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凭借其权力,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或环节采取得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政策三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2.农业政策的概念、内容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政策:国内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市场结构政策
农业结构政策:区域结构政策、部门结构政策和农场结构政策农村社会政策:农村人口政策、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农业环境政策
1.什么是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有哪些方法?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是指对农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现状、形成这种现状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各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方法
1、实证研究的方法
2、历史分析方法
3、结构分析方法
4、模型分析方法
2.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程序是什么?
选题;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3.对某一农产品市场分析应主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消费需求分析:人均消费量分析,消费支出结构分析,需求弹性分析,消费量地区差异分析,供求平衡表分析
生产供给分析:产量变化过程及原因分析,人均占有量分析,产量地区差异分析,成本及地区差异分析
价格分析:价格种类,各种价格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价格比较分析,价格波动分析
营销状况分析:营销渠道分析,营销组织分析,营销设施分析
政府现行政策分析: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描述,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效果评价
第三章
1.什么是农业政策目标?有什么基本特征?
农业政策目标是政府通过农业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结果,它是农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互促进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互冲突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有碍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互独立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无关。
4、量化特征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目标体系特点有哪些?
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目标体系及特点
1、农业政策目标体系:
提高并稳定农民收入,保证农民具有满意公平的生活水平;
保证食物安全;
稳定农产品市场
扩大农产品贸易
促进环境保护
2、农业政策目标体系的特点
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占据中心地位
较为强调农产品供给的质量
非常注重农业环境保护
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目标体系及特点
1、农业政策目标体系
确保粮食安全
提高农民收入
稳定生产者价格及消费者价格
扩大农产品出口,减少进口
为工业化提供资源与积累
特别倾向于照顾城市消费者的利益
特别强调农产品供给的数量
农产品出口换取外汇的重要性比较突出
3.粮食安全的概念及判定方法,如何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粮食安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质量方面:要有营养、卫生安全,要满足消费者的偏好。
-经济可获得性:要人人买得起。这隐含着对价格和收入方面的要求。
-粮食安全的最终目的:活跃、健康的生活。
判定方法
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
Vt=(Yt-Yt*)/Yt*
其中:Vt为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
Yt为t年的实际粮食产量
Yt*为t年的粮食趋势产量
Vt的绝对值越大,粮食安全水平越低;
Vt的绝对值越小,粮食安全水平越高。
粮食自给率
一般而言:
自给率越高,粮食安全水平越高
自给率越低,粮食安全水平越低
较高的自给水平只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粮食储备率
粮食储备率=粮食储备量/总消费量X100%
FAO关于粮食储备的定义:
粮食储备(粮食结转储备):是指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
周转储备(商业储备):是保证从产地或从进口地平稳顺利、连续不断地得到供应并周转到加工厂、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储备。
后备储备:是一个国家除去周转储备和完全用于战略目的而进行的储备以外的全部粮食储备。
FAO70年代提出一个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水平:
储备率:17-18%
其中:周转储备12%,后备储备5-6%。
粮食安全系数:对粮食安全水平的整体判断
粮食安全系数是对一个国家各项粮食安全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的综合评分值,可反映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