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的定义和属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价值的定义和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两者对立统一。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
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6、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7、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必须通过交换解决。
二、剩余价值理论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的实质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绝对剩余价值
4、相对剩余价值
5、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6、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入的剥削和统治。
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可变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
8、资本有机构成
从自然形式_上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值)
9、资本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职能
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0、剩余价值的计算公式
(2)剩余价值or利润/可变资本
11、工资
表现为全部劳动的报酬,实际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2、剩余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避免的规律。
13、经济危机
(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2)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入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3)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职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的。
2、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资本主义所标榜的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4、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马原第六章
本章内容: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注意事项:难度不大
考查方式:选择题
一、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的含义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
2、垄断的本质
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3、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
(1)在竞争目的上,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
(2)在竞争手段上,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
(3)在竞争范围上,在垄断时期,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入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是私入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都是剥削关系)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已经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
5、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6、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本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7、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矛盾,但并没有改变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
8、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第一,经济发展“失调”。
第二,政治体制“失灵”。
第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2、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