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人文地理学》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1.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规模、结构和迁移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口结构、人口迁移和人口规模等。

2.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演变和功能分布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城市化过程、城市层级、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区划和城市规划等。

3.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的空间分布、发展和影响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农业类型、农作物分布、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现代化等。

4.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的空间分布、产业发展和工业园区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工业类型、工业分布、工业集聚和工业园区规划等。

5.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网络的建设、发展和对地域的影响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和交通规划等。

6.商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研究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商业网络和商业中心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商业类型、商业中心、商业网络和商业布局等。

7.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旅游资源类型、旅游地区划分和旅游规划等。

8.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文化景观和文化传承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文化传承、文化景观和文化地域差异等。

9.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研究不同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空间组织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区域系统、区域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规划等。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试题01-0701年人文试题一、名词解释1制度文化2人口比较密度3地理物象4地区优势5郊区化二、简答题1比较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

2简述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理论。

3实证主义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4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

5国家的领土形状类型及其政治地理意义。

三论述题1以实例分析行为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2工业化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4当前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义是什么?对如何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你有什么建议。

5珠江三角洲与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人文背景。

南师大《人文地理学》考试重点《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1、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人文地理研究对象和内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就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

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性的人文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制度。

人文现象具有历史性。

(2)区域性:均质区域:二战前的研究对象结节区域(功能区域):D.Whittlesey提出区域性的体现: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重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划。

区域性:地理学研究的焦点就是地区差异、地域分异规律。

三、地理学的四大传统1、空间(分析)传统:亦即区位分析的传统,尝试为事物空间分布的特性找到普遍的法则与解释的理论。

人文地理学考知识点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特点。

在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和了解。

1.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和变动等问题。

在人文地理学的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1.1人口数量与分布:了解全球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地区、国家和城市的人口分布特点。

例如,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是中国和印度等。

1.2人口结构: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特点,如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职业结构等。

例如,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则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1.3人口变动: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等变动情况。

例如,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而国际移民对人口流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2.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等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地理学的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2.1城市发展: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包括城市的起源、演变和扩张等。

例如,城市的起源主要与农业生产和贸易活动的发展有关。

2.2城市结构: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例如,城市中心一般设有商业中心、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功能区域。

2.3城市问题:了解城市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住房短缺等。

例如,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存在着严重的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

3.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涉及到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文化地理学的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3.1文化景观: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景观特点,如宗教建筑、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等。

例如,中国的故宫和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人文地理学期中考试复习要点(修订版)适用对象:作者本人,仅供理清思路之用第一章绪论P1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2.人文地理学研究三大主题:(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3.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并探讨其形成过程,预测其发展趋势。

补充:研究对象(书):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决定它的研究对象,显然人文地理属于社会科学,还表现其历史性。

(2)区域性:地理学的共同特征(区域差异、相似)(3)综合性:涉及面广,受制约因素多,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基础并利用技术科学先进程度。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P18(1)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P23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文化现象在自然状态下形成,不受外部的影响)(2)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的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报纸)(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2.三种文化区区别、联系(1)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形成机制不同,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会相互重叠,彼此具有高度一致性。

(2)乡土文化区无功能中心,也无明确的边界线;区域内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这种存在人们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

第1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差别:形式文化区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功能文化区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心;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区内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7、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特点。

即文化的新旧分布区相连。

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1.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相结合形成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

2.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3.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

4.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以便尽可能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集约型农业。

5.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

6.第四产业:以高新技术为最主要的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活动称之为“第四产业”又称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

8.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的条件和能力,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9.人口结构: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

10.人口年龄结构:指一个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人口发展的历史,涉及地区劳动人口的比例及其未来变动的趋势,影响到未来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

11.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改变。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12.聚落:聚落作为人类生产,居住,休息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分为城市和村落两大类型。

从散村——集村——集镇——小城镇——城市,是聚落演变的发展反方式。

在人文地理学的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是必考的,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它们对人类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它们决定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居住形态和交通运输方式等。

人文因素包括人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活动范围和方式。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例如,人类的农业活动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人类的工业活动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影响了空气和水质。

这些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化与乡村发展1.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它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功能的扩展和城市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的特点包括人口集聚、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和交通便利等。

2.城市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对乡村发展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会导致农村人口流失,农业劳动力减少,乡村经济衰退和农村社会问题的加剧。

三、区域发展与经济差距1.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差距。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区域发展划分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中间地区等。

2.经济差距的原因和影响经济差距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

经济差距的存在会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社会不公平和社会问题的加剧。

四、文化地理与地域文化差异1.文化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文化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地域文化差异的学科。

GIS遥感地理学全国考研中心,由GIS、遥感、地理学几个学长创办,专业为大家提供地学考研全套资料。

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淘宝:;拍拍:/771843105。

下为我们整理的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手册的目录。

目录序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料使用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1、重要版块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

2、资料使用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3、资料接受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学长眼中的地理科学学院.....................................................................错误!未定义书签。

1、学院实力...........................................................................................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文地理学重点整理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人地关系: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表层空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改造和适应等。

2.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

3.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的形成、功能和变化,包括城市居民的分布、经济活动等。

4.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方式等。

5.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

6.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迁移和组成等,包括人口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等。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1.空间分析:通过地图、图表等方式对地理空间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人类活动的地理规律。

2.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定位信息对地理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3.区位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研究地理空间上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地位,揭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5.地理心理学:研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感知、态度和行为,揭示人地关系的心理机制。

6.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人文地理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2、人文地理学研究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

区域研究的传统。

空间分析的传统。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确立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

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杜能,创立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2、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3、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文化扩散分为两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5、扩展扩散: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6、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7、环境感知: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8、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模式:感知经验,杂乱的事物,定义、分类、量度,有条理的事物,归纳、概括,法则和理论的建立,解释3、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目的,基础资料、图件,技术路线,调查对象、方法、提纲、公文、人力、经费,实施,可行性分析,完成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世界人口发展总趋势:不断增长2、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人口死亡率下降(2)工业化早期,人口出生率上升;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下降(3)人口增长加速3、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地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环境决定论、环境响应论和人地相互作用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环境响应论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关系。

2.人类聚落与城市化:人类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地区。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人类聚落和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包括人口集中、土地利用变化、资源消耗等方面。

3.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传播。

文化地理学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理念是地域性和空间扩散。

4.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分异、社会空间结构等。

城市地理学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资源利用等。

农业地理学对农村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工业区位选择、工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工业用地利用等。

工业地理学对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运输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交通网络、交通流量、交通组织等方面。

交通地理学对交通规划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8.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环境影响等。

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9.思想流派与学说: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流派和学说,如环境决定论、理性规划、地域科学等。

了解这些思想流派和学说对于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第一篇:《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一、单选题1、地理学代表人物。

2、扩散类型的应用。

3、种族分布。

4、古文明分布(文化特殊性)。

二、多选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2、近代德国地理学流派的主要地理学家。

3、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4、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哲学方法论。

三、填空1、民族具有的共同特征。

(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2、民俗的特性。

(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相对稳定性、传统与变异性)四、名词解释1、文化2、形式文化区3、适度人口(要先解释人口容量的概念)五、判断题(主要以各个地理流派、地理学家经典理论论述为重点)六、简述题1、中国人文地理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2、在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提出过哪些主要理论。

(人地关系论的七个学说)3、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以课件上的内容为主)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5、世界人口分布的一半特征。

(10点)6、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七、论述题1、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论述尼罗河古文明形成的优越条件。

2、人地关系论的基本思想,举例说明人地关系。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4、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的原因。

(自然、经济、政治三方面)5、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重大意义。

(6点)6、民工流的成因、特点及利弊。

7、从狩猎到农耕的变化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伟大创新。

(7点)八、读图题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示意图,分析其特点与原因。

(分5阶段)2、世界人口增长趋势放缓图,分析原因。

(6个)3、建国后中国人口变化图。

(分6个阶段,分析其原因及特征)第二篇:《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第一章绪论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现代地理学1、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2、三个不同的阶段: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现代地理学,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1、试以某种文化要素为例说明文化传播与扩散。

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的地域移动。

拉采尔的弟子富劳宾尼奥斯提出了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三种心态;如果保持原来的文化没有从外部传来其他文化称为基本形态;如果有外来的文化传入,则称为接触形态;将外来文化吸收并与原来文化混合起来则称为混合形态。

扩散和吸收就是改变原有文化和吸收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

扩散传播分为两大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以基督教文化为例)扩展扩散:新文化通过人群,像滚雪球一样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区,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后被罗马帝国利用,其影响逐渐扩大到整个南北欧地区。

迁移扩散:某种思想和文化靠和人群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去,而造成的新思想,新文化的扩散地。

欧洲居民迁移到美洲地区,美洲的基督教就是通过此方式传入的。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①等级扩散:某种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基督教由最初的巴勒斯坦地区发展到目前的梵蒂冈,君士坦丁堡就是等级扩散的结果。

②接触扩散(传染扩散):这种思想和文化像传染病一样,不论等级和地区接触即可扩散。

生活在古罗马地区的人民受到基督教教义影响很深,对新迁入该地区的人们或新出生的孩子来说就自然地接收到这种扩散的影响。

③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区存在,不得不将原有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得在当地存在并得以传播。

如基督教最初传入我国时曾经遭到抵制,但其忍耐顺从说和来世的思想逐渐被我国人民接受,最终传入我国。

文化传播与扩散有时也遇到障碍,包括明显的距离,如在未发现新大陆之前,由于海洋的阻隔,基督教根本无法传入到美洲,另外,传统文化与障碍也阻碍新文化的传播与扩散,基督教最初传入我国时就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抵制。

2、西方国家的主要人地关系论。

①环境决定论:核心是认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因素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1、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区域研究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

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是早期地理学发展的核心,強调对一地区的整体性(holistic)了解。

3、人地关系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式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4、地球科学传统:地球科学传统包括对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地球上的水体、地球周围的大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联系等在内进行研究。

总结:从逻辑上看,地理学的四个传统式有区别的,但是它们是共同起作用的。

地理学同时从事这四个传统的研究。

用四个传统的不同组合,可以达到地理学领域的传统划分。

人文地理是有前三个传统应用于人类社会所组成的,自然地理学是在第一、二个传统的约束下,第四个传统所从事的领域。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制度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

(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区别1、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特征: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通常的文化区实际上是指形式文化区,划分形式文化区的重要指标是语言和宗教,并不是国界。

文化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

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彼此内部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不清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知道作用的所在地。

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有显著的差异。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一致性的。

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除了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这种存在人们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某种利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于当地的民俗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及其例证1、扩展扩散扩展扩散指的是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1)传染扩散:也称为接触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就自然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如电视机的传播。

特点是传播速度较快。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影响的人,在空间上或者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的普及程度在聚落等级及人员对外交往程度上存在一种等级现象;美国的购物中心这种商业形式在传播上也呈等级现象,按城市规模大小和人口数量的等级往下传播。

(3)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再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例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土著人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2、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点是较扩展扩散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的特点;空间上与原文化区不连续。

例如,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宗教的扩散;汉族文化的扩展扩散。

而人地关系理论则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人地关系式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地理学研究核心就是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这种选择受到人类文化传统的主导。

该理论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四、人地关系论的具体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环境感知论,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重要著作)1、地理环境决定论:基本理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的性质受其所在自然界状况控制。

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著作: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

黑格尔《历史哲学》拉采尔《人类地理学》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

E.C.森普尔《地理环境之影响》认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特定自然环境造成的。

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著作:维达尔白兰士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白吕纳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变化文明水平越高,则供其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多,自然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就越小。

评价:积极:基本上较客观地反映了人地关系的实质,纠正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把地理学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这个积极的因素上来。

不足:可能论并非完美无缺。

3、环境感知论基本理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即环境感知。

环境感知指外界环境在人脑中产生的映像,这种映像更多在决定了人类对环境提供的可能的选择。

同一文化内的人对周围环境产生大致相同的感知。

典型现象:对于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

对于人口流动和移民的分析。

对待自然的方式。

4、其他:适应论、生态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五、在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研究为什么重要?1、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了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文化地理学者通过观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观,可以获得关于该地区人类集团的许多有用信息。

文化景观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娱乐。

文化景观也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

此外,文化景观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有的地理学者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的中心课题;国内有人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从遗留下来的片段的文化景观与其遗迹中可以追溯出过去某一时期的文化景观和发展过程,这成为了人文地理学中一种体术的研究方法。

THE END
1.农业的五种面貌揭秘不同作物的生长方式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历史悠久,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自然适应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也在不断地演进和转型,形成了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在这里,我们将探讨“农业的五种基本类型”,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i-xun/434795.html
2.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蝶变”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传统农业主要是指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传统手工劳动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农业;而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顺应和改造自然生产条件和水平,从而极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一脉相承,但有几何级的提升和变化,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蝶变”。主要区别在:(一)生产条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182121271939360&wfr=spider&for=pc
3.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 严火其 开通知网号 【摘要】: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和突出特点有: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出发点的农学指导思想;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的农业经营策略和精耕细作的技术特点;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地力常新的土壤耕作理论;轮作复种,兼作套种和多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NS201504003.htm
4.传统农业具有()的特点。传统农业具有( )的特点。 A. 生产效率高 B. 手工劳动 C. 季节性强 D. 生产率低 题目标签:传统农业农业 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B C D 复制 纠错 下列有关在密闭、有限空间作业预防中毒和窒息措施正确的是( )https://www.shuashuati.com/ti/800c7052f301468bbd13b73cc5b87a63.html?fm=bd3ff6230a7dfee82f52075d02f92961f6
5.试述我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和优点《古今农业》1990年01期试述我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和优点 彭世奖 开通知网号 我国素称以农立国,农业生产已有近万年历史。长期以来,在中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通过反复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农业科学技术。这是前人用血汗换来而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重视。最近,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由梁家勉主编,组织全 (共4页)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GJNY199001013.htm
6.传统农业知识应用(精选六篇)传统农业知识应用 篇1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在2011年的审议中指出:“目前,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0.105hm2减少到0.092 hm2,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实际上, 早在2010年我国耕地的供应缺口就已达到了2 968.46万hm2。虽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 我国农业机械化已实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9v83sj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