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是種業振興行動的重要內容。自2021年3月啟動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全力以赴推進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摸清了我國農作物、畜禽、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的種類數量、區域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收集了一大批農業種質資源,搶救性保護了一批瀕危資源,成果豐碩。
“其中農作物和畜禽種質資源普查,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展過兩次,這次是第三次﹔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是首次開展。”12月10日,在農業農村部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丁斌表示,目前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已全面完成。
普查成果超出預期
3年來,全國150萬普查人員跋山涉水、進村入戶,累計行程6300多萬公裡,發現了一批優異種質資源,挖掘了一批資源開發的典型案例。“普查成果超出預期。”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司長劉莉華透露,農作物方面,新收集種質資源13.9萬份,99%為種植歷史久遠、類型豐富、性狀多樣的傳統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種,目前已全部移交國家庫圃安全保存。畜禽方面,全面查清了畜禽、蜂和蠶資源家底,新發現鑒定地方品種資源51個,採集制作遺傳材料107萬份,同步對61個瀕危資源開展搶救性保護,159個國家級保護品種都實現了活體保護。與第二次普查結果相比,我國原有畜禽地方品種一個沒少,還找回了曾宣布滅絕的10個品種。在水產方面,全面摸清了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種類、數量、區域分布狀況,採集制作遺傳材料12萬份。
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專家組組長劉旭介紹,這次普查豐富拓展了多元食物供給的資源種類。山西、上海、浙江等11個省份開展了農業微生物普查。農作物方面,收集保存資源新增加了24個科、166個屬、370個種,使我國保存總量達140個科、681個屬、2116個種,物種總數增加21.2%。查明了33個畜禽種類,1018個品種資源狀況,豬、羊、雞、鴨、鵝的品種數量均居世界首位。水產方面,普查資源涉及海水和淡水物種,有動物也有植物,共找到857個種質資源,物種和品種數量都居世界第一。這些資源為落實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選育優異的果菜茶、肉蛋奶、魚蝦蟹等品種,提供了更多選擇。
不斷加大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建設
此次普查收集了數量龐大的種質資源,這些資源的保護保存備受關注。劉莉華表示,為保護好這些資源,農業農村部不斷加大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建設,初步構建了原位保護和易位保存相結合、活體保護與遺傳材料保存相補充、國家保護與省級保護相銜接的保護利用體系。
農作物種質資源方面,現代化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新庫已建成運行,保存能力達150萬份,可滿足未來50年長期戰略保存的需求,目前已形成以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為核心,15個中期庫、56個種質圃和229個原生境保護點為依托,440個省級資源庫圃為補充的保護利用體系,長期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超過58萬份。
畜禽資源方面,世界單體最大的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正加快建設,預計明年底基本完成。屆時畜禽遺傳材料的保存能力將達3300萬份,目前已確定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基因庫227個,省級保種單位671個,初步形成了國家庫、區域庫、保種場保護區相銜接的三道保護屏障。
水產資源方面,世界一流的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已投入運行,保存能力35萬份,目前已基本形成由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105個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和535個保護區構成的保護體系,保存水產遺傳材料14萬份。此外,國家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正在籌建,保護體系也逐步完善。
“我們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設施先進、管理完善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劉莉華說。
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和產業優勢
種質資源是育種創新的物質基礎。談到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產業優勢,劉旭回應,要抓緊進行三方面工作。
首先是加快資源的鑒定和挖掘。“當前,我們正系統推進國家庫保存資源的規模化基因型鑒定和表型鑒定。目前已鑒定挖掘出一批高油高產的大豆、耐密高產和抗旱宜機收玉米、短生育期的油菜、抗赤霉病高產小麥等優異資源,並全部分發用於育種創新。”劉旭說,“我們還將聯合省級種質資源庫、科研院所、種業企業,構建全國統籌、央地協同、科企合作的鑒定評價體系,把更多資源納入鑒定挖掘范圍,為全國科研育種單位和企業提供更多的優異種質和基因資源。”
其次是強化資源改良和創制。目前保存的資源多為傳統的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種,需要進行改良轉化。“由於資源改良的周期長、投入高、見效慢,育種者一般不願意從事基礎材料的改良創制,這是導致育種遺傳基礎狹窄、制約當前育種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我們已經啟動實施種質資源改良計劃,先從最緊迫的玉米種質資源改良創新入手。下一步,我們將邊總結、邊實施,逐步向大豆、油菜等重要的農作物延伸。”劉旭直言。
最后是推動資源的共享和利用。“我們每年大概向社會分發共享種質資源超過10萬份次,服務育種單位和企業超過2000家,同時制定出台種質資源共享利用的辦法,先后發布了兩批可供利用的種質資源目錄,首次公開推介了一批耐鹽鹼的種質資源,各地的育種單位、企業都可以在中國種業大數據平台上查詢這些資源。目前,我們正在開展資源登記工作,鼓勵企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社會組織、個人登記其保存的資源信息,以便實行統一的身份信息管理,方便大家查詢和申請獲取。”劉旭告訴記者。(本報記者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