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1。物质资料的含义(p16)
2。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的要素
①劳动者的劳动: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活动。
②劳动资料:劳动者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条件或物质资料。
③劳动对象:人们为生产物质财富而以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想一想:以下几种生产过程中哪些劳动资料,哪些是劳动对象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为什么?)
人类要生活,需要食物、衣服、房屋等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无法生活,社会就要灭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除了适应生产力结成的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外,还包括人们的政治、思想的社会关系。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相对于政治、思想关系而言,叫社会的经济基础。
而人们政治、思想的社会关系,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叫社会的上层建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形态。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而整个社会生活,则决定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1)含义:
社会生产涉及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叫做生产力,也叫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它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层次
另一方面,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背景资料: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p18)。
这里的生产,指狭义的生产,是直接的生产过程。它是生产总过程的起点和决定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分配是指社会对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是指人们互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分配和交换,才能最后进入消费。消费是指人们消费物质资料以满足各种需要,它是生产总过程的终点。
从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差别来考察,在生产关系总体中,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归少数剥削者私人所有,就会产生统治与服从、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公共所有,就会形成人们之间互相合作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而分配还制约着人们的消费关系。同时,人们的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
系,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起反作用。
(3)、生产关系,不仅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而且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不仅存在着体现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以所有制、分配方式表现出来的基本生产关系,而且这种基本生产关系也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以及在相应体制框架下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研究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必然结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侧重于研究基本生产关系旨在批判资本主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代替的必然性的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生产关系即基本经济制度的传统;另一方面,毕竟面临着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的历史任务,要研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就要求今天的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基本生产关系的同时,必须研究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不仅要研究经济关系的本质,还必须研究经济现象形态;不仅要研究社会经济的质和规定性,还必须研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而要研究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就不仅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及各种具体实现形式,还必须研究生产关系表现的人与物的关系,研究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经济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共有的客观规律。
总结
补充资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
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再次,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含义
2.类型:①共有经济规律
②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③特有经济规律
3.经济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不能消灭、废除、改造、创造、制定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利用
(2)条件性
(3)人的参与
(4)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具体运用的是所谓科学抽象法。
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页)。
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
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即“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进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政治经济学的其他方法
首先,是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所谓规范分析方法,是指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一系列衡量经济活动的标准,据以研究经济活动怎样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方法。规范分析力求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或“不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这类的问题。
所谓实证分析方法,就是指从某个可以证实的假设前提出发来分析人们的经济活动,并预测经济活动的后果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试图超越一切价值判断来分析社会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是怎样运行的,以及它为什么是这样运行的。它不把价值判断作为基础,而只考虑经济事物之间关系,分析和预测人类经济行为的后果。实证分析力求回答的是经济现象“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这类问题,而不回答“好”或“坏”的问题。
其次,是定量分析的方法
定量分析是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总称,是对事物描述的量化和精确化。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