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立东:简单再生产逼迫其他领域扩大再生产

这是读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卷第17章《李嘉图的积累理论。对这个理论的批判。从资本的基本形式得出危机》的思考的一部分。引用的文字是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的内容。页数我就不标注了,都在第17章内。

引文:

但是,我们这里所要研究的问题是这样的。即使投在机器制造业的全部资本仅够补偿机器每年的损耗,它所生产的机器也会比每年所需要的机器多得多,因为损耗有一部分只是在观念上存在,而在现实中只是过若干年之后才要以实物形式补偿。可见,这样使用的资本每年会提供大量的机器,这些机器可以用于新的投资,并且使这种新的投资提前实现。例如,一个机器制造厂主在本年内开始他的生产。假定他在这一年内提供12000镑的机器。这样,如果要把他所生产的机器简单再生产出来,在以后11年中,他每年只须生产1000镑的机器就行了,而且连这个年产量也不是每年都被消费掉。如果他使用的是他的全部资本,那末他的产品中被消费掉的部分就更小了。为了使他的资本保持运动,并且每年只实现资本的简单再生产,那些需要这种机器的部门就必须继续不断地扩大生产。(如果这个机器制造厂主自己也进行积累,那就更是如此了。)

因此,即使在这个生产领域中投入的资本只是进行再生产,其他生产领域就必须不断进行积累。另一方面,只是由于机器制造业进行简单再生产,其他生产领域的不断积累才能不断在市场上现成地找到自己的要素之一。这里,即使一个生产领域本身进行的只是现有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在这个生产领域也经常有商品储备,供其他各生产领域用于积累,用于新的追加的生产消费。

在这里马克思首先提出了一个看法:简单再生产自身实际上也是扩大再生产,虽然扩大的不太大,但是依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简单再生产。这个观点,似乎现在的第二卷没有提到。这点很有意义。首先从运动循环角度来说就是论证不存在绝对的重复。其次,这就足以带动其他领域也是扩大再生产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这里马克思谈的是物质实体产品的生产,是使用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之所以没有提到,我想是因为第二卷中马克思考虑的是以货币循环为总循环的,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者都是在货币资本循环中运动。马克思在那里更强调运动的形式,这样,物质生产这样的具体问题就自然要被忽略。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那是草稿,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来得及整理。

其次,简单再生产居然可以让其他行业扩大再生产这个观点,似乎现在的第二卷也没有提到。

机器生产只要简单再生产,需要机器的行业就得扩大再生产,比如目前的我们已经知道的如荷兰的ASML的光刻机就是这样的,他只需要按照简单再生产持续生产向世界供货,那么,使用芯片的企业就得扩大再生产。而且是连带着巨大的产业链进行生产,比如手机产业。

从整个生产体系看,1必然是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个部分,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而不是所有的生产都是扩大再生产。比如我们目前的航天神州飞船的发射,就是有简单再生产的意思。关键是这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有必然的联系,不是简单的叠加。

2这也足以证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即使不是以剩余价值为导向,依然可以带来扩大再生产。但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使用机器生产。简单再生产必然会促进其他部门扩大再生产的句对条件就是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活动。如果公有制经济掌握了机器生产当中的最核心的部分的生产,那么整个社会的生产就必然是扩大再生产,比如机床的生产就是这样的。在今天,我们必须重视生产机器人的机器人的产业的发展。

而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举个网上的例子,现在提起成飞,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惊艳世界的歼20战斗机,似乎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然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成飞集团在中国最出名的产品并不是战斗机或航空部件,而是“成飞牌”洗衣机。尽管同期成飞也在进行歼7系列战斗机的改进工作,但相比之下,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知名度上都无法与洗衣机相比(一度还成了国内部分中产家庭的标志性家电)。根据部分成飞总师的回忆,当时为了让企业生存下去,许多分厂甚至做起了一次性筷子封装袋、卖起了拉面。

军工的生产线为了生存转产洗衣机,就是简单再生产促进扩大再生产的例子。这里是生产洗衣机。

八十年代军改下的军工业企业不能是扩大再生产的,他们只是为了活下去,自然只能是简单再生产。

相反,即使是私有制,即使是资本主义,如果1本来就没有多少工业的农业国,以农产品为主,那么,想达到上面这种扩大再生产也难,因为你没有扩大再生产的最基础的动力。2如果如美国那样,实现产业转移,将大部分工业都迁走,那么,这种扩大再生产也就必然下降了。从这里足以看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必然关系。

但是,只要扩大再生产,就会打破原有的经济平衡,竞争就会出现。竞争中失败的一方就会陷入破产。因为这里是市场交换的经济模式。我们的社会始终是有货币的。很多人都忽略了货币这个因素对于前后三十年转化的重要意义。

这种简单再生产,就是没有任何增长。但是我们这里已经看到,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是依然在增长的。这对于我们当下对经济发展的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从马克思的看法来说,不可能存在0%的增长率,是肯定整体要增长的。

但是这个增长,马克思这里强调的是物质生产的增长,物质消费的增长,是说实体产品,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和消费。而使用价值的增长和交换价值的增长不是一码事。在使用价值的增长的情况下,交换价值的增长完全可以是负增长,也就是说是亏损的。很简单的道理,我投资一百亿人民币搞一个芯片生产厂,这一百亿必须十年才能完成第一个周转,钱才能赚回来,那么,如果我们在前九年的每一年计算亏盈,这家企业都是处于亏损状态的。但是,事实上,企业生产的芯片则是在日益增多的。以中国的房地产为例,我们的房子是七十年到期,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的买房子的钱,七十年才能真正完成一次周转,而我们现在是靠借银行的钱来买房子,把七十年的钱全都提前支出来了,之后的七十年就都是在还账的时候。直到七十年才完成一个真正的周转。在七十年之前的计算,必然都是负数,都是在亏损中,不过是随着我们还钱的增多,亏损越来越少。如果把这种提前借款和大规模的投资加入到一起,其实就是全国的总投资,而我们现在的回报肯定不能马上全部回收过来,所以,现在算账,肯定是要亏损。只要该回来的钱,到点没有回来,就会爆发经济危机了。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简单再生产不断促进其他行业扩大再生产,可是我们知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用机器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先进,那么就会越来越减少人工,从而造成机器生产的产品中的价值量越来越少。自然,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量也会少,无论怎么压榨工人,这个剩余价值量都会减少,这是因为使用了机器造成的。可以说,使用价值的不断发展,使用价值方面的生产的扩大再生产,就包含着价值的缩小,减少。特别是在剩余价值率的减少。由于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导致整个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量都会降低。

可见,使用价值的扩大再生产,和价值的扩大在生产是有矛盾的。

但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或者是简单再生产都是资本的运动,最终的目的都是货币,都是为了挣钱。因此,他们的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的循环中运动的是周而复始的价值,不仅有使用价值。可是,这个扩大再生产的总结果,对于整体的资本家来说却是不好的结果,因为资本虽然是扩大再生产中循环运动,虽然使用价值的创造越来越多,可是剩余价值——他们的目的——却越来越少。这,当然不是他们想要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美国和欧洲资本家开始大规模甩卖或者外迁制造业。他们实际上就是要扔掉扩大再生产的资本运动了。在这里,他们也就扔掉了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创造。从而表现出货币是他们的目的,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产量的增多反倒成了他们的累赘,必须被抛弃。

如此,我们也就看到了资本发展的极限,看到了资本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资本不再承担推动使用价值创造的载体的历史任务,资本已经完成了这个历史任务,他该退下舞台了。

我们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其实整个社会也陷入到了资本的这个误区即价值的增加和使用价值的增加是成正比例的,也就是说老百姓都以为钱越多,能够买到的东西越多,现实中生产的越多。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资本的目的是以挣钱为目的的,是以货币为目标的,只要获得货币,资本的运动就可以结束,就告一段落了。但是使用价值生产却不是这样的,使用价值的生产是必须得有实际的产品生产出来,还得有实际的原材料和机器给以保障供给,使用价值的生产完全是物质运动,不是理念运动,不是思维运动,不是抽象的货币运动。

这样我们就看到,当我们以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为目标,那么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必须考虑抛弃掉资本这个外衣,考虑抛弃所谓的市场经济,考虑抛弃资本私有制的所有制这个当今社会中已经占据极大比重的社会成分。这个历史阶段,我想越来越近了。

我们必须清楚,使用价值的创造,而且是扩大再生产的创造,不是资本这个外衣形式所能容纳下的。它必须具有自己的形式,那只能是共产主义的形式,公有制的形式。进一步说是使用价值的扩大再生产反对起了价值的扩大再生产。这也是资本的一个异化,自我异化,真正的自我异化。

如果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前三十年,那么,毫无疑问的是,由于使用了机器进行生产,由于我们初步形成了工业体系,那么,我们的社会整体依然是扩大再生产的模式。这个扩大再生产是指使用价值的物质实体产品的扩大再生产。

现在小结下:这里从马克思自己的论述以及我们的推论,至少可以得到下面四个彼此联系的规律:

1简单再生产,实际上依然是扩大再生产。这条规律暗对着的是事物不存在绝对的循环运动,貌似是循环运动,实际上量上已经发生变化了。这就否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静止的观点,即,只要运动,实际上就发生变化。

2简单再生产可以迫使其他领域进行扩大再生产。

3使用价值的扩大再生产最终的结果导致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的缩小。

4使用价值和价值在扩大生产过程中发生了矛盾。使用价值的扩大再生产可以导致价值的扩大,但是也可以导致价值的变小。这要依据具体的生产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以及发展轨迹来确定。

二资本积累的条件就是之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但是,问题到这里还没有结束。马克思认为,简单再生产逼迫其他领域扩大再生产还有一个被忽略了的极为重要的中间环节:积累。这个积累,必然是全社会的积累,全社会都在进行积累。没有积累,是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的。

什么是积累呢?马克思说:积累5000镑,无非是把这些货币,把这个数额的价值,转化为资本。

也就是把积累的钱转化为资本,就是积累。

在第二卷中马克思特别强调,想转化为资本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技术上有一个最低限额,比如一部机器一千万人民币,可是你一年只能赚200万元,那么你就得积累5年才可以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提出的条件是:“新资本的积累只能在和已有资本再生产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从哲学角度解释,就是自己在自己的生存条件下发展。问题是这是什么意思?马克思进一步解释:

资本积累的条件同原来生产或再生产资本的条件是完全一样的。

从马克思这里的解释看,简单来说,如果你想积累,就得用之前积累的钱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能把之前的前转化为资本。但是你想买到的得之前就存在市场上,市场上压根没有,你就买不到,有钱也买不到。而这些之所以你拿钱就能买,是因为你就是在资本主义的市场上,这些就是已经存在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是个分工的市场,所以你想要的,分工不同的资本家早就给你准备出来了。而且资本家分工越细,你买起来就越方便,买到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资本主义也就越发展。资本主义下的生产力就越发达。

反过来说,如果资本主义不发达,分工不多,那么你的钱就买不到什么东西,你就是想把钱转化为资本也不行。因此,这个这一小节的马克思的基本结论也是一个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说的观点。

比如俄罗斯现在想建造航母就不行,有钱也不行。他的生产力都破坏了,他在本土已经买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产品了。这就证明,俄罗斯的经济衰败了。或者说他的积累条件丧失了。因为他的工业基础没有了。俄罗斯没有大工业,也就是没有积累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他想进一步发展做大是不可能的。如果他想发展,就得投资大工业,而大工业需要巨额的资金和科学的规划,这在今天俄罗斯的体制是做不到的。发展的基础丧失了,积累的条件丧失了,这点俄乌战争给乌克兰带来的恶果是最为清楚的。

乌克兰地区是前苏联的工业重镇,特别是今天的乌东四州,战争给打个稀巴烂,缺乏重工业基础的俄罗斯就是拿回来,他也没有力量让这里重新成为工业重镇,否则他自己早就是强大工业国了,不至于靠卖石油、天然气过日子。

积累的条件也是之前生产的条件,也是之前的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这个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特别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在彼此之间进行投资。这点很重要,因为这就解决了资本主义世界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他们在竞争中总是产生两个对立的集团,最后发展为世界大战。而在彼此内部投资,而且是高度投资,就让对立面的矛盾一面降低,统一性的一面提高了,从而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结成了一个团队。这点非常重要。我们看当今,一旦发生重大事件,资本主义国家很快就会达成重大战略一致。这就决定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今后只能以一个整体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敌人。世界未来的两大格局也只能如此划分。

相反,在二战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向落后地区国家投资,抢占殖民地和市场。最终的结果是因为抢占殖民地发展成仇家。二战后,并不是说发达国家没有矛盾,没有竞争,但是他们内部协调更好,这应该是与他们彼此投资高有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他们彼此投资呢?就是因为他们彼此都具有更好的发展条件,比如发达的铁路,公路,相似的法律环境,良好的工人,以及发达的社会分工,丰富的产品等等。这对于巨额投资,特别是高科技的产业,技术先进的制造业等等的希望获得巨大回报的投资来说,是必须的条件,也只能在这方面投资。我们最近知道,苹果手机去印度设厂,结果良品率就不高,中国人就很膈应买到印度产的手机。高科技的产品的生产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印度是不具备的。你永远不会设想,苹果公司去非洲设立工厂进行生产,因为那里的条件不具备。

在比如大家知道的越南,学习我国发展很好,但是缺电,而且缺铁路,这些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都决定了越南不可能大规模接受工业投资,不可能大规模工业化,不可能成为外来资本积累的条件,自然也不可能成为外来投资的首选地。这是它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再比如今天的人工智能,Ai技术,需要强大的算力,而强大的算力背后依然是巨大的电力,没有电力,不能支持高消耗的计算机进行运算。这就注定缺电的国家,无法完成人工智能革命。这里还指火电,水电。至于核电,那就更不是谁想搞就搞的。而发展光伏产业,目前也只能看我国脸色。

强大的工业基础,分工细致的分工体系,才是资本积累的最好的条件,当然也是资本扩大发展的最好条件。如果没有,或者是不足,那么,就无法吸引大量资本来安家落户。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成为外资大量投资选择地区的原因。

反过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将重工业外迁,可是他们自己国内的积累的条件就没有了,自然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也就不具备了,或者是不充分了。那么,怎么能继续发展呢?当然就得日落西山了。

欧美本来可以凭借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继续发展,可是事实上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极为曲折的结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那就是恰恰是社会主义中国才可以成为大规模接受工业化和工业投资的地方。他们热爱的印度,中东都做不到,都不能成为他们投资积累发展的地方。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方资本家和当地的地主封建势力做了妥协,导致那里不能成为工业发展的地方。最后只有彻底摧毁封建地主势力的中国,建立了初步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最为适合他们的资本投资。

因此,他们的投资反过来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让中国获得了西方的科技信息和世界市场,最终发展了,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这里出现了一个极为诡异的现象,资本自己异化了。这里的异化是资本自己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增加了公有制的力量,资本作为私有制,由于离开欧美,在中国投资,其历史作用反过来开始反对资本自己了。

我们看到,这种资本反对自己的异化。是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偶然的因素。资本通过对外扩张,最后产生了反对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跨越和进步。

细说来,当年十月革命其实已经有过一次了,沙皇时期的俄罗斯有大量的国外投资,后来也成为红色苏联的国有资产了,这对于十月革命的发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没有外来资本投资,哪里会有大量的工人呢?没有大量的工人,怎么会有十月革命?

我们一般讨论马克思的异化,都不大注意资本的这个异化。目前看资本向公有制的异化,是最大的历史趋势,是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是资本通过发展反过来否定自己的历史阶段。

发现问题后,西方资本开始紧急脱钩。但是脱钩的结果就是缩小市场,缩小社会分工的范围,就是缩小投资的范围,缩小良好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地区。实际上相对于之前构建良好的(相对良好)的国际分工,欧美西方脱钩的结果更是在破坏生产力,破坏分工,破坏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比如俄乌战争让俄罗斯无法向欧洲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可是欧洲也无法获得廉价的优质的天然气来发展本国经济,增加了巨大的成本。这是赤裸裸的损人不利己的做法。

进一步来看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其实就是在更广泛的空间培养更大的资本积累的条件,也就是使用价值积累和扩大生产的条件,也就是为广大第三世界带来物质财富的条件。这与简单的把商品卖出去,完全不同。铁路,公路从我国出去,联通世界,那么,工厂才能顺着铁路,公路建设,商品才能出来或者进去。这样,工业基础才能构建成功。而更为广泛的社会分工也才能出现。我们前面说了,分工越广泛,生产力越发达,你想购买商品就越容易,资本的积累和扩张也就越容易。

马克思在这部分特别强调了交通的重要性:

交通工具愈发达,市场上的存货就愈能减少。

我们知道马克思是非常重视交通的,他是将交通建设当作生产线的延申来看的,也就是说就是生产投资。比如他在论述英国人在印度修建铁路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

这种广泛的固定资本在世界沿着铁路,公路,还有海港、海路建设,不就是让工人阶级在这些地方发展吗?这不就是用别人喜欢和接受的方式发展壮大工人阶级吗?

这些本来都该是资本主义完成的历史任务,但是他们没有完成,所以马克思说,从资本主义角度看,资本主义的生产其实是不足的,而不是过剩的,资本的过剩只能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本质上是不足的。这点其实从欧美经常进行管制出口就该知道了,越是缺乏的,他们越是管制出口,相反,比如当我国能够生产的时候,他们就不控制出口了。最近的芯片战是最为典型的案例。当我们可以生产华为手机使用的7纳米芯片,美国立刻开放了对韩国的芯片对我国的禁令。所以我们得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本质上是不足的,而不是过剩的。过剩是相对的。

对于我国实际上是两方面的积累,一方面是为了引进苏联的工业项目的积累,实际上是我们用我们的农产品进行交换。第二个是我们要为使用机器进行的扩大再生产的积累。

之所以当时经济紧张,是因为我们一下引入了156项大工业项目。一下子就重重地改变了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经济结构。好比是把一个重重的包袱一下扔到了一艘小木船上,不引起震荡是不可能的。

我们为156项大工业项目的积累,实际上正是苏联工业扩大再生产的结果,只不过是传到到我国了而已。

我们为了消化这些巨大的工业项目,就是要通过农业中的各种积累来购买工业品,比如拖拉机。还比如改开后八十年代的大量的小化肥厂,小糖厂,小酒厂等等。这些都是乡镇的集体财产,也就是集体积累。这些是八十年代的繁荣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们的积累只能是自我积累,只能是从农业要积累,不像英国当年可以一方面在国内压榨工人、农民,一方面对外发动战争进行抢劫来积累。

需要提出的是,用来发展工业,进行积累的固定资本这部分,是落后国家所不具备的。这是马克思特别强调的。

三一部分剩余价值直接作为不变资本

在资本的积累扩张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某些资本的剩余价值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直接作为再生产的不变资本使用,不必经过市场进行交换。

只要产品的一部分,从而剩余产品(即代表剩余价值的使用价值)的一部分,能够直接地,不通过中介,作为生产条件,作为劳动资料或劳动材料再加入它从中出来的那个生产领域,那末,这个生产领域中的积累就可能并且必定采取这种形式:剩余产品的一部分不拿去出卖,而是直接(或通过与同一生产领域内以同样方式进行积累的其他部门的资本家相交换)作为再生产的条件重新加入生产过程,所以在这里,积累和更大规模的再生产直接一致。它们两者必然到处都是一致的,但是不一定采取这种直接的方式。

剩余产品的一部分能够直接作为不变资本使用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意味着积累越多,扩大再生产的现实性越强,二者这里是统一的关系。我们前面说过,就是简单再生产都不是真正的纯粹的没有任何富余的再生产,而是多少会有一些存余产品的再生产。这实际就决定了简单再生产一定会触动扩大再生产的发生。这里,剩余产品的一部分直接作为不变资本就是最好的连接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机制、中介。

但是,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或者说还有什么更为关键的意义吗?我们看马克思下面的例子:

在工业界,有一种为工厂主建造整座工厂的机器制造业者。假定[他们的产品的]1/10是剩余产品,或者说,无酬劳动。显然,这1/10即剩余产品,究竟是表现为替第三者建造并卖给第三者的工厂建筑物,还是表现为机器制造业者替自己建造并卖给自己的工厂建筑物,都不会使问题发生任何改变。这里,问题只在于代表剩余劳动的那种使用价值的性质,只在于这种使用价值能不能作为生产条件再加入拥有这个剩余产品的资本家的生产领域。这里我们又有了一个例子,表明使用价值这个范畴对于决定经济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样,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剩余产品(因而也就是剩余价值)有很大一部分能够并且必须直接转化为不变资本,以便作为资本被积累起来,没有这部分剩余产品,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资本积累。

马克思在这里举出了他认为的是近乎极端的例子,不过这种情况,几乎就是我们今天的建筑业中的BOT、BT两种模式。BOT是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包括建设(Build)、经营(Operate)、移交(Transfer)三个过程:建设—经营—转让。BT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

从马克思这里来说,就是把这种总的承包商承建的巨大工厂或者工程作为产品,当然是有剩余产品的,假设我投资了10所大工厂,成本是8所,另外两所是剩余产品,如果我不出售,自己使用也是可以的。这就是剩余产品直接作为不变资本使用的意思。

这种建筑模式,在我国也是近些年才出现的。这也再次说明,没有当今的经济生活,我们连马克思笔下的例子都看不懂。因为你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怎么还会有给人家造一个工厂的事情?这在今天,我们就不陌生了。

那些嘲笑马克思过时的人,实际上只能说明他的无知和愚蠢。

但是从我们今天看,马克思关于这里的结论更有价值: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剩余产品都具有这个功能,但是部分产品,或者说是基础性的产品,就会有这个作用。比如我们说生产机器的机床,不就是这样的吗?我们的光伏面板,煤炭,都属于这种产品,你没有它不能发电,没有电,多好的设备都是废铁。再比如,农业种的种子行业,就是这样的。还有粮食,我们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是怎么说都不过分的。其实,马克思这里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实际的经济生活来说就是必须控制某些经济行业,特别是越基础的越必须控制在手里。因为没有这些的积累,你的扩大生产就想都不要想。只不过这样的想法,你得慢慢的悟出来才行。

四小结

马克思最后说:

我们已经看到,在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展,因而劳动生产率水平很高,因而不变资本很大,特别是由固定资本构成的那部分不变资本很大的地方,一切领域的固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以及与此并行的生产固定资本的现有资本的再生产,就会形成一个积累基金,也就是为更大规模的生产提供机器,提供不变资本。

这种积累让简单再生产可以迫使其他行业进行扩大再生产,让扩大再生产以及积累——使用价值和价值——在社会普遍化。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积累基金正是我国前三十年的伟大历史成绩,是绝不能被抹杀的。

但是,我们在今天更需注意但是普遍的积累就是普遍的压制消费,因为这里的积累依然是资本主义下的积累,是雇佣劳动制度下的积累,这点我们切莫要忘了。而这种压制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经济危机——大量的产品卖不出去,危机爆发。因此,普遍的社会积累,普遍的扩大再生产就意味着普遍的经济危机在无时无刻地酝酿中,在等待爆发中。

用马克思的话说,经济危机是世界上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因此,生产的普遍的积累,再生产的普遍扩大化,就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积累,就是各种矛盾扩大的过程。

经济危机本身就是系统危机,就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其对应的方案自然也不能只是一种,比如我们熟悉的放水钞票。这不是解决危机,而是在积累更大的危机。

最后在强调一下,这部分内容,马克思重点强调的是使用价值的生产,物质产品的生产,是资本运动中的物质性的方面,而不是如他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强调的资本价值循环的那方面。但是这里只是强调使用价值方面而不是彻底否定价值那么方面,这点要注意。

THE END
1.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在于()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在于( )A.生产重新开始时是否追加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B.社会生产出的新产品中是否仅够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C.如何使用社会剩余产品;D.再生产过程中https://www.shuashuati.com/ti/36c3b53a0d1649349a9be48a945210f7.html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祥解.ppt模板来自于 http://docer.wps.cn * 简单再生产 1.问题的提出 2.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 3.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交换 4.对第一和第二部类交换的分析 5.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 :Ⅰ(v+m)和Ⅱc的交换 6.第二部类内部交换 7.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中介作用 8.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 9.两个部类https://m.book118.com/html/2016/0303/36769183.shtm
3.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3)劳动力的再生产也从属于资本,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基本形式。 外延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57ee94ff2199576595975421a754f312.html
4.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 A.基础 B.出发点 C.主要组成部分 D.结果 E.延续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多项选择题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 A.政治关系 B.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C.分配关系 D.交换关系 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8703929.html
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物质资料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D、生产关系的再生产https://www.zikaosw.cn/daan/26812089.html
6.A内涵扩大再生产B简单再生产C集约型扩大再生产D外延扩大再生产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实现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总产出的增加,这种扩大再生产的类型是( )。A内涵扩大再生产B简单再生产C集约型扩大再生产D外延扩大再生产https://www.koolearn.com/shiti/tk-st-119044.html
7.公共基础知识:马政经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公共基础知识:马政经-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公文常识|其他常识 【导语】常识是军转|军队文职|公安现役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为了帮助考生熟悉复习内容,中公教育军人考试网为您提供常识知识及模拟题,供广大考生学习。 资本主义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来划分,可分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1. https://m.offcn.com/jzg/2017/0209/7091.html
8.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粗放型再生产D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粗放型再生产D.集约型再生产点击查看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第1题:下列关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阐述,错误的是()A.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称为“可容忍错报B.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是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C.在https://www.netkao.com/shiti/828682/179174i6rqe9474h.html
9.《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第三章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6学时) 学习目标:熟知简单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内容;掌握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及相对人口过剩;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作用。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一、再生产的含义与类型(一)再生产的含义 一个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https://doc.mbalib.com/view/5cfc528ed6769f3dc8ac7e02ef778ff5.html
10.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不能停止消费,也就不能停止生产。因此,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是再生产过程。再生产按其规模来看,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都作为消费基金消费掉,而是拿出https://xgszb.xatu.edu.cn/info/12337/120617_5.htm
11.知识点的详细整理(政治经济学概论)书评一、商品与货币1.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这个复杂机体的细胞。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①使用价值正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所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一般说来商品生产者是不大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什么对他们有利,他们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733750/
12.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马政经之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公务员考试网[注意:关于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从理解和记忆的角度其要点如下: (1)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都有一个实现的基本条件。 (2)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都是两大部类之间交换所表现出来的内容。 https://www.huatu.com/2017/0531/1567215.html
13.再生产再生产就是不断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从企业说,以货币形态为起点,转化为生产形态、商品形态,再以货币形态结束。如此周而复始,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节,其中生产起决定性作用。按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前者为生产在原https://baike.sogou.com/v380651.htm
14.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思维导图,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两部分内容。 亿图脑图MindMaster原创思维导图社区提供海量优质的思维导图模板资源,一个各类脑图创意思维绘制,整理知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 用思维导图来表述资本主义再生https://mm.edrawsoft.cn/template/33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