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经说过:“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整体。”[1]《资本论》就是这样一个整体,而第二卷第三部分资本总流通部分就是揭示资本主义整体矛盾的核心部分。整个第三卷各类剩余价值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资本总流通之上的。
一
基础知识
首先是关于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任何商品都包括三个部分的价值,第一部分是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补偿,即不变资本,一般用c表示;第二部分是劳动力的价值,支付的工人工资,也即可变资本,一般用v表示;第三部分是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一般用m表示。
第三是关于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之间的差别。在现实生产中,资本家及经济学家们采用的是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方法。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等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特点是不会一次消耗完,长期固定在生产过程中保持独立形态,反复执行相同的职能,其价值是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是一次性转移到商品中的。流动资本是指形态会发生明显变化,一次性消耗完,价值也一次性转移到新商品中的资本,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以及工人工资。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体系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之间存在差别,主要就是原料部分投入,原料投入计入流动资本,但属于不变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到商品中不会增殖。固定资本不包括原料投入,不变资本包括原料投入;流动资本包括原料投入,可变资本不包括原料投入。
第四是预付资本。预付资本主要包括固定资本和第一个周转周期内的流动资本投入。固定资本需要一次性预付完。流动资本需要一个月一个月的支付,但如果经过了流动资本的周转周期,例如一件衣服从原料变成衣服、并被卖出去需要6个月,也即流动资本的周转周期为6个月,那前6个月的流动资本都需要预付。假定一家制衣厂的机器厂房总价值为100万元,每个月原料、劳动力的花费为1万元,如果流动资本周转周期为6个月,那么预付资本需要106万元。如果加快周转,对预付资本是有影响的,例如周转速度加快,流动资本周转周期为3个月,那么预付资本需要103万元。
二
简单再生产
每个部类中都包括三个价值组成部分,分别是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第一部类可以表示为
第二部类也是同样。从生产角度,IIc表示生产出来的衣服、食品等,整个第二部类生产出来的都是一样的;从消费角度,IIc表示要补偿第二部类机器、原材料损耗的部分。也即IIc的生产是在第二部类,消费是在第一部类,例如一个制衣厂生产出1万件衣服,这1万件衣服卖出去之后收回100万元用于补偿制衣厂损耗的机器,也就是补偿了制衣厂的不变资本,这1万件衣服的生产和消费属于跨部类的交换。IIv和IIm不同,从生产角度,IIv表示生产出来的消费品;从消费角度,IIv和IIm代表第二部类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拿这部分去买消费品,在第二部类内部进行消费。IIv和IIm都属于部类内部交易。
重新看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上式中跨部类交换,划双线部分),Im同Iv是生产在第一部类、消费在第二部类,必须要同第二部类交换才能完成流转过程,IIc是要补偿第二部类不变资本,生产是在第二部类,消费是在第一部类。因此必然有如下平衡关系: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如果一个社会生产能维持平衡,那么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应该是平衡的。全社会生产资料的生产为
两大部类平衡公式表明,如果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不消费,第二部类无法实现生产资料的补偿,简单再生产无法维持。
三
扩大再生产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除了用于资本家消费外,还用于扩大再生产,也即追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应的,可以将三部分的价值构成分成五部分
其中I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I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Im/x表示资本家的消费,包括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消费,x是一个大于一的系数,表示Im/x小于Im。三部分之和即为剩余价值Im。
相应的,对上面五部分价值进行分析。从生产角度,上述五部分价值都表示生产出来的机器、设备、原料等。从消费角度,Ic和Ic表示补偿第一部类不变资本和扩大再生产追加生产资料投资部分,消费也是在第一部类内部的;Iv、Iv和Im/x分别表示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扩大再生产追加的工人工资部分和第一部类自己的消费,这三部分消费是在第二部类,属于跨部类交易。
第二部类的五部分价值为
对于第二部类,从生产角度,上述五部分价值都表示生产出来的消费品。从消费角度,IIv、IIv和IIm/x分别表示第二部类工人工资、扩大再生产追加的工人工资部分和第二部类自己的消费,这三部分消费是在第二部类内部;IIc和IIc表示补偿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和扩大再生产追加生产资料投资部分,消费是在第一部类,属于跨部类交易。
因此,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平衡关系为
同样的,也可以分别通过全社会生产资料的生产等于生产资料的消费、全社会生活资料的生产等于生活资料的消费来推导出上述关系。
上式左边部分Im/x代表着资本家用于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消费,这部分在全社会中占比很小,可以忽略。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而不是用于消费的。中国的资本家也是同样,尽管有很多人很奢侈,但消费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多数剩余价值仍然用于各类投资,扩大经营规模。个别资本家的消费规模绝对量很大,但相对量很小,因为资本家始终是少数,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是靠大多数穷人拉动起来的,而不是靠富人拉动的。
因此,忽略掉Im/x,可以发现左边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追加的可变资本,右边是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也即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取决于第一部类工人工资和工资增量。如果第一部类的工人工资总额停止增长,第二部类无法实现生产资料的补偿,扩大再生产无法维持。
如果多数家庭都没有买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强的。实际上,现在多数白领和农民工家庭都已经买房了,真实城市化已接近尾声,能进城的都进城了,年轻人的父母也都已经有房子了,拉动作用自然而然就降下来了。三四线城市和城镇的房子2009—2013年四万亿计划和2016—2017年棚改货币化先后两轮大幅上涨,该买房的都已经买房了。
四
资本主义的几种典型情形
由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Iv+IΔv+Im/x=IIc+IIΔc)可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国家干预政策的结果。由前述分析,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额及增速决定着第二部类的扩大再生产。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都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额是不够的,对第二部类拉动有限,这时就需要国家干预经济,加大投资力度。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扩大财政投入都是着眼于第一部类,没有投入第二部类的。原因从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Iv+IΔv+Im/x=IIc+IIΔc)也可以看出来投入第二部类是拉动不了经济的,本来第二部类就处于广泛过剩状态,第二部类的资本规模小、就业容量大,国家再投入第二部类,会将大量第二部类的企业挤垮,加剧全社会的失业。所以国家干预都是投资于第一部类,搞基础设施建设,基建投资大量增加,总会带动IΔv产生一定的增长,例如第一部类工人大量增加,工资总额增长,建筑业工人拿这部分钱去消费,相应的就会带动第二部类,消灭原有过剩并继续扩大再生产。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21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第3部分“3、积累时IIc的交换”中探讨了几种不同情况,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种情形(Iv+Im/x>IIc)。对比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Iv+IΔv+Im/x=IIc+IIΔc)可知,这个条件相当于Iv
第二种情形(Iv+Im/x=IIc)。对比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Iv+IΔv+Im/x=IIc+IIΔc)可知,这个条件相当于Iv=IIc。与第一种情形相似,只要第一部类在扩大再生产(即Iv>0),则第二部类一定在扩大再生产(即IIc>0)。
第三种情形(Iv+Im/x
第三种情形第一类条件(Iv+IΔv+Im/x>IIc)。对比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Iv+IΔv+Im/x=IIc+IIΔc)可知,这个条件相当于IIc>0。也即在生产相对过剩条件下,国家大规模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等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额产生了较大增量,可以拉动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2009年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建筑业农民工人数猛增。第I部类职员、工人增加,同时由于雇工大幅增长导致缺工,工资标准也出现较快上调。农民工拿到工资后,回老家县城、小城市给孩子买车买房,或者供子女上学,新增工资都转化成了消费,拉动经济走向过热。
第三种情形第二类条件(Iv+IΔv+Im/x=IIc)。对比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Iv+IΔv+Im/x=IIc+IIΔc)可知,这个条件相当于IIc=0。也即在生产相对过剩条件下,国家大规模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采用招投标方式,仍然是通过资本建设总包和分包的体系,投资总额中多数都变成了资本家的利润,建筑业等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额增量有限,仅能消化掉原有过剩,不能拉动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第二部类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