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经济学;研究;数学方法
当前,在中国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出现了滥用数学语言和方法的形式主义倾向。这种研究思路把经济学变成了数学,用定量分析代替了定性分析,把严密的科学论证变成了简单的数学推导,使经济学理论变成了一种完全虚构的假说,丧失了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应有的特征,从而导致理论研究的混乱和实际操作的重大失误。因此,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态度,正确处理好经济学和数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关系,从而使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一、经济学和数学是性质完全迥异的科学体系
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门科学都具有特殊的科学属性,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规定性,该门科学的发展必须遵循与这门科学相适应的内在规律来进行,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经济学和数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结构和研究内容上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科学体系,二者的科学特色、科学范畴、研究思路、作用对象和发展规律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和互相利用,但绝不能互相替代。道理很简单,因为两种科学体系的运作方式和发展方向绝对不可能结合为一体,无法想象两种科学体系有朝一日会合二为一,不能改变科学体系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手段的位置,否则就丧失了科学研究的特殊价值和特殊意义。
诚然,数学语言和方法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空间,从而推动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化。但不宜人为地把这种功效与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更不宜用数学分析来代替经济学的分析。在中国当前经济学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不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科学、合理、有限地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而是数学语言和方法的使用已经远远超越了科学研究的必要程度,把经济学引入数学,甚至把经济学变成数学,从而使经济学完全变成一系列抽象、假定、复杂的公式和模型的堆积。虽然这些抽象、假定、复杂的公式和模型,对经济活动也进行了貌似严密的推导,但不能忘记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那就是数学语言和方法在经济研究中只起着辅助的、从属的作用。数学语言和方法只是从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只是作为社会经济关系分析的辅助,必须密切联系社会经济现象的质量来研究其数量表现。
数学毕竟是一门纯粹的逻辑科学,它是以一套初始假设开始并运用逻辑法则来推导结论,如果初始假设是错误的,无论在假设和答案之间利用了多少复杂的数学,其结论和答案都不是令人信服的。本来有些经济学理论完全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说明问题,但研究者却故弄玄虚,极力用大多数人看不懂的数学语言和方法表达出来,而得出的结论却是人人通晓的一般经济学常识。显然,数学公式和模型并不能够全面反映经济学理论活动的真实世界,亦不能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内涵,而经济现象的本质内涵只能通过经济规律的运行才能揭示出来。同时,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实践过程是相当复杂和多变的,还可能会受到制度的、道德的、伦理的、文化的、心理的、历史的和社会的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几乎大部分是无法量化的,它们根本不存在数学关系。事实说明,如果能够科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把经济学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学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活动的进展。相反,如果盲目滥用数学语言和方法,企图将经济领域的困惑淹没在无穷的数学演算中,这样既无助于科学自身的发展,对经济实践过程也会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
二、必须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关系
任何一门科学只有演化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科学相结合的阶段时,也就标志着这门科学已经达到了完善化的程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2]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只有科学、有效地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才能促使经济学研究朝着定量化、精确化和严谨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经济学成为一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科学。不可置否,经济学完善和成熟的最终标志,显然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科学融合。现在问题的争论焦点,不是经济学要不要运用数学方法,而是如何运用、怎样运用的问题。目前在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学语言和方法运用的范围过泛过滥。尽管数学也是反映人们思维的一种语言,但并非所有的经济学范畴都能转化为数学的语言,有些范畴即使勉强转化为数学语言,也不具有可解性。理由很简单,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学问,如果试图将经济学进行非人性化的解释,就有可能使经济学变成一种完全虚构和僵硬的假说,活生生的社会生产活动就会变得机械化、程序化和公式化。
问题的实质在于,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关系。质是事物在性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任何质都是具有一定量的质,没有量也就没有质,同时质又制约着量。经济学研究中的质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而量只是手段和方法。质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量处于从属地位,起着辅助作用。判断事物性质和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只能是事物的质。尽管定量分析在经济学分析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无论如何是不能代替定性分析的。经济学是主人,数学是仆人,主仆关系是不能颠倒的,数学不能反仆为主。另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是一个恒量,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量。这种变化不仅包括质的变化,而且包括量的变化,质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量的变化则是经常和频繁的。因此,定量分析必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条件,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
马克思不仅通晓经济学理论,而且通晓数学理论,他是把数学方法成功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中的最著名的先驱者。但是,马克思并不是为运用数学而运用数学,而是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已经有了定型的把握,即已抽象出可以用数学来表示的范畴体系,并具有数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度量标准,极力探索把理论加以模型化的最佳路径。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其研究的结果几乎都是通过数学方法推导出来的,可以说是成功运用数学方法的经典范例。社会再生产过程本来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复杂体,但在马克思的研究模型中,只是表现为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和商品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的这种数学模型,十分清晰地表明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活动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动态运动规律和条件。这一模型结构的编排,乍一看,似乎很简单,但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极具科学价值的有机组合,表达了极其复杂的经济关系和深刻的理论内涵。
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经济学研究如果仅仅局限在定性分析的层次上,势必导致经济学研究的抽象化、空泛化和一般化,从而窒息理论的发展,使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解释力。相反,如果滥用数学语言和方法,这种分析则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也会导致经济学研究的简约化、片面化和硬性化。因此,数量关系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联系,必须以经济学所论证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作为基础,数量研究只有从这个基础出发,才不至于走偏。同理,经济学的定量分析也是有条件的。换言之,有些经济学范畴需要进行定量分析,有些经济学范畴则不需要进行定量分析;有些经济学范畴需要进行全面的、一般的定量分析,有些经济学范畴则需要进行个别的、特殊的定量分析。所以,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不管实际需要与否,盲目地、无目的地、一味地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去解决经济矛盾和问题,很容易使经济学沉湎于方法论的探讨,拘泥于微观经济体的研究,从而忽略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全局方面的把握与变革。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把经济学的研究引入歧途,甚或走入死胡同,最终导致研究成本的增加和研究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滥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是不能揭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的。这是因为经济学理论的运作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各种范畴盘根错节,如果用变量来代表,必然是一个极其庞大而难以处理的数理模型。研究者为了方便起见,就只好减少变量,建立脱离现实的假设。又由于这些假设只是提示一些研究结果,根本无法说明为什么应用和怎样应用的问题,结果使经济学理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越来越差,实践者不敢使用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思路不仅起不到对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概括,反而容易引起经济学理论的混乱不堪。所以,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要实现自身内容的重大突破与发展,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上和形式上的数学语言与方法的应用,应当走出数学化的死胡同,努力实现经济学理论与数学方法的科学结合,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能源问题文献综述
1、协整关系研究
国内学者在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性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也有部分学者是用其他的计量方法进行分析。在此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赵丽霞(1998)、陈燕武(2003)、韩智勇(2004)和汪旭晖(2007)等。
2、因果关系研究
3、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
4、煤炭消费与经济研究
5、基于面板数据分析
张兆响(2009)对我国1986―2004年间东、中及西部三个地区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了面板协整性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腾飞(2009)对贵州省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刘顺艳(2009)搜集整理了1997―2006年间我国30个省区的人均GDP与煤炭消费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均GDP与人均煤炭消费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人均GDP与煤炭消费二维组合矩阵,将我国30个省区的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划分为四种类型:高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高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并从这四种类型中选取七个典型省区,分析了这些省区的人均能源消费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均煤炭消费可能产生的拐点进行了分析预测,为构建节能型社会提供了科学依据。陈军(2011)对1978―2008年间我国煤炭消耗与污染排放情况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赵文(2011)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综述评价
在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时发现,由于各国研究重点不同,在研究能源与经济问题时,人们并没有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上,而是将煤炭消费作为能源消费的一部分,整体考虑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随后,本文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晚,其通过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经验和方法后,主要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协整性分析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考虑了区域空间因素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虽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数研究结果均得到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能源消费是引起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结论。
从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人们对煤炭消费的研究虽然在深入,但是研究的方向却仅限于宏观经济方面,使用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运用计量经济方法,通过建立煤炭消费与经济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出它们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将我国煤炭消费按照区域特征分开进行研究的相对不足。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我国区域间煤炭消费问题能够弥补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缺,进而使得煤炭消费问题研究更加全面、具体。
【参考文献】
[1]Kraft,J.,Kraft,A..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andGNP[J].JournalofEnergyandDevelopment,1978(3).
[2]Akarca,AliT.,Long,ThomasVeach,II.NotesandComment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andGNP:AReexamination[J].JournalofEnergy&Development,1980(5).
[3]Yu,E.S.H.,Hwang,B.K..The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andGNP:FurtherResult[J].Energyeconomies,1984,6(3).
[4]Yu,E.S.H.,Choi,J.Y..Thecausal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andGNP: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J].JournalofEnergyandDevelopment,1985,10(2).
[5]Yu.E.S.h.,Jin,J.C..Co-integationtestsofenergyconsumption,income,andemployment[J].ResourcesandEnergy,1992,14(3).
[6]Hwang,D.B.K,Gum,B..Thecause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andGNP:ThecaseofTaiwan[J].JournalofEnergyandDevelopment,1992(16).
[7]SternD.I..EnergyuseandeconomicgrowthintheUSA:amultivariateapproaeh[J].EnergyEeonomies,1993,15(2).
[8]GLASUREYU,LEEAR?Cointegrationerror-correction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GDPandeaseofSouthKoreaandSingapore[J].ResourceandElectricityEconomics,1997(20).
[9]ASAFUADJAYEJ.Therelationshipbetweenelectricityconsumption,electricitypricesandeconomicgrowth:timeseriesevidencefromAsiandevelopingcountries[J].EnergyEconomics,2000(22).
[10]Ghali,K.H.,EI-Sakka,M.I.T.EnergyuseandoutputgrowthinCanada:amultivariatecointegrationanalysis[J].EnergyEeonomices,2004(26).
[11]SalvadorEnriquePuliafito,JoséLuisPuliafito,MarianaConteGrand.Modelingpopulationdynamicsandeconomicgrowthascompetingspecies:AnapplicationtoCO2globalemissions[J].EcologicalEconomics,2008(65).
[12]MichaelDalton,BrianO’Neill,AlexiaPrskawetz,LeiwenJiang,JohnPitkin.PopulationagingandfuturecarbonemissionsintheUnitedStates[J].EnergyEconomics,2008(30).
[13]MehrzadZamani.EnergyconsumptionandeconomicactivitiesinIran[J].EnergyEconomics,2007,29(6).
[14]A.M.M.MasihandR.Masih.onthetemporalcausal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Consumption,realincomeandPriecs:somenewevidencefromAsian―energydependentNICsbasedonamultivariatecointegration/vectorerror-correctionapproaeh[J].JournalofPolicyModeling,1997,19(4).
[15]Asafu-Adjaye,J.The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consumption,energypricesandeconomicgrowth:timeseriesevidencefromAsiandevelopingcountries[J].EnergyEconomies,2000(22).
[16]Soytas,U.,Sari,R..EnergyconsumptionandGDP:causalityrelationshipinG-7countriesandemergingmarket[J].Energyeconomies,2003,25(l).
[17]Fisher-VandenK.,JeffersonG?H.,LiuH.andTaoQ.WhatIsDrivingChinasDeclineEnergyIntensity[J].ResourceandEnergyEconomics,2004(26).
[18]Chien-chiangLee.EnergyconsumptionandGDPindevelopingcountries:Acointegratedpanelanalysis[J].EnergyEconomics,2005(27).
[19]Lee,Chien-Chiang;Chang,Chun-Ping.EnergyconsumptionandGDPrevisited:Apanelanalysisofdevelopedanddevelopingcountries[J].EnergyEconomics,2007(29).
[20]Lee,Chien-Chiang;Chang,Chun-Ping.EnergyconsumptionandeconomicgrowthinAsianeconomies:Amorecomprehensiveanalysisusingpaneldata[J].Resource&EnergyEconomics,2008(30).
[21]Huang,Bwo-Nung;Hwang,M.J.;Yang,C.W..Causal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consumptionandGDPgrowthrevisited:Adynamicpaneldataapproach[J].EcologicalEconomics,2008(67).
[22]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6).
[23]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
[24]汪旭晖、刘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资源科学,2007(5).
[25]王海建:耗竭性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本积累内生经济增长[J].管理程学报,2000(3).
[26]刘红玫、陶全:大中型工业企业能源密度下降的动因探析[J].统计研究,2002(9).
[27]张明慧、李永峰:论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工业技术经济,2004(4).
[28]杨文培: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5(1).
[29]马宏伟、张兆同: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J].管理探索,2005(6).
[30]黄敏、赫英: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6(22).
[31]刘朝明、曾胜、刘博: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
[32]徐小斌、李传昭、徐锦秀、徐小凤:中国东西部省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33]王火根、沈利生: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0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3).
[34]王会青、谷志红、牛东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及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9(5).
[35]邹艳芬、陆宇海: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特征分析[J].统计研究,2005(10).
[36]吴玉明、李建霞: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7]于全辉、孟卫东: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系统工程,2008(6).
[38]张可云、项目:安徽省各地区GDP增长的空间计量研究[J].江淮论坛,2012(1).
[39]张学达:中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S2).
[40]张兆响、廖先玲、王晓松: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变结构协整分析[J].资源科学,2008(9).
[41]张兴平、赵旭、顾蕊: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多变量协整分析[J].煤炭学报,2008(6).
[42]李金克、宋华岭、王风华: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世界主要煤炭消费国为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
[43]王鉴雪、宁云才: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
[44]李金克、王风华、耿殿明:中国CO2排放、煤炭消费及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19).
[45]张全权、陈涛、姜鹏: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46]张兆响、廖先玲、王晓松等:基于协整关系的中国区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J].资源科学,2009(6).
[47]腾飞:煤炭开发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的再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09(7).
[48]刘顺艳、孙根年:中国省际煤炭消费与GDP增长关系及拐点预测[J].资源科学,2009(11).
[49]陈军、李世祥:中国煤炭消耗与污染排放的区域差异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整合;有效教学
G633.67
一、课题背景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近年来,中小学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研究已成为教学改革不容回避的课题。
二、研究目标
在新课程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学科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织、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有效教学的内涵
(1)信息技术
①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
②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
(2)有效教学
“有效”的内涵: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有效性的质量测量与评价
(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的测评
(2)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组织的学业水平检测成绩
4.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5.利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教学模式,转变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主要训练学生在不同场合,正确、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较好的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应用问题组成,教学重点应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
四、研究方法
1.采用教育实验法
(1)选定两个常规教学状态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班级,一个作为实验班,另一个作为对照班。
(2)实验班搭建相应的网络平台,配备必要的电教器材和设备。
(3)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有效性的数据积累和分析,研究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
(4)通过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质量检测,帮助实验班教师寻找教学的薄弱点及学生的缺陷,及时做到课堂改进,以此实施对教学过程的调控。
2.实验班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3.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能力,必须适应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后新的学习需要。
4.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要求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5、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有效性的质量与评价
五、研究结果
1.在三年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课堂教学评价分数和考试分数均呈现剪差发展趋势。
2.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W的策略与方法
(1)建立校园网,并同区域内其他学校建立起互动平台。
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师生自主深入地学习与思考,能有效地解决日常教学与学习之间的问题;我校与上海绿川学校、浙江丽水青田的章旦学校、江苏仪征的青山学校及安徽涡阳城关中心校组成了长三角网上结对学校,通过网络互动、线下交流等形式进行教育教学研讨,网络的互动性提供多元的交流、研讨、学习的方式,提高了教研与学习的有效性。
(2)利用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用计算器进行数据验算,用图画工具学习几何图形认识,利用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功能等,充分挖掘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的作用,既达到学习、应用技术目的,又较好地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内容中,使文本变得生动有趣。
呆板的文本在小小的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的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屏幕的点触,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觉。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六、问题讨论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科学、合理。
2.信息技术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延伸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进行课后总结
总之,有效教学是教师们一贯追求的目标,教师要创造性地发现和运用教学策略,以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将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概括和运用,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新课标新理念》主编陈旭远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评课的新理念与有效操作》主编黄宁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摘要:小学音乐课程的正确评价能够使小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培养兴趣,建立自信,从而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笔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理念及方法进行研究,希望对促进现时代的小学音乐教学做出有益贡献。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评价
小学音乐教师对小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我们用新的评价理念、方法和途径来开展小学音乐教育。这种评价应更具多样性、合作性和过程性,能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灵性,促迸小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评价理念
2.坚持鼓励、鼓励性评价。当小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时,他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相反,当小学生们的愿望和行为受到教师的否定、批评、指责时,则有可能产生挫折感,引发消极情绪和抵触行为。为了保持和提高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小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适度的鼓励、激励性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小学生心理负担,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小学生参与的水平。
3.注重音乐实践。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的欣赏、歌唱、创造、综合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如果单纯地注重理论或者理性知识的评价而忽视了实际意义上的练习和实践的评价,音乐就会显得毫无意义,《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的发展性小学生评价方法
1.观察记录法。对小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是一种最实际的评价方法,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小学生课堂表现,并记录下来。观察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注意执行,便可以得到小学生的各种表现信息,然而记录的过程却很繁琐,每次观察的结果不容易保留。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将事先设计好的评价指标用电子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并把观察记录后的结果保存在每个小学生各自的文件目录下,在一个阶段结束或学期结束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得出结论。这样的记录有序列,不凌乱又容易保存,便于教师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给小学生正确的发展性的评语。
3.范例展示与作品分析法。所谓范例展示就是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前,向小学生展示符合学习要求的学习成果范例,以便为小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预期。教师所提供的范例一方面可以启发和拓展小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还会在技术和主题上对小学生的工作起到引导作用。会对小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可参考的范例来规范自己的努力方向。
[1]陈敏玲.新课程下小学音乐教学评价[J].新理念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10(7).
[2]吴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初探[J].校园歌声,2008(7).
第一部分易经的数学逻辑---开启符号学背后的宇宙密码
我们这些半吊子来研究易经的数学逻辑,充其量只能是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易经的数学逻辑非常严密,数学模型非常科学。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瑛姑的房间中对后天八卦的排列进行了介绍,二四为肩。后天八卦是一种乘法尾数的规律,遵守“一数坎来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居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事实上,在易经方园图中,遵守的是先天八卦的基本规律,是按先天八卦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顺序进行的排列,反映了对立统一的两种力量的消长变化,并这种顺序在方圆图的方形中正好形成了从乾到坤的对角线,按二进制的算法,挂序总数之和为280,分别是坤2,艮52,坎29,巽57,震51,离30,兑58,乾1。卦序就是第几卦的意思,比如艮52,就说明艮卦是第52卦。
如果这么进行精细的数学研究的话,许多对易经基础很薄弱的读者可能感到比较复杂,感觉读不懂。因此,我们可以用哲学原理介绍的方法来进行导读。
易经先天八卦的数学模型背后的哲学规律有四个原则: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这个规律和哲学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内容相同。就是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没有小偷警察就失业,没有学生老师就失业,相反相成。这个原则对应的方法论或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法。
第二,量变质变规律。这个规律也和哲学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内容相同。说明事情的变化都是从量变逐渐开始,最终积累一定程度发生质变。这个原则对应的方法论或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在台湾叫质化研究法和量化研究法,都是一个意思。
第三,因果辩证规律。这个规律和佛学的因果论比较接近。主要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以及原因和结果的变化过程,变化阶段,变化环节等。
第四,内外量化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是易经独到的地方,佛学的数理、哲学的内因外因规律等,都没有达到这个见识的高度。哲学对内因外因的研究,指出了内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但没有量化到具体的变化消长环节。在易经数学变化中,方圆图从左下角开始,横向是外因的量化变化,纵向是内因的量化变化,对角线方向是内外因复杂变化的量化变化。比如从第11卦泰卦为基础,两个截然相反的力量,地天泰,开始变化,横向变化先是左向第26卦大畜,再是第5卦需,再是第9卦小畜,然后是第34卦大壮,然后是第35卦大有,然后是第43卦夬,然后是乾卦第1卦。如果内外因同时变化的话,那么对角线方向的变化依次从第11卦泰开始,到第41卦损,到第63卦既济,到第42卦益,到第32卦恒,到第64卦未济,到第31卦咸,到第12卦否,经过了6个阶段的变化,走向了反面。这种变化已经超过了事物物理变化的范畴,达到了化学变化的领域。一个事物的物理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比如铁,加热了还是铁,分割成几块还是铁,这是物理变化,但铁被硫酸反映后形成新的化学变化,或被氧化后形成的新分子,就不再是铁了。二氧化碳不是碳,硫化铁不是硫,发生了化学变化了。
发现了量化变化的规律,和内外因变化的规律,结合案例,就能理解易经的数学逻辑和在管理方面的量化方法运用了。
第二部分易经的数学逻辑---生活中深入浅处的生动案例
笔者之前在某中德合资RC公司担任总经理的时候有一个切身司机Q先生,今年40岁,东北人,相处一直很好,他本人在上海发展也不错,在莘庄买了房子,也买了20万左右的轿车,并且没有什么贷款,应当说算发展不错了,但他最近有了烦恼,和笔者说自己的女儿马上中考了,总感觉姑娘的数理化学的吃力,自己不知道怎么办,征求笔者建议。
笔者告诉他,其实他家姑娘的压力更大,要中考,有升学压力。做家长的,不能只是发现问题,更要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有量化分析的方法,然后根据分析,针对性地补课或提高。首先要量化分析,比如说物理不好,那么考试下来,分析试卷,是力学部分不好,还是光学部分不好,还是电学部分不好,还是热力学部分不好,还是流体力学部分不好,要量化分析。比如是电学部分不好,可以针对性地对电学部分进行补课,电学补习好了,整个物理成绩上去了,姑娘自己对物理也有信心了。不能笼统地说“物理不好”,应当量化分析,分模块分析,然后针对性地提高,才是家长应当做的。Q先生听后说,过去自己只知道每天早上六点起来给姑娘弄早餐,然后七点前送姑娘去学校,感觉做父亲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一直对姑娘物理化学成绩差没办法,现在豁然开朗,有时候分析细致、提升了核心弱点后,整个功课成绩上去了,姑娘的信心就上去了(参考:沈宗南、张京宏《行销传播学》,世新大学,2011)。
可能有读者说,使用易经的数学逻辑分析问题,真能预测和评估到各个方面的真实想法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能。这种分析还能量化。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对等相反的力量存在,比如在我们分析的易经数学模型内外因变化模型中,第32卦恒卦和第42卦益卦就是对立的错卦,风雷益和雷风恒,就是一个对立的力量发生的变化。益卦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而上的动能、思想、智慧、决策力量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各方面矛盾,形成良好的现实问题解决效果。而相反力量的恒卦则主要强调要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不可好高骛远。因此,内因和外因的力量对比不同,决策时候重点是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重点考虑解决问题的步骤循序渐进,考量点和考量尺度就不同了。
益卦的反卦是山泽损,第41卦损卦。这是把内外因翻个过。损卦最本质的思想,其见解的高度也是罕见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何使用自己最少的损失付出来获得方方面面总和的最大效益绩效。损卦的特点在企业决策中经常用到。
恒卦的反卦是风山渐卦,第53卦渐卦。渐卦核心思考是,办事是要恒心,是要循序渐进,但关键是方向要对,要渐渐去向该去的正确地方。如果办事情确实也循循渐进,脚踏实际,不好高骛远,但方向不对的话,比如一个鱼把方向定位为山顶而不是大海的话,麻烦就大了。渐卦作为一个相反的力量和声音,始终在提示:循序渐进的方向要正确,目标要对。
而第54卦归妹卦,雷泽归妹,说的就是如果方向不对、并且不循序渐进而想急于求成的严重后果。归妹卦辞说:求鱼须当向水中,树上求之不顺情,受尽爬揭难随意,劳而无功运平平。生活中和日常企业管理中我们经常会急于求成,恨不得一夜建成罗马,这种情况往往事与愿违。归妹卦的意思是说,急于把女儿嫁出去,由于急于求成,女儿被嫁出去没当正妻,当了小妾,这就是急于求成的后果。好比最近的电视剧赵宝刚和王雷导演、孙红雷王璐丹主演的《男人帮》,顾小白失恋后急于求成地和保姆女儿小雪恋爱,结果导致顾小白重新失恋一样。
从文字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归妹两个字,甲骨文是两种含义,归是有男人的已婚妇女,主要说的是正妻,妹是没出嫁的闺女。归妹的本意是想把女子出嫁作为正妻,但因急于求成只做了小妾,今天叫小三子。在当时的法律制度和今天的法律制度下,小三是没有财产权的,包括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说白了就是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小三没有财产权和财产诉求权。几千年了,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中国人。
而渐卦,渐字在甲骨文中,是装满士兵的兵车。比喻打仗,巡逻等,方向和战略目标要明确,士兵要充足,从实际出发。损卦的损字,甲骨文中是正在煮饭的锅鼎,表示做饭要给周围的人吃,以自己最小的损失分吃饭来换取和避开周围过分饥渴带来的抢劫和杀人放火。
第三部分易经的数学逻辑---管理中的量化方法应用准则
易经中的数学模型思维,主要是要求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处理和决策问题时候,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方面的度量和尺度考量不准或把握不准,都有可能招来疯狂的报复和反击。决策者思考问题的时候,除了要量化思考正面两方面的力量情况,也要思考旁边影响者的力量因素,并尽量去量化分析和评估。综上,管理中的量化方法应用准则总结为:
第一,管理决策的因素陈列并量化。影响决策的因素,影响的权重;决策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和被影响者,因素和权重,以及各方面可能的反映,后果的控制预估。
第二,管理决策需要考虑的正面反面力量和执行决策的成本。正面反面的力量要进行评估,同时要把执行成本进行准确量化评估。“损”卦的本意和实质,就是付出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和“益”卦是相反相成的。
第三,管理执行过程的检查和监督。执行过程中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渐”卦,主要把控执行方向的正确性,二是“恒”卦,在方向正确情况下,不能执行中好高骛远,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把决策想法变成解决实际问题效果的“益”卦要求的应用效果,以解决问题,增强绩效。
第四部分小结
【关键词】数学教学时效性途径及方法
国家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传统的课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跟得上现代教学的发展脚步了,现在的课堂要求更具有时效性,如何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性,使之更具有新时代教育的特色,丰富教育的活力与魅力,是每一个高中老师的追求与目标。下面我们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就数学这一块儿来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1决定时效性高低的因素
1.1老师自身对所教学的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考试动向的把握
一个数学老师相对学生来说理解能力要更强,对数学知识应该更加通透,如果一个数学老师连数学基本的公式都不熟悉,我想他的教学时效性无疑是很低的,当他普及知识的时候,还忙着想公式的对错,肯定会降低的课堂效率。比如最基本的三角函数公式,每一个三角函数公式的转换,tanαcotα=1、sinαcscα=1、cosαsecα=1、sin2α=2sinαcosα、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等等。
老师应能对整个数学知识体系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行云流水般得教学,这就是对每一个数学老师的基本要求,自身思维的敏捷才能带动学生的思维。
另一个就是考试动向的把握,这是教学的最实际的问题。历年的期末考和高考的情况,重点知识的考题的了解,以及试题的预测。比如2011年,某省高考数学题型的顺序有所改变,打破几年来题目顺序,这一创新将导致很多学生不适应,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改变,为2012年的题型顺序做个预测,也提前告诫学生应该随时适应题型的变化。还有题目的创新,比如数列与三角函数结合,这更要同学们注重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1.2老师的教学目标和观念
老师教学的目标则是体现一个老师的责任感强弱,学生学习知识的多少,考试成绩的高低,都是课堂的时效性的具体体现,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把这树立为自己教学目标,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好的老师则秉着很强的责任心去教学的,这是和一个教师的素质与理念分不开的。一个优秀的老师他的责任心就能带动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能在本质上提高课堂时效性。
1.3数学老师的独特的教学方法
这就体现在数学这门学科的独特性中了。数学这门课有它的独特性,它的知识体系相当成熟,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数学的教学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1.3.1应与数学常用的思想和方法相结合。
如函数的常解思想与方法:数形结合
典型的就是根的判断
f(x)=|lg|x-1||,x≠1
f(x)=0,x=1
试根据c不同取值,讨论f^2(x)+f(x)+c=0的实数解的个数
试根据b不同取值,讨论f^2(x)+bf(x)+1=0的实数解的个数
数形结合答案将一目了然
数列的常用方法:公式法(等差等比数列)
裂项相消法:如an=1/[n*(n+1)],而an=1/[n*(n+1)]=1/n-1/(n+1),所以Sn=1-1/2+1/2-1/3+1/3-1/4+……
1/n-1/(n+1)=1-1/(n+1)=n/(n+1)
错位相减法,
倒序相加法等等。
1.3.2举一反三教学方法。
发散学生的思维,学习的思维不能固定化。这些方法就要老师总结和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而不是生搬硬套,要有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学习和解题。比如在上函数这章时,二次函数y=ax^2+bx+c时,不仅要画出一般图像,也要举出当a=0,b=0,c=0时的图像的情况。然后再进行举一反三,给一定条件,或函数图像如何分别求得a、b、c,做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4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课堂的时效性无非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到底掌握了多少,这也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态度。俗话说,老师教的不如学生自己学的快。正是这个道理,再好的老师,真正学习的还是在于学生。
所以说为了提高课堂时效性,学习者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上来,积极的态度,紧跟着老师上课的节奏,主动提出不懂得问题和回答问题,参与课堂的讨论。
2提高课堂时效性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根据影响课堂时效性的教育者与学习者两方面考虑的因素,我们列举了以下几种提高课堂的时效性的具体方法:
2.1新课导入的快速与创新
2.2利用联系的逻辑方法,引出问题
我们初中学过了正方体、长方体、圆等一系列平面几何的知识,比如边长、面积公式等。我们活在三维立体的世界里,那么它们在立体的世界中又是怎样的呢?由疑问从平面几何引导向立体几何。然后再一步步学习立体几何的知识。
2.3利用多媒体的应用,与时俱进
我们利用多媒体放映运动员投掷铅球运动的影像,从而引出其轨迹抛物线的方程学习。这就是结合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教学,使课堂能够与时俱进,生动有趣。
2.4故事导入法
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比如说高斯很小的时候就能一口报出老师让他们算的1+2+3+4+5+6+7+8+9+10的和,他正是用了等差求和的方法,由这个故事引出数列的学习。
3结论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的时效性,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经验,学生也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老师和学生的相互改进才能真正做到时效性的提高,光靠哪一单方面的努力都是不行的。总之,每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学方法和观念都无疑是提高课堂时效性的关键。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尽量做到高效率的课堂,使课堂更具有其价值和令人期望的效果。
[1]姚秀军.浅析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年05期
关键词Web数据挖掘数学思维方法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8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数学方法是指人们在数学研究、数学学习、问题解决等数学活动中的步骤、程序和格式.数学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之中,应把数学方法的培养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Web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Web文档集合中发现蕴涵的、未知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非平凡的模式。它所处理的对象包括静态网页、Web数据库、Web结构、用户使用记录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可以得到仅通过文字检索所不能得到的信息。
1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经济发展的现状
1.2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多年以来一直在搞经济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预期的效果和现实情况总有一定差距,着力解决此类问题,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体制、教育、观念等多方面因素。
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改善其状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政治稳定、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1.3经济发展的趋势
将Web数据挖掘与数学思维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必然起到积极的作用。数据挖掘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数据挖掘,人们可以将知识发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数据处理中,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目前数据挖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领域,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特别是和计算智能方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将数据挖掘存储和处理海量信息和数据技术与数学思维尤其是数理统计的方法相结合,为社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基础,此项研究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及数学思维方法改善社会经济的对策建议
2.1利用国家政策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之中,面临经济主体需求疲弱、转型任务任重而道远、潜在风险加速暴露等多重挑战,尤其是进入四季度以来,经济金融双双“趋冷”,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增长与自然、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的必然要求。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以及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2改善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
2.3改善经济发展的应用价值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数十年来,它在社会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早已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数据挖掘不是为了替代传统的统计分析技术。相反,他是数学中统计分析方法学的延伸和扩展。大多数的统计分析技术都基于完善的数学理论和高超的技巧,预测的准确度还是令人满意的。而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有可能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只通过相对简单和固定的方法完成同样的功能。要想取得进一步的成绩还需要我们将数据挖掘技术和数学思维方法进行结合,从而使其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影响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第一批)“Web数据挖掘技术及数学思维方法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编号:16ZR023)结题成果。
[1]王惠中,彭安群.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矿自动化,2011(1).
[2]曼丽春,朱宏.Web数据挖掘研究与探讨[J].现代电子技术,2005(4).
关键词:幼师;信息技术课程;回归
一、引言
二、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全面掌握我国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向江苏、安徽、湖南、青海等地的八所幼师发放了《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并对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做了访谈,使用SPSS19.0forWindows和Excel2003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1.为考试而教学现象严重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频出,教学形式就是技术培训,从Word、Excel到FrontPage,考什么教什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都是以通过国家考试为目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已被埋没,忽视教学材料的实用价值,忽视案例与理论、案例与结论之间的衔接和照应,导致所用的案例与讲授的知识不吻合,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教学内容变成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模块堆积,课堂变成一个个凌乱的考点介绍。
2.教学设计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幼师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较紧,教师管教较严,信息技术了解甚浅,入学后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特别浓厚,觉得信息技术课内容包括上网、聊天,学软件使用、硬件维护,非常好玩,期望值特别高。但随着教学进展,发现教材内容理论性非常强,需要记忆,许多内容的教学就是考试题目,还经常做模拟试卷,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乏适用性,学习兴趣就逐渐降低,认为理论内容“不好玩”,反正做几套试卷也能过关,干脆放弃理论部分学习。因为幼师的信息技术统考不含上机操作部分,实验课往往变成上网课,表面上课堂气氛很活跃,讨论很热烈,其实教学效果很差。
3.教学脱离生活及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
目前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多数使用《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不少案例是与生活脱节的,例如文本与表格信息加工、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等内容,是从员工、企业主管、工会三个角度研究企业图表,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科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才能解决多重矛盾。[2]
三、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回归生活的基本思路
1.幼师信息技术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地
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要真正驾驭新课程,到学生群体中去,担当学生领略、体验生活的引路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就会感受到理论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比如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的关系,就像门店与仓库的关系,就有可能增强学习的兴趣。[3]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思考如何把教材知识点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也便于学生理解。
2.幼师信息技术课堂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幼师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4]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信息时代,其观念、思想、行为、能力往往超出教师所能把握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理解学生,把学生放在时代的背景下。
3.幼师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互动的参与过程
教学是一种交往的、互动的、创生的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教师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对话,是交流的师生、生生、生师之间的交往活动,在交往、互动中创造性地生成学生、教师个体的知识结构、价值认识等。而保证教学能产生交往、互动行为的发生,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以及课堂环境的融洽性,即教师应关爱、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有效地交流。
四、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回归生活的实现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课应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归纳、总结,求得更大的教学实效。
(1)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信息社会里,幼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生活常识问题,学生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如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中《表格数据的处理》一课时,引用学生家庭某季度的日常生活开支数据,让学生去分析、求和、汇总、排序、筛选,这样的案例会比书本上统一的案例更鲜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再如电子小报的制作部分,通过选取食品安全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食品安全常识,如避免食物中毒、保质期识别、食品原料辨别、营养成分含量等内容,这样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丰富生活常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课堂情境
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录像、录音、多媒体课件、交互电子白板、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例如,讲授《信息技术基础》中《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一节时,教师提供的素材应该贴近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在教学时学生就会认真听讲,乐于参与。例如通过提出如何把手机里的音乐彩铃导入电脑进行编辑来引入引出本节教学内容,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要求学生把自己手机或电脑里的照片、旅游时拍摄的视频导入视频编辑软件,合成一段简单的纪录片。这样的练习比较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会迫不及待地进行练习。
(3)通过综合实践项目创设情境
通过实地体验、实践感悟、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和平时积累的信息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鲜活、丰富、生动,通过素材整理、采集加工、作品输出的信息处理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综合实践的成就感。
2.把书本内容渗透到学生生活实践中,实现教学任务的生活化
“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幼师信息技术课程里关于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等主要教学内容都适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我的意义建构获得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与相应的真实任务相结合,创建出真实的教学环境,以解决问题来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生活运用广泛、内容不断更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既能使学生感兴趣,又容易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进行自我构建,从而主动地去学习。
3.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目前,幼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大多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开展,安装有电子教室软件,能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过程的广播演示,可以把教师的整个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观摩,比较直观,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表层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学生演示和分组讨论功能,突破传统教室对时空的限制,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打造互动教学为手段、主动参与为理念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情境,充分发挥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优势,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所展示的内容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提升,学生乐意完成学习任务。
[1]张新立.回归生活世界:信息技术教学的诉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9-12.
[2]吴志强.让信息课堂回归生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8):23-25.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学研究,1997(9).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特点问题发展趋势
一、技术经济学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也在不断拓展,在理论上也不断进行创新,使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技术经济学在当前的背景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专项研究领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为了更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经济项目效益评估才设立了技术经济学。作为重要的学科和技术手段,技术经济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对任何经济效益的功能部门都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技术经济工作者近些年的努力在各个行业都逐步建立起了研究领域,能够科学地对不同行业进行资产评估或者项目评价。以前的研究领域仅仅局限在几个行业,现在无论是资源类、经济类、环境类,还是技术创新方面都有所涉及,因此研究领域不断增加。
(二)技术经济学不断从微观领域渗透到宏观领域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和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以前的技术经济学主要涉及厂商、成本、市场以及所得等这些微观理念,从本质上看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概念,但是现在的技术经济学在此研究基础上还涉及了就业、产业结构、社会福利以及投资消费等一些宏观经济领域。例如,在技术创新或者对项目进行评价中,技术经济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从简单的定量分析到应用复杂系统模型的方面深化
技术经济学主要是客观分析、比较和评估某种预定目的而可能被采用的各项技术方案、经济效果、技术政策后者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最终来科学选择在经济上最合理而且在技术上最先进的最佳方案。技术经济学在对人们活动中产生的技术性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定会用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懂,而且清晰明了。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这些常规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或者市场咨询机构的需求,很多问题需要通过一些复杂系统的模型来研究,如动态系统激浪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这使技术经济学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技术经济学理论应用更具有广泛性
技术经济学是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实践活动相互结合的,其理论不仅在各种产业政策或者技术政策的论证和评价中发挥作用,而且还广泛应用于投资建设项目、经济规模、资源开发等的论证与评价中。由此可见,技术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十分广泛。
二、技术经济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理论有待创新与完善
技术经济学具有研究对象庞大复杂、边界宽泛以及学科内容陈旧的缺点,而且系统性和国际性不强,学科研究中的内在关联性也不好,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左右摇摆,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加上没有清晰的分析方法,因此导致学科建设发展比较滞后,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具有很大困难。
(二)技术创新的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放在了自主技术创新上,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制约,没有对技术创新的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技术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最终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使技术经济学体系和理论框架向着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的技术经济学仍然是发展较快而且很实用的学科,尽管其理论体系已经成型,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学科性质以及学科研究内容等一些基本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拓展,学科固有的属性有所丧失,因此在今后的讨论中最好是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来总结出一个明确的说法,最终使技术经济学体系和理论框架向着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深化项目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稀有资源减少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局势,因此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利用和优化配置仅有的资源。对于项目评价,应当在研究技术、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此外,除了对项目进行技术和财务等一般经济评价以外,还要进行社会效益评价,不仅要保证技术的可行、经济效益合理,还要保证环境受到保护,资源能够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使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研究
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一定要重视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早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就制定了通过市场来换技术的这样一种战略。但是通过该战略,我国的企业并没有得到国外的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加上我国自主创新的力度比较弱,导致我国对外商的技术非常依赖。从总体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技术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掌握高端技术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对于技术经济学,今后要不断拓展学科体系建设,并重新架构,在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方法,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1]彭运芳.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探究[J].价值工程,2009(06):74-76.
[2]陈冬梅,李博.浅论技术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与特点[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10):201-202.
[3]徐斌.技术经济学理论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