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马铃薯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分析:已成为我国第4大主粮山西根菜类水稻洋芋玉米种植粮食产量蔬菜香草马铃薯

根据马铃薯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马铃薯的生产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同期,西式快餐店在中国迅速扩增,一些薯条和薯片加工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和加工工厂,为中国马铃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短短十几年间,马铃薯种植面积从1985年的247.75万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443.03万公顷,总产量由2840万吨增加到6486.4万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居第一位,单产由10.8吨/公顷增加到14.63吨/公顷。

第三阶段,全面发展期(2008年至今)2008年,中国农业部启动了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至此中国马铃薯产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该体系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马铃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竞争力。

我国马铃薯消费结构以食用为主,马铃薯消费按其用途可以具体分为食用﹑饲用﹑种用、加工、损耗和其他用途6项。

主要品种及产品特色。北方一作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特色品种是:新大坪;西南混作区则以:米拉(又称马尔科)为冠,还有乌洋芋、柴洋芋、巴山白等。新大坪因村得名,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青岚乡的大坪村,有耐瘠薄、抗旱的典型西北特性,淀粉含量高达20.2%,白皮白肉,现在仍是安徽、福建等南方市场上的抢手货。

我国马铃薯主产区种植变化分析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化格局已基本形成,根据气温﹑降水、土壤类型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具体划分为北方一作区、西南混作区、中原间作区和南方冬作区4个区域,现有各区域马铃薯错季上世,相互补充,已基本满足我国马铃薯消费需求。

3、中原间作区:该地区占中国马铃薯总面积的8%。春薯于2月至3月种植,5月或6月收获。7月至8月开始种植秋薯,10月至11月收获。这个地区生产的马铃薯主要用于出口和鲜食消费。该区域包括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和河南。

4、南方冬作区:该地区占中国马铃薯总面积的5%。该区域的马铃薯在10月至11月种植,并在次年2月和3月收获。该区域的马铃薯主要用于出口和鲜食消费。该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和海南省。

在主要优势方面,北方一作区是我国主要的种薯产地和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西南混作区是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增长最快的产区之—,南方冬作区的马铃薯在2~4月淡季上市,在出口和早熟、鲜食用方面效益显著。

近年来,西南混作区马铃薯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增长,在全国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于2013年在产量上超越北方一作区,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区域。作为传统的马铃薯优势生产区,北方一作区自2000年以来无论是在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南方冬作区自2006年以来,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有小幅上升。中原二作区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所占比重都很小。

从产量看,2013年以前,中国马铃薯总产量最高的区域是北方一作区,该区马铃薯产量占全国马铃薯总产量的46%~55%,产量由2000年的667.97万吨增加至2012年的891.07万吨,但是在2013年之后该区马铃薯产量占全国比重不断下降;

西南混作区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区域,2016年西南混作区马铃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由2000年的507.17万吨增加至2016年的968.2万吨,产量增加了90.9%;

南方冬作区保持基本稳定,略有上升;

中原二作区在2000—2005年间产量大幅下降,随后略有上升,但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很小,基本稳定在1.6%左右(表1)。

表1:2000-2016年四大区域马铃薯产量及所占比重(万吨,%)

从种植面积看,2012年及以前北方一作区在马铃薯种植面积上是四大区域之首,占全国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48%~57%,但该区播种面积增长缓慢,由2000年的265.665万公顷增加至2012年的267.173万公顷,并且播种面积及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在2013年后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西南混作区马铃薯播种面积增长很快,由2000年的173.583万公顷增加至2016年的280.24万公顷,增加61.44%,并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区域;

南方冬作区及中原二作区种植面积较小,并保持基本稳定,南方冬作区略有上升(表2)。

表2:2000-2016年四大区域马铃薯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万公顷,%)

我国马铃薯产业主要数据走势

图1: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与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占比走势

马铃薯作为适应性广的作物和市场潜力大的产品,成为“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理想的替代作物之一。农业农村部2006年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意见》,2008年将马铃薯纳入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积极推进马铃薯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2009年开始对马铃薯生产实施良种补贴,因此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近几年因大豆补贴及玉米行情转好影响,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缩减,在2019年达到低位后,2020年出现小幅回升,预计在玉米价格处于高位影响下,2021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或将再度缩减。

图2:我国马铃薯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走势

随着马铃薯种业、农业科技水平以及标准体系的提升,马铃薯的播种面积虽然持续减少,但产量却逐渐增加,2018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已达到了1789.37万吨,已超过了面积大幅下降之前2013年的峰值1717.59万吨。

我国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还不是马铃薯贸易强国。近年来随着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快速增长,马铃薯产品进出口量、额持续增加,出口增速快进口增速,贸易规模急剧扩张,出口产品多样化,出口市场多元化,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有所上升。

图3:我国马铃薯进、出口金额与出口量走势

从外贸来看:中国马铃薯出口规模>进口规模,2013~2019年进、出口金额与出口量波动增加。

我国马铃薯产业加工现状

据中国马铃薯产业网和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的统计资料,目前,我国有马铃薯加工企业4000~5000家,但规模化深加工企业仅约150家,大多数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加之设备陈旧、技术滞后、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规模化深加工企业中,初具规模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约53家,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新疆和山西等省(自治区),与马铃薯主产区相重叠,年加工承载能力约150万吨,淀粉产出量为35万~40万吨,精淀粉总加工能力为200万吨。

我国马铃薯淀粉市场分析

01

产量

受加工原料、生产技术、环保治理、生产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中国马铃薯淀粉产量保持在40-70万吨。2020年中国马铃薯淀粉产量为66万吨,比2019年增加45.39%。计2021年马铃薯淀粉产量将达69万吨。

图4:2016-2021年中国马铃薯淀粉产量(万吨)

中国马铃薯种植和加工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华北及西南地区,覆盖15个主产省区的6000多万薯农。2020年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河北马铃薯淀粉产量分别为15.39万吨、14.47万吨、12.85万吨和6.24万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3.26%、21.87%、19.43%和9.43%,上述4省的马铃薯淀粉合计产量达到48.94万吨,占全国总量的73.99%。

图5:2020年中国马铃薯淀粉主产省产量占比

02

发展趋势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组织开展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活动结果对未来的国内马铃薯淀粉市场将产生深远影响。部分高端餐饮业、医药行业用的马铃薯淀粉进口受阻,给了国内企业在高端淀粉产品发展的机会,虽然该领域用量少,但利润较高,也是马铃薯淀粉产业向高、精加工方向发展的途径之一。

03

需求量分析

马铃薯淀粉的另外一个主要用途是生产变性淀粉,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经物理、化学方法及生物酶制剂的处理,可改变原淀粉的溶解度、黏度、稳定性、渗透性、凝胶性、吸水保水性等理化性能,产生一系列不同性能的变性淀粉和淀粉衍生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部分马铃薯淀粉应用于制药、造纸、纺织和建材等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推进,马铃薯淀粉的工业需求仍在不断增加。

总体来看,我国人均淀粉消费水平较低,随着马铃薯淀粉应用领域的扩充,产业向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未来马铃薯淀粉需求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农小蜂:《2021年中国粮食产业量化分析报告》

中商产业研究院:《2021年中国马铃薯淀粉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农业监测预警:《我国特色马铃薯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农业生产展望:《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我国马铃薯生产格局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THE END
1.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要强化农业科技,建设供给保障强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要强化农业科技,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读中国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农业地域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 A.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图示降水量线以东B.图示降水量线以西没有种植业的分布 https://zujuan.xkw.com/9q20336819.html
2.读书笔记中国现尚保存完整的古农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西汉《汜胜之书》 古农书提及农时,有汉崔实《四民月令》,元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等 《齐民要术》总结了不少劳动人民关于物候的知识,有系统地把物候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 贾思勰知道了各地物候不同,南北差异,东西有别。强调农业生产及时与保墒。 https://www.douban.com/note/750219532/
3.中国人的“狡黠”——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从音乐上就能看出一二,同属公元六到七世纪的音乐作品,一边是颂扬神 ,一边是歌唱人情世故。可以看出同时代的西方人与中国人在音乐理念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随着时间的推进,音乐理念越来越不同。西方到后期有和声、对位等音乐技法,相对纵深;而东方音乐则在单声部上越走越远,相对线性。https://www.jianshu.com/p/5501a2b8cc76?utm_campaign=hugo
4.我国农业东西差异以A.秦岭淮河B.400mm等降水量线C.黑河8.我国农业东西差异以( )为界.( ) A.秦岭-淮河B.400mm等降水量线C.黑河-腾冲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分析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种植业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造成我国农业东西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差异;东部地区距海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显著,降水丰富,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而西部地区由于距海远,难以受到http://www.1010jiajiao.com/czdl/shiti_id_df834c8ed6e9b7edbea0c15cc687e957
5.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三是路径差异。划定主体功能区的目的是通过功能的差异化分工和路径的差异化选择,实现“各尽其能”,逐步缩小各类分区之间的综合效益差距,最终实现以人为导向的共同富裕。例如,生态功能区通过人口转移安置和旅游度假经济发展,实现少量留守居民的富裕;农业功能区通过剩余劳动力流出和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实现当地农民的富裕等https://www.scdjw.com.cn/article/65016
6.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以农业地理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农业生产地域分异及其规律,涉及五方面主要内容:影响农业空间变化的因素,农业生产技术与种植制度的变化,主要农作物起源、传人、种植空闯及作物组合方式,畜牧业分离与游牧空间的建立,农业生产区域差异。图书目录 上册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与社会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5%8E%86%E5%8F%B2%E5%86%9C%E4%B8%9A%E5%9C%B0%E7%90%86/9504110
7.东有长安,西有罗马: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明,究竟有何差异?虽然罗马与秦汉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汉代对罗马则充分肯定。《后汉书·西域传》说:“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清薛福成《出使日记》解释道,秦为“亚洲大一统之国”,罗马为“欧洲大一统之国”,故号罗马为大秦。 为什么罗马文明在罗马帝国灭亡后迅速衰落?为什么秦汉文明能够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034613027746300550
8.新商业文明》上市一本书讲透胖东来新商业文明实践李书文是“魁五首”酱香型白酒品牌创办人、厚朴投资董事长、HOPE创学院创办院长,曾获得 2007年央视 “赢在中国”全国总冠军、2010年中国十大投资人,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创业者笔记》《创业论语》《创业密码》《创业企业的60个洞见》等专著。他潜心多年,对胖东来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他https://www.zgswcn.com/news.html?aid=18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