水平;门槛效应;市场组织

粮食期货市场对粮食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以玉米为例

童馨乐(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佴逸潇(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

谢戎蓉(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本文以蛛网模型为基础,从逻辑上考察粮食期货市场对粮食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以玉米为例,结合我国玉米“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前后市场表现进行相应的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期货市场能够增加粮食现货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和降低供给价格弹性,当粮食期货市场足够发达时,粮食现货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大于供给价格弹性,粮食现货市场由“发散型蛛网”转化为“收敛型蛛网”,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下降并趋于均衡;(2)我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期间,玉米期货市场不活跃,难以有效发挥价格引领作用,而玉米“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后,玉米期货市场活跃度提高,在供给和需求价格弹性共同影响下,玉米现货价格波动幅度下降,玉米期货市场能够稳定现货价格。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现货市场交易体系、丰富粮食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建立健全粮食期货市场交易和监管制度等。

关键词:粮食期货市场;粮食现货市场价格;粮食供需价格弹性

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

田雅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何广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互联网金融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加深了市场竞争程度。本文利用文本挖掘法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并基于2008—2019年273家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同时,本文构建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从整体上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通过直接效应和部分中介效应加大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且部分中介效应对风险的影响程度大于直接效应对风险的影响;(2)从作用机制来看,互联网金融与农村商业银行在负债端、资产端和中间业务端展开激烈竞争,并通过付息成本、贷款结构和多元化收入三个中介渠道影响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具体来看,互联网金融通过增加付息成本和缩窄多元化收入的途径增大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但互联网金融也促进贷款结构优化进而降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农村商业银行风险;中介效应模型

非农就业与农业外包服务行为

——对“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再考察

杨震宇,陈风波,张日新(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使用新迁移经济学框架来追踪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业外包服务的影响,并依托心理账户理论,分析劳动力减少与收入增加对农户购买外包服务的不同影响。结合文献与理论分析发现:“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是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农户生产投入的不同渠道。对“替代效应”的检验表明,务工人员增加对农业外包服务的购买有正向影响;对“收入效应”的检验表明,考虑内生性以及多样性偏差以后,对于有经济回报的家庭,非农就业人员数量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农业外包服务购买都有正向影响;对于无经济回报的家庭,非农就业人员数量仅对农业外包服务购买有正向影响。研究建议拓宽留守人员的转移性收入渠道,以及加大对农业生产服务行业发展的支持。

关键词:外出务工;移民;汇款;心理账户

技术进步影响农民工就业和收入了吗

——来自劳动力异质性视角下的微观证据

李天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孟繁邨(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世杰,高健(海南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结合测度各省技术进步水平的宏观年鉴数据,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对农民工就业和收入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异质性农民工中的低技能农民工就业“降级”,中等技能农民工就业“极化”,而高技能农民工就业“升级”。(2)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异质性农民工就业岗位升级和技能溢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中等技能与高技能农民工的就业向上流动、技能溢价,尤其是对高技能农民工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3)按岗位分组后发现,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导致高端岗位内部对农民工技能溢价的提升大于中端岗位的影响,并且高技能农民工在高端岗位内的技能溢价最明显。

关键词:技能偏向;技术进步;异质性;农民工;就业

脱贫攻坚期间产业扶贫贡献率研究

——基于28个贫困县的调查

李芸,吕开宇,张姝(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要:做好产业扶贫贡献的识别和测算,既是脱贫攻坚成效总结的重要部分,也是稳步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需要。在界定产业扶贫贡献范围、明晰产业扶贫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2020年7省28个贫困县的抽样调查数据,对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期间的产业扶贫贡献率进行分析和测算。结果发现,(1)产业扶贫对贫困县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13.3%、17.1%,对贫困人口下降贡献率为37.6%。(2)行政村支柱产业发展有起色,带贫能力明显提高。2019年的样本村村支柱产业年度产值比2015年提高了95%,产业扶贫对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贡献率从18.7%提高到28.2%。(3)产业扶贫主要通过增加农户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实现收入增长,其对2019年贫困户、非贫困户人均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37%、33%,对2015—2019年贫困户、非贫困户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6%、52.3%。因此,本文建议以壮大产业、提升价值及带贫能力为重点,推动乡村特色产业为脱贫地区群众增收持续做出贡献。

关键词:产业扶贫;贡献率;脱贫攻坚

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农产品出口质量:一个倒U型关系

张琳琛,董银果(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摘要: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UPOV)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TRIPS)的推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在国际范围内逐渐加强。本文通过构建内生增长的质量阶梯模型,理论分析发现植物新品种保护强度与农产品出口质量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利用80个国家1995—2017年植物新品种保护立法信息和贸易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实证结果验证了理论推论的有效性。国家遵从UPOV法案、免除育种者特权、扩大植物品种保护周期和专利保护范围均会对农产品出口质量升级产生显著促进影响,而较高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综合强度并不利于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尤其在园艺类、加工类农产品中表现出显著倒U型关系特征。本文将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拓展到农业贸易领域,为农产品出口质量升级选择最优制度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关键词:植物新品种保护;出口质量;倒U型关系;创新增长率;反推法

THE END
1.中华工商时报20241213四版强国必先强农,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活水之源。 乡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近年来,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党中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通过提供资金保障、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产业融合、优化金融服务等措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http://epaper.cbt.com.cn/epaper/uniflows/html/2024/12/13/04/04_63.htm
2.金新农:关于2025年度开展期货及衍生品套期保值业务的可行性分析品套期保值,以控制风险并实现稳健经营。 公司饲料业务的主要产品系猪用饲料,而玉米、豆粕、油脂等是公司饲料产 品的主要生产原料,采购成本通常占公司饲料业务总体经营成本的?50%以上。近 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饲料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在合 https://stock.stockstar.com/SN2024120900024793.shtml
3.信用研究农业信贷要服务于城乡协同发展的目标,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信贷的普惠性、平等性根植于城乡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初衷,农业信贷借助普惠金融的叙事逻辑赋能城乡产业集群,最终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http://xinyongdehui.cn/tslm/cxwh/xyzs/202412/t20241202_3326640.html
4.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国研网数据库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促进产业多元化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两个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经过增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负担能力,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和金融工具,这支持了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也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在传统农业领域,数字普惠金融让农民能够获取投资农业机械化、高效灌溉http://cxxs.hzlib.net/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view.aspx?DocID=7684801&leafID=978
5.农业经济杂志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2019年第01期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业生产领域革新意义深远。基于新疆棉区社会化服务需求异质性凸显、服务内容及渠道失衡、区域服务布局不均衡的现状,以新发展理念为依据,从社会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思路、路径及政策建议三方面探索新常态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提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方案,为https://www.youfabiao.com/nyjj/201901/
6.加快推进农业资源资本化进程议政建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仅仅依靠传统路径和办法是行不通的,必须借鉴和引入现代资本经营理论,加快推进农业资源资本化进程,最大限度地激活农业资源资产,从而更好地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一、充分认识农业资源资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http://www.hbzx.gov.cn/46/2014-09-15/3853.html
7.我国当前战略环境论文8篇(全文)(二)金融发展呈现国际化、混业化、资本化趋势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双向的,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步伐的加快,国内金融业也开始向境外进军,金融机构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金,实行跨国兼并已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营活动逐渐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分割。随着竞争的加剧,各金融机构为提https://www.99xueshu.com/w/filejsmvh1l2.html
8.《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笔记–安徽农金网与全球化有关且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是:只有维持西方教科书给定的农业1.0版的规模化大农业,才能与美国“粮食金融化”的全球化战略直接结合。 西方在进入金融资本全球化时代之后,农业1.0版的大农场虽然集约化程度高,却长期亏损,需要政府支付很高补贴才能维持运营。例如,美国每年用于农场主的补贴是数百亿美元。但是,石油和粮http://www.ahncjr.com/?p=745
9.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与发展从外部情况看,在国际资本掌控全球市场的格局下,我国的粮食产业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粮食生产极易受制于天灾和人为的掌控,产业命脉甚至被外资所控制。 中国应将粮食安全与粮食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将粮食产业作为粮食工业去发展,在粮食产、供、销重要领域和环节完善产业链,着手培育现代化、资本化、金融化的粮食龙头https://wenku.baidu.com/view/02ef7497eefdc8d377ee3269.html
10.从土地的资本化到资本的社会化:中国发展经验的新政治经济学如果以这个数字来对比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会发现,在历年最高峰值的2013年,中国全年所招引的FDI共约2900亿美元,即约1.74万亿人民币,才相当于中国土地资本化后的资金总额的1/115。由此可见,土地资本在中国金融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FDI的总数(CEIC data,2021)。对当时的地方政府来说,这笔来自土地资本化的资金对招商http://sass.cn/109001/6538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