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许可,禁止一切形式转载,修改。
如有发现,会以法律追究侵权的责任。
【腿姐说】
在考试中,普世价值一般指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理性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所以一般都是错的。
资本有机构成其实就是揭示资本家投资的钱是如何分配的。由于投资的钱肯定会按照一定比例投给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因此,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以一定量的形式有一个比值,反映在量上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因为比例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
反映在钱上就是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简单来说,就是钱的变化一定要反映数量变化,这个时候才是资本有机构成。
因此,
1)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即技术水平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价格涨跌,那就只影响了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没有发生变化。
2)数量变化,即技术水平发生变化,那么资本技术构成肯定发生变化,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肯定也相应发生变化。
所以资本技术构成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一定变化。他们两在单选题是不可能同时选的。(他俩也同向变化)
资本价值构成变化可能是由于涨价跌价造成的,不一定影响资本有机构成变化。
另外,
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2.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利润)/可变资本;
3.利润率=利润/预付资本
因而,其实计算题并不是考你的计算,考的是如何理解概念的问题,因为计算本身很简单,一年级的数学水平。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公式:
他面临以下2种选择:
我们称第1种方式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第2种方式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而资本家想要延长A,有两种方式,
1.把A直接延长X小时。此时剩余价值率=A+X/B;
2.通过缩短B的X小时,相对延长了A的X小时,此时剩余价值率=A+X/B-X
第一种方式:A+X/B;代入,剩余价值率=4+2/4=1.5
第二种方式:A+X/B-X;代入,剩余价值率=4+2/4-2=3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计算方式: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利润)/可变资本(注意:利润和剩余价值在计算题中,数值是一样的)
可变资本(V)就是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资本家付给雇佣工人的工资。说白话,就是资本家在投资中给工人的钱。
不变资本(C)就是资本家花的钱当中给工人以外的钱/给工人的钱
在投资中,资本有机构成是C:V,预付资本是C+V
2013年考了这样的一道计算题,
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A15%
B75%
C100%
D125%
解析:总投资100w,有机构成4:1,很明显,根据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20w。因而代入公式2,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利润)/可变资本,15w/20W=答案B
2017年考了这样的一道计算题,
某企业投资汽车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15万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为10%。那么自由竞争条件下,该汽车的生产价格是
A20万元
B20.5万元
C21.5万元
D22万元
解析:C是15万元,V是5万元。C+V=15+5=20万元。平均利润率是10%。所以平均利润=20*10%=2万。生产价格就是成本+平均利润=20+2=22万元,选D。
请腿宝们看上面那道题again。
注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2个阶段,
一个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时代1】,获得平均利润
一个是垄断时代【时代2】,在平均利润基础上凭借垄断地位还获得垄断利润,而且追求垄断利润才是垄断的目的。
你想,你的成本是10块,你不可能按成本卖吧?
所以在【时代1】,你的生产价格是成本(C+V)+平均利润
而在【时代2】,你的生产价格转变为垄断价格,凭借垄断地位,比之前卖的还贵,
即今年大纲变动,
垄断价格=成本(C+V)+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请腿宝们看一道很难的变形题目。
某企业投资汽车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耗费的固定资本为15万元,流动资本为10万元(其中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为10%。而该企业汽车价格为50万元。那么在垄断条件下,该汽车的垄断利润是
A2万
B2.5万
C24万
D22.5万
解析:汽车价格是50万(注意是在垄断条件下),那么显然这是垄断价格。垄断价格=50
C+V=多少呢?
补充知识,注意
不变资本比固定资本大,因为不变资本指的是劳动力的钱以外的所有,所以还包括原材料,原材料也属于生产资料。因此不变资本(C)=15+(10-5)=20万
可变资本比流动资本小,可变资本仅仅是给劳动力的钱即5万,而不是10万。因此可变资本(V)=5万
成本C+V=25万
根据利润率公式,所以平均利润是25万*10%=2.5万
因此,已知垄断价格=50万,C+V=25万,平均利润是2.5万
一年级数学:50=25+2.5+垄断利润。垄断利润为50-25-2.5=22.5万。答案选D。
这个也是很多同学会问的问题。
画饼不能充饥强调的是意识与物质的区别。恩,这里腿宝们还是能看出来了的
问题在于还记得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只有【本源】和【范畴】吗?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客观范畴的,意识是主观范畴的。这才是区别。而其他都是联系。
这个其实在金牌班马原第一讲有说过,在答疑课也有说过。然而最近还是回复了一万次。希望大家能记得!
国情没有变,主要矛盾有所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其实主要矛盾的转化不是一种完全的质变,只是一种对现在初级阶段国情阶段性特征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表述。因为1956年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是你总不能说1956年跟现在的2017年是一毛一样的发展吧。所以主要矛盾的表述有所转化反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现。
基本矛盾没有变啊!!!!你们唯物史观学傻了吗
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啊!这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谢谢。
我们伟大的导师列宁说过,【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所以这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且【创造】并不是直接创造的意思,而是借助物质的工具改变改造、改变、创造世界的意思;【物质】指的就是客观世界的意思。
这个句子如果在练习题里算对,指的就是列宁说的这个意思了。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偷换概念的嫌疑,根据近5年考试规律来看,马原的出题愈发严谨,选项会很长,严格来说,应该说成
【意识可以凭借物质的手段创造/改造物质】为更好。
不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体制
但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手段,可以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结合,形成了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合,形成了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注意
1、实践没有止境,我们也还在结合中,何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认识也在不断发展。所以不能说【完成了”第二次结合“】
2、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提出了】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3、建设这个词要看清楚,一般缩写指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及社会主义探索建设。而如果要指的是78年以后,必然会加前缀: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现状的判断,实际指的是我国所处的最大的实际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反而应该是现实依据。
改革的理论依据应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寓于】的意思最好理解为体现在。因为哲学上的【大】和【小】同学容易把握不好。所以后来上课的时候都说体现了。
特别要注意【寓于】这个词的前后顺序是不能变的。有如下
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
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
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商品的价值寓于使用价值
同一性可以理解为联系,但是内在包含差异或者说区别的联系。
统一性一般指的是区别+联系。
辩证统一和对立统一可以理解为一致的。
第一,在你死记硬背或者轻易骂街之前,有没有想过什么叫【纲领】?纲领就是目标的意思,或者叫奋斗目标。
于是
中共二大正式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并做了明确表述。终于【有实有名】
第二,然而,考试30多年以来,可见过考过最高纲领?无论是提出?制定?并没有。为什么?
因为中共二大毛大大并没有参加。因此二大的最大功绩(也就是考点)就是制定了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
反而毛参加的一大,在考察意义的时候经常会做如下判断:
提出了纲领和奋斗目标(来自大纲原文,但是如果把奋斗目标理解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理解为是二大制定的,可能同学就错过了这个选项,所以这点在课上和资料上都反复强调)
提出了新的革命任务(因为国情就决定革命任务,先进的历史人物可以率先发现历史任务,但是归根到底是国情决定的,只是只有中共能完成罢了)
坚强的领导核心
科学的指导思想
新的革命道路(是大革命失败之后土地革命时期慢慢探索出来的)
客观实在就是一切意识之外的客观范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我意念让你飞起来。屏幕前的你并没有。
客观存在的范围比较大,不仅仅纯粹指客观范畴,也可以包括意识等主观范畴。有点像英语的ThereBe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