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第一章概论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农业经济: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农业经济学: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生产力及其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和两者相互运动规律的科学。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农业中的产权关系、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农产品市场组织、农产品价格、农业收入分配、农民的消费及扩大再生产等问题,为选择科学的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提供依据。从生产力角度: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内容、性质、特点;分析现代农业生产力内部结构及其
2、功能;阐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寻求科学组织与合理利用生产要素的方法和途径。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产生1.1.起源:古希腊和罗马(11)古希腊色诺芬(Xenophen,Xenophen,约430430354BC354BC)的经济论;(22)古罗马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和玛鲁麦拉的论农业;(33)西欧中世纪(5-175-17世纪),庄园经济兴盛,使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得以流传。2.2.萌芽:近代初期(1717世纪至1919世纪3030年代)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理论逐渐萌芽。1770177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杨出版了农业经济论,被视为农业经济
3、学的创始人之一。(二)发展1818世纪德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农业经济学家:尤斯蒂、贝克曼等。1.1.泰尔,1809-18211809-1821年出版合理农业原理(四卷),确立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农业经营目标,德国农业经济学创始人和欧洲大陆农业学界的泰斗。2.2.屠能发展了他的思想,出版了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两个基本理论:农业集约度理论和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第二章供给与需求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1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周期长,弹性小。不能及时调整产量。生产周期短,弹性大。可及时调整产量。(22)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容易改变,弹性大。劳动密集型
4、农产品不易改变,弹性小。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农产品(33)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影响长,弹性大。生产规模容易扩大与缩小。影响短,弹性小。生产规模不容易扩大与缩小。(44)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解:Qd=QsQd=Qs得:P=4/3,Q=10P=4/3,Q=10例:价格从1元降到0.80.8元,需求量从100100斤增加到150150斤,,150-100100E=0.8d1=-2.5取甦对诡成本变化小=价格变化小,弹性大。供给曲线平坦。成本变化大=价格变化大,弹性小。供给曲线陡峭。商品农产品价格下降将导致需求增加例题: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
6、权市场;从市场客体来看,可分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从市场时序的角度看,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从市场地域结构看,可分为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世界市场;从市场的竞争程度来看,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从市场流通区域来看:国内与国际市场。从市场所处流通环节和交易方式看:批发、零售、采购、直销、拍卖市场从市场经营品种和方式上看: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从商品供求特征上看:买方和卖方市场农产品集贸市场的发展趋势11、由初级市场逐步向商业性市场发展;22、市场购销方式已由零售交易为主向
7、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有的集贸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逐渐演化成批发市场;33、由区域性市场逐步向跨省市、远辐射的大市场发展;44、由设施简陋、沿途摆摊的马路市场逐步向规范化、永久性市场发展。55、特点: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商品价格经常变动。两种不同批发市场的比较比较项目自发形成政府开办投资主体复杂国家政府农产品多而杂量大,单一父易方式一对一,谈判会员制、交保证金,竞买卖结算方式现金为主现金,现货交易及期货组织程度低高,产生价格有指导意义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11期货市场的第一个功能是套期保值。在现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现货商品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品种相同、
9、民生产经营的晴雨表”和避风港”一是有助于农业信息化,让农民利用价格信息指导生产。二是有助于农业组织化,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三是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盲目性。四是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范与完善11、创新农产品期货品种,发展农产品期权,完善市场品种结构,健全期货市场功能:一要决策权限集中而明确,成立权威性强、专业化程度高、审批权限集中而明确的上市决策机构。二要对不同的品种分类指导。对市场化程度高、不影响国计民生的小品种可考虑实行备案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品种实行审批制,还可考虑实行上市品种试
10、运行制度,三要有上有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选择作用。22、大力培育期货市场主体,改变市场投资者中小散户比重过高的格局,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农产品期市的流动性,保障市场稳定性。33、适应金融全面开放的新形势,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市场的基本职能、市场体系的构成、问题、现状、建立等书P68P68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11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使得农产品流通必须更加有序、规范、安全、高效。22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33改善综合服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有效实现农产品价值,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44增强流通能力,提高流通效率,创造更
11、好的市场流通条件,适应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品种、质量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需要。55拓展市场经营领域,全面推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向现代化迈进,变市场约束为市场动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第四章农业的组合一、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一)制度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11从制度层面:制度层面主要反映了生产要素之间采取什么经营制度、经营方式。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中采取集体经营,劳动者与土地资源结合是分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制度层面讲,这种组合反映了生产要素的质的关系。(二)技术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
12、组合11、要素的不可分离性任何社会的农业生产都有赖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传统农业时期至少有土地和劳动者的结合,但生产效率很低。现代农业,还有资本和科技。农业生产中强调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单一夸大哪一个要素的作用是不行的。22、要素作用的非均衡性虽然人们强调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然而,实践中哪一个要素占多少,却要根据各自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如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33、部分要素的可替代性虽然我们强调各种要素的结合,但是,实践中部分生产要素是可以替代的,如,因土地资源少而农产品紧缺时:(11)可以通过投入大量劳动力实行精耕细作,提高
13、单产;(22)可以通过投入科技研究良种,提高单产;(33)当劳动力不够时可以使用机械。44、要素组合功能的系统性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要合理,比例合理的组合能使要素组合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要素的功能之和。55、要素组合的变动性要素的组合随着生产者投入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如,传统农业时期,土地和劳动占比重大,现代农业社会资本和科技占比重大。二、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应遵循的规律任何一种生产行为都表现为:一定量的生产投入与一定量的生产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投入一定量的资源时,就会产出一定量的农产品,这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函数。表示为:Y=FY=F(XX)==
14、FF(RR,LL,KK,TT)YY各种农产品产量XX各种生产要素土地(RR)、劳动(LL)、资本(KK)、科技(TT)为了获得投入产出的最大经济效益,各种要素的组合要重视各种规律。1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一定程度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最初在农业领域里发现,后来,这个规律已成为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一条自然科学规律。因为任何生产行为的资源投入都有一个适度问题,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过度投入会带来资源的浪费22、边
15、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11)边际技术替代率: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要素,在总产量不减少的情况下,所减少要素的量与所增加要素量的比率。(22)递减规律:通过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量来替代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33、规模报酬变化规律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所引起的报酬增量的变化。三阶段:当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时,规模报酬递增;当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时,规模报酬不变;当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时,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随着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
16、素规模的扩大所引起的报酬的增量。第二篇农业生产要素第一章农业自然资源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11、面积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22、位置的固定性和收益的级差性33、效用持续性与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衡量农业集约经营效果的指标经济指标效果指标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生产资料综合价值指标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单项生产资料数量或价值指标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生产成本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产品产量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产品产值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纯收入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11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22采用先进的物
17、质装备和技术设施,可以增强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促进生物因素同环境因素的统一,实现高产稳产。33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总产量,缓解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44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裕和传统耕作经验的优势,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农业集约经营中土地报酬变化趋势第一阶段: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可变要素与固定投入要素(土地)的配合比例逐渐合理,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同时递增,直到平均产量达到最大。第二阶段:平均产量由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到边际产量为零,这一阶段总产量不断增加直至达到最高点,但平均产量递减。第三阶段:可变要素投入过多,要素比
18、例不再合理,总产量开始递减的阶段。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1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的适度扩大,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引起平均成本降低,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2)规模不经济:因为生产规模过大或过小,生产要素不能得以合理利用,造成经济效益的损失。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11)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22)水资源同其它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在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33)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体,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44)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55)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水
19、资源的对农业的重要性11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22水资源状况影响农业布局;33水是重要的农业生态环境资源;44水是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因地制宜)(二)扩大可利用的水源(广开水源,适当利用咸水灌溉,污水、废水灌溉)(三)减少输水损失(灌区更新改造、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四)提高灌水技术水平(平整土地、小畦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五)实行节水农业措施(蓄水耕作技术、田面覆盖保水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第二章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1)农业劳动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22)农
22、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部门转移,即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二是空间转移,即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1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2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弱,转移速度就慢。3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呈现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
27、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广义的农业资金实际上也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财物和资源的总和,并且总是以一定的货币、财产或其他权利的形式存在。22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农业资金的属性(1)(1)垫支性:强调资金投入后可以再收回,即资金所有者把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再生产过程,绝不是将它花费掉,而是预付垫支,最后这些所预付垫支的资金必须再重新返回到资金所有者手中。(2)(2)周转性:资金具有不断地运动或不断地循环和周转的属性。(3)(3)补偿性:资金在循环周转
29、2)用于农业公共产品的农业资金农业资金的作用11、资金是农业生产单位获取和使用各种生产要素并使其合理配置的必要手段。22、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是国家对农业实行管理的重要工具。33、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效益的主要表现。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和特点流通过程中购买和支付阶段T生产过程中的生产阶段T流通过程中的销售阶段第一阶段,一是以货币资金的形式购买生产资料;二是以货币资金的形式支付农业劳动者的报酬。农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形式转化生产资金形式。(货币资金T生产资金)第二阶段,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从事生产,生产出使用价值,并创造出新的价值。农业资金由生产资金形式变
30、成商品资金形式。(生产资金T商品资金)第三阶段,把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商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商品资金T货币资金)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原则1.1.效率原则2.2.公平原则3.3.稳定原则4.4.持续原则农业财政资金的政策取向11、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全额无偿支付纯农业公共产品的支出,主要包括农业公共设施费支付政策和农业公共事业服务费支付政策,在长期中应相对稳定。主要包括:11)农业部门的纯事业费开支;22)农业公共设施建设支出;33)农村教育支出;44)农业公共项目的研究经费和科研推广服务等支出。22、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是指用
31、于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行为、缓冲市场冲击等农业宏观调控方面的财政支出,体现了稳定原则,政策取向是采用财政补贴或设立稳定基金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使用导向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弹补贴;农产品结构调整补贴;农户生产技术引导补贴;对农业生产和购销信贷的政策性贴息:区域发展援助计划等。农业稳定基金包括: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储备基金;国内粮食援助基金;农业自然灾害救济基金。33、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政策取向是对农业进行保护性补贴和一定数额转移支付。保护补贴政策包括:对特殊家庭的收入支持补贴;农业生产保护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生态农业补贴;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补贴政策
32、;不超过微量支持标准的其他补贴等。农业转移支付包括:开发扶贫财政支出、区域性农业发展扶持财政支出等。农业信贷资金的分类11商业性农业信贷资金。是指由商业性农业信贷机构所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22合作性农业信贷资金。是由农业合作信贷组织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33政策性农业信贷资金。是指由政府的农业政策性农业信贷机构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4.4.民间农业信贷资金。是指由民间个人农业信贷供给者利用其自有资金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农业信贷资金对农业发展的作用11、农业信贷资金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可能。22、农业公共投资也需要农业信贷资金。33、农业大规模私人投资离不开农业信贷资金第三篇
33、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一、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1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2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3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三、1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1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四、1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
34、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22、公共物品:33、宏观调控:六、11、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22、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
35、以确保当代人类以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3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第七章农业自然资源(11)集约经营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22)集约度:西方经济学家把集约经营中追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程度称作集约度,集约度的最低限度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粗放边际,而集约度的最高限度是集约边际。(33)农业规模经营: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条件下,为获得最佳产出规
36、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充分利用,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44)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入到条件较优(包括土地肥沃程度较高或地理位置较好)地土地上,或者生产率不同地各个资本连续投入到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前者叫级差地租II,后者叫级差地租IIII。1.1.什么是土地资源?答: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或替代的基本要素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中已经开发利用和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包括耕地、荒地、森林、草地、丘陵、江河、湖泊及滩涂等。2.2.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
37、与原则是什么?11、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22、农业技术进步导致生产者福利及收入分配的变化需要财政投入来均衡。33、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44、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持续原则;统筹兼顾原则。第十章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地位:11农业教育的内涵22人力资本理论与科技进步33农业教育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作用:11农业教育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保
38、障2.2.农业教育培养科技研发人才3.3.农业教育培养科技应用人才第十二章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产品物流农产品期货市场::期货交易是指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由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预先签订产品买卖合同,而货款的支付与货物的交割则要在约定远期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有哪些?11商品集散功能22价格形成功能33信息中心功能44调节供求功能55综合服务功能二、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功能:11规避风险功能22发现价格功能33风险投资功能44资源配置功能作用:11调节市场供求,减缓价
39、格波动22能增强企业经营的计划性,提高管理水平33可节约社会劳动和资金占用44能提高市场的交易效率55有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66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向国际化发展第十五章农业宏观调控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成员产生影响,经济主体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或获得相应的收益。农村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调整和改善农村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具体生产过程的组织、农业生产诸要素的综合投入可以达到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0、的综合产出的能力。11农业宏观调控的内涵是什么?农业宏观调控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22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1)制定合理的农村产业政策2)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3)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4)4)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5)5)健全农产品储备调节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6)6)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7)7)完善农业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第十七章农业产业结构和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在生
41、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比例关系及相互联系。农业产业结构:通常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有时也简称为农业结构。它是指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系统内部各类产业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组成及所占比重。1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什么?11)基本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效益最佳原则22)主要方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第十八章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点:11
42、布局区域化22生产专业化33企业规模化44经营集约化55产品商品化66服务社会化名词解释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目标在环境方面、伦理方面以
46、适应农业技术现代化的要求,为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二、实行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结合。必须使两者结合,取长补短。三、注重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坚持两者的结合,在大力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成就,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的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四、强调劳动集约和资金集约结合。坚持两者结合,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率。五、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六、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的农
48、:科学技术:改善其他生产要素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改造传统农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44、根据我国国情,试分析农业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前者:11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实现精耕细作,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并重视农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向农民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22广泛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品质,改进生产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33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技术装备武装农业,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增加农用工
49、业物质和能量的投入。44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各类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55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集约经营提供各种必需的条件66改进耕作制度,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将用地与养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后者:11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22逐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33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4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55稳步推进弄寻社会保障制度建设。5
50、5、根据我国国情,试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转移途径及措施?转移途径:11农业内部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的充分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可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22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有利于吸纳更多,缓解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压力。33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依托现有乡镇和县城合理分布,积极稳妥的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44引导和帮助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实行城乡平等的择业和就业制度,引导和帮助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为其拓展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51、。措施:11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政府对城乡统筹就业进行宏观管理具体包括:对劳动力的就业管理和对企业的用工管理。22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首先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其次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33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66、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是怎样形成的?它对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如何逐步缩小和消灭我国的剪刀差?怎样形成:价格是价值的基础。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只有当二者都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才是等价交换。劳动生产率越高,消耗在一定量商品上的劳动就越少,其价值量就越小;反之价值量越大。如果工业劳动生
52、产率的提高速度快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则工业品价值量的降低速度快于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农产品的价格不因其价值量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工业品的价格就会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低于其价值,二者的交换就不是等价的。这种不等价交换的趋势扩大,就形成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影响:11剪刀差过大,会削弱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阻碍农业正常发展。22剪刀差过大,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33过大的剪刀差,直接制约着轻工业的发展,并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44过大的剪刀差不利于城乡差别的缩小,是造成城乡之间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之一。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