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产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作者:陶建理单位:宿州市农委

“三农”仍是经济短板

2014年中国“三农”发展成绩突出,而且这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中国大陆的粮食产量达到1.21万亿斤,比2013年增产0.9%,实现了连续十一年的增产。

大陆农民人均收入也实现了连续十一年的快速增长,一直都保持在7%以上,而且农民收入已经连续五年快于市民收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农业生产条件也有较大改善。在稳增长背景下,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加快,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45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像小麦等几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比如粮食产量、农民收入一年两年增长是容易的,但是连续十一年连续增长,而且增长幅度还不小,这是很难的,因为农业生产不像其他产业,是有自然规律的。

不过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今年中国“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

首先,粮食产量要求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比去年降低了,是有原因的。

其次,新农村建设突出强调水和路,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这两个数据实际反映了饮水和道路问题还是严重。另一个重点是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现在有些农村的环境问题已经比城市还严重。

再有,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问题。今年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为何调低粮食产量目标

今年调低粮食产量目标,我认为有三个考虑:

一是当前粮食供应、粮食安全形势很好。中国实现了连续十一年粮食增产,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900斤,远在安全线以上,粮食的库存和消费比也是上升的,所以对粮食产量就没必要绷那么紧了。

二是十一连增实际上是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消耗土地、水等资源环境取得的,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粮食生产应更多依靠科技,要数量和质量并重。

三是粮食生产是有自然规律的,是波动的,不可能一直增产。越到最后,投入越多、增产越少,越不值得。

2013年,由于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就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强调“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里的谷物是指小麦、稻米和玉米,口粮是指小麦和稻米。

保证粮食安全是否就是保证产量?是否就完全靠中国自身生产来保证安全?

这里的安全指的应该是粮食的供求平衡,而不仅仅是产量。所以中国提出要确保产能,主要是保证生产能力,只要生产能力在,粮食安全就在。

什么是生产能力?就是生产条件,生产粮食的最基本条件是耕地和水。所以中国保护产能,最主要就是要保护耕地,保护水资源,这样才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这18亿亩耕地并不一定每年都要全部耕种,因为中国保的不是产量,是生产能力。这些耕地和水要一直存在,但是其中一部分可以休耕。红线是其中一部分不能转变用途,比如盖成商品楼,这样就失去了生产能力。

所以中国谈粮食安全,不能泛化到所有品种。普通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蛋奶肉等都可以适度进口,进口一些粮食作为调剂也没有问题。现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都是买方市场,不是卖方市场,中国如果减少进口美国的大豆、玉米,美国比中国更着急。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粮食产量;灌溉面积

1前言

农业一直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起着基础性地位的作用,当前我国人口基数大,但能耕地种植粮食的地域面积有限。而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总体上升,但现在我国的粮食物价上涨,粮食问题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从影响粮食产量的五个因素(农业劳动力人数、灌溉面积、化肥用量、机械使用、耕地面积)出发,使用Matlab软件与Excel软件计算关联度来刻画这些因素的“重量级”。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系统,每种系统都由许多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往往比较复杂,分不清哪些因素关系密切,哪些因素关系不密切,我们称这种关系是灰色的。由于灰色因素的作用,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看清本质,于是我们引进了关联度分析的概念。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寻求系统内部哪些因素的关系密切,哪些因素的关系不密切,从而掌握系统的主要特征。

2计算过程步骤

2.1原始数据变换,消除量纲的影响

可以将一组的序列中的每一个数分别去除相应序列中的第一个数,得到一组新的序列,初值化数列中没有量纲。这里以1983年的数据为母序列,其余年份的数据为子序列用子序列去除母序列对原始数据作消除量纲的变换。再计算每一年的各数据的绝对差,结果为

2.2计算关联系数

2.3计算关联度

劳动力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为0.857386,机械使用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为0.54945,灌溉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为0.927722,化肥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为0.592372。

3分析与讨论

(1)农业灌溉面积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据调查,我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亿亩左右,平均每年因干旱减产粮食280多亿公斤。由于缺水,造成许多地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荒漠化、沙化面积在不断扩大。而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约为0.45。因此,我们应该“节水高产”并举,高度重视水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与传统经验相结合,采取一些工程灌溉技术措施,如滴灌技术、微灌技术、喷灌技术、精确控制灌溉技术等。

(2)农业劳动力因素也和我国粮食产量关系密切,而机械使用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较低。

农业劳动力因素也和我国粮食产量关系密切表明我国的农业结构与美国的农场耕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而农业机械使用较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数73%,且有递减趋势,实现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机械工厂有必要增加农业机械设备,改进机械性能,提高机械工艺技术。

(3)耕地面积也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国家,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面临日益紧迫的人口,我国建筑面积将不断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也将城镇化。为了节约耕地面积,要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将农村已占有的非农建设用地节约出来的土地置换用于城镇发展。

(4)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随着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化肥品种日益增多,使用量增加,但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因此,有必要讲究施肥技术。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因土施肥,按作物种类和其需肥规律用肥,改进施肥方法等均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进施肥方法可以改表面撒施为集中条施、穴施,改浅施为深施,把粉肥或结晶肥压制成粒肥施用。

参考文献

[1]孙文生.经济预测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梦奎,马凯.建设节约型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粮食产量;回归预测;马尔可夫过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

(一)模型选择的依据

(二)建立模型的原理

1.回归预测模型简介

Y(t)=

2.马尔可夫预测模型简介

Pij(1)=(i,j=1,2,…m)

由于系统的状态共有m个,所以系统一次转移概率的全体组成一个矩阵,记为:

P=P11P12…P1mP21P22…P2m┆┆…┆Pm1Pm2…Pmm

(三)建立联合模型

(t)=+s(t)(t=1,2,…n)

(一)回归预测方程的确定

((t)=

(R2=0.938)

(二)粮食产量的状态划分及随机变量数值的确定

1.状态划分

s(t)/(t)×100%

2.随机变量的数值的确定

s(t)=

(三)粮食产量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通过图1以及各年的状态表可计算得到一步转移矩阵为:

P0=4/501/5001/127/122/122/12004/197/197/191/1902/177/174/174/17001/54/50

可以发现,对于状态一步转移矩阵P0满足:矩阵中各元素aij>0(i=1,2,…,n;j=i=1,2,…,m),且aij=1(i=1,2,…,n)

P4=0.41930.11090.22220.15080.04020.12470.23880.18300.21820.06260.04620.20250.16110.23650.07520.02570.12730.10940.17600.05160.02120.15350.13370.20960.0800

P9=0.17560.14020.15870.18930.05020.09010.13230.12220.15230.04600.05840.11480.09970.13190.04030.03700.07700.06630.08880.02720.04180.09410.08010.10880.0333

(四)预测河北省各年粮食产量

参考文献:

[1]胡木强.WTO框架下的河北省粮食安全问题[J].经济论坛,2002,(8).

[2]孙文生,扬栋,赵慧峰.河北省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与生产景气安全研究[J].预测,2002,(2).

[4]李小燕.农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优秀硕士论文.

[5]徐学荣,林少伟.福建粮食单产风险预警的马尔可夫方法[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6]李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优秀博士论文.

[7]易丹辉.统计预测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4).

OntheNewForecastMethodofFoodOutputofHebeiProvince

ZhangCaixia,WuZhangwei

(SchoolofMathsandStatistics,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Shijiazhuang050061,China)

关键词:黄淮海地区;土地利用转型;隐性形态;粮食生产转型;耦合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3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测度

2结果与讨论

2.1土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强度持续增加,村庄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加速下降,粮食产量波动上升。1990—2010年LUIF(图3a~图3c)均值由0.29上升到0.4,山麓平原区耕地利用强度一直较高;黄淮平原区和低洼平原区增长较快,成为耕地高投入区;山东丘陵区耕地利用强度较低。期间,LUIR均值由0.52下降到0.45,并呈现加速减少的趋势(图3d~图3f),1990—2000年村庄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山东丘陵区保持较高水平,黄淮平原西部地区LUIR大部在增加,而低洼平原区和苏北地区及山麓平原区村庄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处于下降趋势。1990—2010年黄淮海平原地区粮食产量由1.06亿t上升到1.65亿t,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4.4%、24%和30.1%,在经历了2000年附近短暂的下降后,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不断加强。黄淮平原区和低洼平原区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地区(图3g~图3i),而山麓平原区和山东丘陵区粮食产量在下降。

2.2土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类型的时空格局1990—2010年耕地利用强度-村庄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粮食产量耦合类型时空格局FRGC特征明显,呈现稳中有变的时空格局。1990—2010年LUIF较低(111~133)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山东丘陵区、低洼平原东部和黄淮平原南部地区(图4a~图4c),LUIR和粮食产量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地区;山东丘陵区和山麓平原部分地区LUIR和粮食产量较高。耦合类型中LUIF居中(211~233)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低洼平原北部和山东丘陵东部地区,并在黄淮平原地区离散分布(图4d~图4f);这些县域中LUIR和粮食产量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低洼平原北部地区,而LUIR和粮食产量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淮平原区。黄淮海地区LUIF较高(311~333)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山麓平原大部、低洼平原南部及苏北和豫北地区,并逐渐在冀鲁豫交界地区形成明显的集聚区(图4g~图4i),而山麓平原北部地区逐渐退出该耦合类型;FRGC类型中LUIF、LUIR和粮食产量均较高的地区逐渐向冀鲁豫交界地区集中,而苏北地区和山麓平原地区的县域逐渐减少,石家庄市附近地区耦合类型逐渐由333类型为主演化为322类型为主。

3结论

参考文献:

[1]LongHualou.LandusepolicyinChina:Introduction[J].LandUsePoli原cy,2014,40:1-5.

[2]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31-138.LONGHua-lou.Landusetransitionandruraltransformationdevelop原ment[J].ProgressinGeography,2012,31(2):131-138.(inChinese)

[3]LiuY,LongH,LiT,etal.LandusetransitionsandtheireffectsonwaterenvironmentinHuang-Huai-HaiPlain,China[J].LandUsePolicy,2015,47:293-301.

[4]LiuY,LongH.Landusetransitionsandtheirdynamicmechanism:ThecaseoftheHuang-Huai-HaiPlain[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6,26(5):515-530.

[5]丁忠义,郝晋珉,李涛,等.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内涵及其应用———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5):19-24.DINGZhong-yi,HAOJin-min,LITao,etal.Connotationanditsappli原cationofregionallanduseintensity:AcasestudyofQuzhoucountyinHebeiprovince[J].ChinaLandScience,2005,19(5):19-24.(inChi原nese)

[6]ErbKH,HaberlH,JepsenMR,etal.Aconceptualframeworkforanalysingandmeasuringland-useintensity[J].CurrentOpinioninEn原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2013,5(5):464-470.

[7]刘芳,闫慧敏,刘纪远,等.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J].地理学报,2016,71(7):1130-1143.LIUFang,YANHui-min,LIUJi-yuan,etal.SpatialpatternoflanduseintensityinChinain2000[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6,71(7):1130-1143.(inChinese)

[8]ChenY,LiX,TianY,etal.StructuralchangeofagriculturallanduseintensityanditsregionaldisparityinChina[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09,19(5):545-556.

[9]龙花楼,李婷婷.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2):201-210.LONGHua-lou,LITing-ting.AnalysisofthecouplingoffarmlandandruralhousinglandtransitioninChina[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2,67(2):201-210.(inChinese)

[10]KongX,LalR,LiB,etal.FertilizerintensificationanditsimpactsinChina忆sHHHPlains[J].AdvancesinAgronomy,2014,125:135-169.

[11]周立三.中国农业区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ZHOULi-san.ThetheoryandpracticeofChinaagriculturalregional原ization[M].Beijing: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Press,1993.(inChinese)

[12]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黄淮海典型地区村域转型发展的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2012,67(6):771-782.LIYu-rui,LIUYan-sui,LONGHua-lou.Characteristicsandmecha原nismofvillage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intypicalregionsofHuang-Huai-Haiplain[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2,67(6):771-782.(inChinese)

[13]KongX,ZhangX,LalR,etal.GroundwaterdepletionbyagriculturalintensificationinChina忆sHHHplains,since1980s[J].AdvancesinA原gronomy,2016,135:59-106.

[14]JuX,GuB,WuY,etal.ReducingChina忆sfertilizerusebyincreasingfarmsize[J].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2016,41:26-32.

[15]杨忍,刘彦随,郭丽英,等.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程度与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2):181-190.YANGR,LIUYS,GUOLY,etal.Spatial-temporalcharacteristicsforruralhollowingandcultivatedlanduseintensivedegree:TakingtheCircum-BohaiSearegioninChinaasanexample[J].ProgressinGeog原raphy,2013,32(2):181-190.(inChinese)

[16]乔家君.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4,26(1):113-119.QIAOJia-jun.ApplicationofimprovedentropymethodinHenansus原tainabledevelopmentevaluation[J].ResourcesScience,2005,26(1):113-119.(inChinese)

[17]李亚婷,潘少奇,苗长虹.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基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对比分析[J].地理学报,2015,69(12):1753-1766.LIYa-ting,PANShao-qi,MIAOChang-hong.Thespatial-temporalpatternsofpercapitashareofgrainatthecountylevelinChina:Acomparationbetweenregisteredpopulationandresidentpopulation[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5,69(12):1753-1766.(inChi原nese)

[18]RozelleS,GuoL,ShenM,etal.LeavingChina忆sfarms:Surveyresultsofnewpathsandremaininghurdlestoruralmigration[J].TheChinaQuarterly,1999,158:367-393.

[19]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LONGHua-lou,LIYu-rui,LIUYan-sui.Analysisofevolutivechar原acteristicsandtheirdrivingmechanismofhollowingvillagesinChina[J].ActaGeographicaSinica,2009,64(10):1203-1213.(inChinese)

[20]WangX,HuangJ,RozelleS.Off-farmemploymentandagriculturalspecializationinChina[J].ChinaEconomicReview,2017,42:155-165.

[21]王学,李秀彬,辛良杰,等.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冬小麦退耕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J].地理学报,2016,71(5):829-839.WANGXue,LIXiu-bin,XINLiang-jie,etal.Ecologicalcompensa原tionforwinterwheatabandonmentingroundwaterover-exploitedareasintheNorthChinaPlain[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6,71(5):829-839.(inChinese)

[22]NorseD,JuX.EnvironmentalcostsofChina忆sfoodsecurity[J].Agri原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15,209:5-14.

[23]YangR,XuQ,LongH.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andopti原mizedreconstructionanalysisofChina忆sruralsettlementsduringtheprocessofrapidurbanization[J].JournalofRuralStudies,2016,47:413-424.

[24]K俟hlingI,BrollG,TrautzD.Spatio-temporalanalysisofagriculturalland-useintensityacrosstheWesternSiberiangrainbelt[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6,544:271-280.

【关键词】新品种;提高粮食产量;推广

1.分析新品种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影响

1.1粮食新品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近几年来,我国不断研发出粮食新品种并将其推广到种子市场中,帮助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总量。我国研发出的新品种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可以说新品种研发及推广种植是帮助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一组数据来说明这一点:1980年根据资料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仅是32055.5万吨,而在2010年中全国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54641.0万吨,短短3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2011年和2012年这两年中,全国粮食总产量也分别达到了57121万吨和58957万吨。由此可见,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能为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像优质小麦、高产大豆以及杂交玉米,另外还有转基因抗虫棉等优质新品种的推广种植,使国内农作物优良品种种植覆盖面积超过了95%,而优良品种对提高粮食产量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2]。

1.2粮食新品种能提高种子质量,不断获得新品种

随着经济、农业等得到不断发展,各种子公司也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环境,而种子公司为了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实现新品种的大力宣传,就需要推出更高质量、更高产量的粮食种子。而粮食新品种不仅能帮助改善种子质量,还能帮助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因此,种子公司在推广新品种工作中要注重新品种种子生产的每一个工作流程,还要重视不断改善种子质量,帮助更好的发挥粮食新品种的产量优势。除此之外,种子公司想要在种子市场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不但研发粮食新品种,加大科研投入工作,帮助培育出更优质、更高产的粮食品种。

1.3进一步推动粮食新品种的培养研发工作

2.粮食种植户在选择新品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接触新品种的途径较少

粮食种植户在进行粮食新品种选择过程中只能通过观察当地种植表现较好的粮食新品种,而对于其他更好的粮食新品种却没有机会了解。而如果仅通过查看种子外形,没有他人实践经验之谈或是自己亲身经历,农民们往往不容易接受新推广出来的新品种。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某些粮食新品种已经推向市场并推广种植很多年,却还是仅停留在一个地区而没能实现大面积种植,从而不能发挥新品种增产的目标。除此之外,一些粮食新品种是依靠农村种子经济户进行推广种植,而农民可能会因为害怕承担粮食低产、粮食质量不佳从而影响收成的风险,加上农民本身没有种植过这些新推广的新品种,对于新品种的优质及高产还存在一定的怀疑,从而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很难得到粮食种植户的接受和认可。另外,因为新品种在刚推向市场时,种子公司获得的利润相对比较少,这就直接影响了种子推广户的工作积极性,种子的推广工作也将会受到限制,从而很难实现大范围推广种植。

2.2某些新品种不能满足种植户需求

在粮食新品种推广种植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新品种在经过农民种植之后,发现这些新品种并不是粮食种植户需要的粮食新品种。举例来说:某地粮食生育期相对比较长,但是农民选择的新品种却是生育期较短的新品种,这就浪费了农作物的熟期;还有就是某地农作物种植方法以及使用的农机设备与所要推广的粮食新品种不能实现相互适应等问题。而农民真正需要的粮食新品种并没有实现推广种植,造成农民在粮食种植方面不断更换农作物品种,出现粮食产量波动较大,最后间接影响到新品种的推广工作。

3.加快推广新品种的有效措施

3.1设计新品种种植展示区

为使农民更快的接受新品种,可以通过设计新品种种植展示区。在展示区中将很多新品种农作物种植在一个区域内,使农民能很直观的了解到新品种的种植优势,从而使农民更好的了解新品种并接受新品种。农民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粮食新品种。种子公司可以通过增设种植展示区,对于生育期较长的新品种植在同一个展示区,然后选择稀种植品种,对于生育期比较短的品种种植在另外一个展示区,主要种植密植、中密种植品种,使品种更具备代表性。

3.2为加快推广新品种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为了能确保新品种种植后能获得稳定的产量,且适合当地农民需求的品种,每一个新品种都要具备充分的科学理论依据。因此,种植在展示区内的新品种都应该详细记录各个生长阶段以及种植环境、条件等信息。并且在种植过程中重视田间管理工作,确保田间环境满足新品种生长条件需求。然后做好每个小区的田间规划工作,制定相应的品种种植措施。还要重视观察以及记录不同品种在抗旱、抗病害等方面所具备的特征。待收获各个不同品种果穗之后要进行晾晒工作,然后再进行考种环节,检测穗重等情况,并认真计算新品种具有的产量情况。最后根据考种所得结果编写新品产量报告,结合田间记载信息对新品种作最终评价,然后选择高产、抗性能力强的优质品种推广到市场上。

3.3提供观摩粮食新品种的平台

观摩新品种是为了使农民观看到粮食新品种具备的特征以及优势,使农民们更直观的了解新品种。可以邀请一些农民在品种即将成熟时到种子公司开设的展示田进行观摩,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也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接受新品种的推广。农民在进行观摩新品种过程中,培养基地可以安排制定人员进行详细讲解品种所具备的优势等,使农民们更了解新品种特性,从而接受该品种。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农村种子推广经销商到展示田间进行观摩,使其了解新品种,从而促进经销商推广粮食新品种。

4.结束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粮食产量;化肥施用量;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07

1引言

本文对我国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从而在实证的结论的基础上,以期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2我国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的实证研究

2.2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

试验结果表明,所有数据在表1原始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并不顺利,但他们的一阶差分平稳,1阶单整序列,足球协会测试条件。

2.3建立VAR模型

2.3.1残差的单位根检验

VAR模型所需的序列是平稳,所以需要测试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测试方法主要是残余。本文的滞后三阶残余VAR模型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逆根位于单位圆内,因此该模型是稳定的。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

2.3.2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因为Johansen协整检验是基于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个VAR模型对无约束向量协整模型后,在本质上仍然是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是具有约束条件的,因此应该在我们建立的最佳滞后阶数的VAR模型的基础上减一,作为我们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的滞后阶数,即选择滞后2阶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0.31828表示参数估计量的样本标准差,上式表明我国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保持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将增加1845166个百分点。

2.4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滞后1阶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之间不存在着着相互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2阶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化肥施用量是粮食产量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在滞后3阶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格兰杰原因。

3结论与建议

通过我们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我国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化肥施用量是粮食产量的格兰杰原因,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促进了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但是从脉冲响应的情况来看,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于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加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结合本文的实证分析,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浪费。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着施肥不科学,化肥浪费严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农民缺乏科学的技术培训,应该加强农村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关于如何科学施肥的培训,减少粮食生产中由于过量施肥导致的不利影响。第二,增加粮食生产中的有机肥的使用。第三,增加农业生产中的科技投入,发展现代农业。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来替代劳动力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可以通过培育优良高产的品种,提高粮食的单产。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提高灌溉率,同样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

[1]房丽萍,孟军.化肥施用对中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分析―基于主成分回归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156160.

[2]古玉丽,乔欢欢.我国粮食产量与化肥使用量之间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0):1213.

一、核心示范区要素投入和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要素投入和科技进步对粮食产量增长贡献率的测算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了最为普遍的C--D生产函数。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生产函数就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记为C--D生产函数,表达式为:

Y=AKctLB

(1)

其中,Y代表产出量;A代表常数;K代表资本投入量;L代表劳动投入量;a、β代表效益系数,且d+B=1。在本文中,Y为小麦、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主要的投入要素为种子投入费用(元,亩,x。),化肥投入费用(元/亩,x2),农药投入费用(元,亩,x,),机械费用(元,亩,)(4),灌溉费用(元/亩,)(5)以及生产用工量(元/亩,)(6)等。其中,投入要素中的种子费用、化肥费用、农药费用、机械费用(机耕费用、机播费用、机收费用和秸秆还田费用)及灌溉费用是指农户每年花费在每亩小麦或玉米上的各种费用,即(每种要素每次投入的费用×投入的次数),种植粮食(小麦或玉米)的耕地面积。生产用工量包括农户每年投入到每亩小麦或玉米上的劳动天数和雇佣劳动天数,即(每年投入到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天数x当地劳动力价格),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由于玉米不发生机耕和机收费用,所以,玉米的机械费用只将机播费用作为变量进行估计。因此,其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模型为:

Y=AX,b,X2b2X3b36(2)

(二)模型估计

用Evlews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公式(2)经线性简化整理以后可得:

T为不同年份(包括2008年和2009年),其回归系数就是技术进步贡献率。估计结果见下表。

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看,上述估计的拟合优度、总体显著性和单个参数显著性检验以及DW检验都比较理想。估计结果表明,小麦的技术进步率为6.96%,玉米的技术进步率为6.76%。

三、结果分析

(一)小麦

从上述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各投入要素对核心示范区小麦增产的贡献排序为:化肥费用(x:)>灌溉费用(X)>机械费用()(4)>科技进步率(T)>种子费用(x。)>农药费用(3)>生产用工量(x6)。技术进步率对两个区域粮食增产贡献比较明显,表明课题组实施的小麦玉米两熟高效技术以及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明显。技术进步率除以单产的增长率的比值,就是技术进步对单产增长的贡献份额。小麦单产增长率平均为15.23%,所以小麦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为45.07%。如果将要素贡献分为技术进步贡献、物质费用(农资、灌溉及机械费用)贡献以及生产用工量贡献三种类型,物质费用的贡献是最显著的。在物质要素投入中,农资费用(化肥排第1、种子排第5和农药排第6且均为正数)和灌溉费用(排第2)的投入贡献最明显,这说明在价格没有大幅变动的前提下,增加核心及技术示范区农资费用和灌溉费用是实现增产的重要途径。此外,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机械费用投入也不容忽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机械费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也会继续发生变化。最后,用工量为负值,表明劳动投入过多,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浪费。

(二)玉米

从上述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各要素对核心示范区玉米增产的贡献排序为:化肥费用(x:)>机械费用()【4)>灌溉费用(Xs)>科技进步率(T)>种子费用(x。)>农药费用()(3)>生产用工量()(6)。玉米的单产增长率平均为12.88%,所以,玉米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为52.48%,这表明课题组实施的技术集成对玉米的贡献也较显著。但是,玉米增产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农资费用、机械费用以及灌溉费用投入来实现的。所以,在价格不产生大幅波动的前提下,加大对玉米的物质费用投入也成为增产的重中之重。在农业劳动力投入方面,玉米与小麦一样产生了劳动力的浪费,但与小麦比较程度较轻。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二)控制粮食生产的农资费用

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直接影响了农民对于农资的使用量,而种子、农药和化肥等农资费用是各投入要素对粮食增产最显著的要素。因此,控制农资价格、增加农资的投入量成为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1、促进农资市场健康发展,防止农资市场紊乱和农资价格过快增长。2、继续加大农资补贴力度,减轻农民负担。3、宣传并帮助农民成立农资互助合作社,增强农民在农资购买过程中的谈判能力,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高质量农资产品。

(三)保证农民合理用水

灌溉费用投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是显著的,保证农民合理用水对于粮食增产帮助较大。1、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使农民用水更加便捷且有保障。2、当地政府可以鼓励农民成立一种自发性民间组织―-用水协会,这种协会是农民用水户自愿参加,按照自主管理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从事农业灌排服务的非盈利性农村合作用水组织。它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灌排服务,降低灌排成本。

(四)采取更好的惠农强农政策。提高其种粮积极性

关键词粮食生产;潜力;对策;江苏盐城;亭湖区

盐城市亭湖区是盐城的主城区,常年粮食种植面积3.33万hm2,其中小麦1.07万hm2,水稻1.00万hm2。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相继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受到激发,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单产由2004年的6420kg/hm2提高到2014年的6885kg/hm2,增幅为7.2%。在现有粮食单产高起点上,能否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粮食持续增产的影响因素

1.1基础设施条件差

目前,盐城市亭湖区有相当一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始建于20世纪70―80年代,由于长期老化失修,目前设备破损,效益衰减严重,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排灌不畅,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抗灾应变能力差。

1.2播种及栽插方式粗放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盐城市亭湖区粗放种植方式有扩大化趋势。目前,亭湖区撒种麦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0%~40%,直播稻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50%,这种粗放种植方式不仅对温光资源利用率低,导致产量潜力难以发挥,且抗灾能力不强,影响小麦、水稻产量和品质。

1.3增产技术措施难到位

由于目前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加之基层农技人员知识老化、信息不灵,“最后一公里”问题未能解决好,以及农民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慢,辐射带动效果不明显。另外,由于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偏少,且服务能力不强,导致增产技术措施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1.4每户经营规模小

目前,亭湖区人均耕地533.3m2左右,种粮大户很少。大多数村组采用了“好田优土各家有份,差土劣地按人分摊”的方法,致使每户经营多处小块田地,这种小农耕作方式,很难发挥种粮的规模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提高粮食单产潜力的对策

2.1完善农田基础设施

按照创建“亩产吨粮镇”的目标,摸清基础农田现状,分析制约产量提高的因素,提出增产、增收目标,制定详细的农田基础设施与地力建设方案。应以项目建设为平台,整合财政资金,做到科学规划,逐步推进,完善农田生产基本配套设施,不断提高抗灾应变能力,尤其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断扩大高标准良田面积,提高农田高产稳产能力。

2.2抓好适度规模种植

2.3应用优质高产新品种

为达到小麦产量6750kg/hm2、水稻10200kg/hm2的目标,稻麦轮作区全年粮食单产突破16.5t/hm2的周年增产目标,要根据盐城市亭湖区的土壤、气候等情况,选择高产、稳产、优质、抗逆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并做到良种良法配套。

2.4集成推广粮食高产技术

将粮食高产技术集成后,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过程中推广的技术主要有精确定量、机插秧、精确抛(摆)秧等。小麦种植过程中推广机条播等技术。整个生育过程中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不断提高地力水平,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推广应用粮食高产技术,必须做到技术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3]。

2.5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做到农机和农艺相配套,推广粮食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一是小麦生产中以小麦机条播、机械镇压等技术为切入点,提高小麦机械化种植面积。二是水稻种植过程中不断增加高性能插秧机的应用面积。三是玉米生产过程中,加快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化水平。四是加大秸秆还田机械的使用面积,建立健全适用于不同地区水田、旱田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系统,不断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

3参考文献

[1]谢高地,肖玉,甄霖,等.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3):10-13.

关键词:江苏省;粮食生产;对策

1江苏省粮食生产历史回顾

历史上江苏省就有鱼米之乡美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粮食生产受到宏观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1粮食生产面积1978年江苏省粮食生产面积为6.31×106hm2。1978—1999年,全省粮食生产面积保持稳中有降的发展态势。1999—2003年,全省大力推进以压粮扩经为主基调的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粮食生产面积大幅下降,有的县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生产面积倒挂,有的县甚至提出无粮县、无粮镇的发展目标。至2003年,江苏省粮食生产面积降到最低点,为4.66×106hm2,比1978年下降26.2%。2004—2014年,国家实行重大政策调整,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出台“一免四补”等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面积持续小幅攀升,为粮食生产“十一连增”打下坚实基础

1.2粮食总产量

1978年,江苏省粮食总产量2.4×107t。改革开放初期,的实施,激发了粮食生产积极性,粮食总产量经过了1个10年快速提升阶段。1978—1999年,大力推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苏中、苏北地区经过耕作制度,扩大夏粮、水稻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与此同时,粮食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品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加大,提高了粮食单产。在这一时期江苏省粮食总产量不仅没有随着面积减少而下降,反而经过了1978—1989年快速提升,1989—1999年波动增长2个阶段,至1999年增加到3.56×107t。其间粮食总产量最高的年份出现在1997年,为3.563×107t,比1978年增加48.5%。1999—2003年,由于生产面积大幅下降,全省粮食总产量随之经历了1个5年低谷,至200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跌至2.47×107t,比1999年下降30.5%。2004—2014年,政策好,天气好,人努力,迎来粮食生产“十一连增”。

1.3粮食单产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粮食单产稳步上升。从1978年的3803.96kg/hm2上升至2014年的6492.9kg/hm2,上升了70.7%。其间经历了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末的快速增长期,以及21世纪以来的缓慢爬坡期。粮食单产稳步上升,可能主要得益于种植制度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普遍具备产量9750kg/hm2以上的生产潜力,但是大面积水稻生产产量仍徘徊在9000kg/hm2左右,依靠提升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还有很大空间。

1.4粮食生产结构

江苏省地跨南北两大气候带,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作物在江苏省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历史上长江沿江和苏南地区就是典型的稻麦两熟轮作,淮北地区则以种植旱谷杂粮为主。20世纪60年代大面积旱改水,既改变了淮北地区的传统种植制度与轮作方式,粮食总产构成也随之相应变化。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生产结构中,水稻生产面积保持在40%左右,且保持稳定,上下浮动不超过5百分点。小麦生产占粮食生产比重略低于水稻,改革开放初期占比在22%,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基本在33%~40%,“十一五”以来,稳定在40%左右。薯类面积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5年,占粮食生产总面积由改革开放初的8%左右下降至1%左右。玉米、大豆生产面积占比总体上保持稳定,占比分别在8%、5%左右。在总产量构成中,水稻始终是江苏省粮食作物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作物,占比始终在50%以上,玉米、薯类占比均未超过8%。构成占比变化较大的是小麦和其他粮食作物。小麦总产量占比在20世纪70年代为13.7%,到了20世纪80年代上升至25.7%,目前稳步上升至30%以上,2014年小麦产量占比达到33%。稻麦总产量已占粮食总产量的88%,优势地位十分明显。

2江苏省粮食生产面临的新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核定,2015年江苏省粮食总产量为3561.34万t,增长2.03%,实现粮食总产“十二连增”。作为粮食主产区和消费大省,“十二连增”后,粮食生产面临的新问题不容忽视。

2.1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江苏省在粮食总量上实现省域自给,但是粮食品种结构矛盾突出问题长期存在。小麦、稻谷2大主食自给有余,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缺口较大,2014年分别达到28.1亿、29.0亿kg,实际加工用粮缺口更大。优质小麦、优质稻米供应不足,玉米、大豆等粮食随着饲料、工业用粮的增长,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产需缺口呈不断扩大态势。

2.2粮食生产成本

不断攀升生产成本高已经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一大顽疾,加剧国内外粮价倒挂形势。在粮食生产投入增量中,直接生产成本上升是推动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作业、排灌、土地租金、劳动力等成本,占总成本80%以上。笔者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调查发现,2015年,小麦生产直接成本在12750元/hm2左右,水稻生产直接成本在15000元/hm2左右;地流转租金在12000元/hm2以上;收种等主要用工季节,50~60岁劳力用工成本在每天80~120元/人。

2.3粮食价格

受国际市场影响有所下降2015年粮食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下降幅度较大。笔者在宿迁市场调查发现,江苏沭阳小麦收购价格1.9元/kg,同比减少0.40元/kg,下降17.4%;玉米收购价格1.56元/kg,同比下降33.8%;大豆价格3.6元/kg,同比下降21.7%;水稻价格2.3元/kg,同比下降17.9%。粮食价格下跌,而生产成本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必将影响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田大户和家庭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

2.4耕地资源

非农化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瓶颈耕地是农业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生产情况,在粮食单产增加到一定水平之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影响粮食生产的最大因素是生产面积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耕地非农化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农业发展。1996—2013年,江苏省耕地面积减少4.68×105hm2[4,8]。江苏省土地开发强度由2000年的14.9%上升至2014年的20.9%,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0.0573h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耕地质量也呈下降趋势。耕地资源非农化、非粮化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瓶颈。

2.5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还有很大潜力

科技进步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江苏省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尤其是粮食生产科技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品种选育上,南粳9108等19个水稻品种(组合)通过农业部超级稻品种认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扬麦、宁麦等一大批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推动粮食产量和品质同步提升。在栽培技术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机插秧丰产栽培、小麦量质协调技术等一大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得到快速普及推广,有效挖掘了粮食作物增产潜力。在资源约束不断收紧的背景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主要依靠科技。目前,江苏省

2.6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种粮劳动力素质下降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超过70%,粮食生产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农户对获得粮食高产意识和依赖性不强,粮食生产呈现口粮化、兼业化势头,种粮劳力素质不断下降。加上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弱化,现有高产栽培技术难以推广到位,大面积高产技术普及不够,粗放式的低产低效技术迅速扩大,已成为限制作物产量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3提高江苏省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江苏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生产了占全国5.75%的粮食,江苏省粮食生产关乎全国粮食安全大局,因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江苏省粮食产量已经接近历史高点,如果重视程度不够、引导方向偏差,粮食生产极易出现滑坡,一旦出现滑坡,恢复起来更加艰难。面对粮食消费刚性增长,粮食价格不稳,资源环境约束,成本地板、政策天花板的双重挤压,江苏省粮食生产必须转变思路,从抓量的上升,到抓质的提高、结构优化、能力和效益提升上来,达到去库存、调结构、补短板的目标。

3.1思想上重视,毫不动摇

抓好粮食生产工作农业是基础性产业,粮食生产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饭问题,粮食供给由总量缺乏转变到结构性短缺态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几次粮食生产的起起落落,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指挥棒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实行,释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大幅上升。20世纪90年代末期,农产品市场尤其是粮食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出现难卖现象。在这个背景下,江苏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快速下滑。2003年以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同时出台系列补贴政策,粮食生产才迎来“十一连增”。因此,尽管目前粮食生产多年增产,但是各级政府不可盲目乐观,放松粮食生产。必须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下分级负责制,坚持政策托底,稳定粮食市场,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通过效益驱动激发生产积极性,实现粮食总体供求平衡,口粮自给,牢牢把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3.2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调整粮食生产结构

江苏省水稻、小麦、玉米和薯类单产均处于较高水平,通过单产水平的稳步提高来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十分困难,因此,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对于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防止借土地流转为名搞非农建设,防止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使基本农田非农化和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在2.26×106hm2左右,水稻是江苏省居民主粮,保证水稻生产面积在5.33×106hm2左右。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调整品种结构,以优质稻米、专用小麦为主体,突出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形成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的供给格局。实施粮食生产化学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减轻环境负荷。

3.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藏粮于科技加强粮食作物种质

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利用,加强育种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挖掘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单产潜力。以高产稳产为主要目标,将优质作为首要标准,加快粮食作物新品种培育步伐,培育适合江苏居民口味、高产优质多抗广适、适合机械化和轻简化栽培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加强优质、高效、安全、节约、防灾减灾等粮食生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积极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基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把新品种增产潜力转化为大面积生产能力。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3.4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一轮农村改革工作部署,按照“确权、赋能、搞活”的要求,探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为动力,激发粮食生产活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切实构建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特别是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补贴和奖励,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整合农林、农开、水利、交通及财政等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化经营,在用地指标、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金融部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开发新产品,解决粮食生产融资贷款难题。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保险赔付率,简化赔付程序,增强粮食生产抗灾抗风险能力。加强粮食库存的消化,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敞开收购粮食,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1]葛自强,孙政国.江苏省粮食生产现状及增产潜力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3):596-598.

[2]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298.

[3]仇方道,钱进,佟连军,等.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1):11-15.

[4]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293,302.

[5]杜华章.江苏区域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农学学报,2012(1):58-63.

[6]杨四军,顾克军,张恒敢,等.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回顾与发展对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0(2):4-6.

[7]中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2015年达6.21亿t[EB/OL].[2015-12-20].

[8]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93.

[9]2015年江苏新增3个超级稻品种[EB/OL].[2015-12-30].

THE END
1.什么是农业投入品?什么是农业投入品? 农业投入品是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包括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和农膜、农机、农业工程设施设备等农用工程物资产品,也包括不按规定用途非法用于农产品生产的物质,如孔雀石绿和瘦肉精。https://www.ningguo.gov.cn/OpennessContent/show/3449167.html?branch=453
2.国家统计局:全国农药(草甘膦,95%原药)尿素(中信粒)等六成重要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是指重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批发和销售价格。与出厂价格不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既包含出厂价格,也包含有经营企业的流通费用、利润和税费等。出厂价格与市场价格互相影响,存在时滞,两者的变动趋势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可能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http://www.pesticidenews.cn/zgny/tbbd/content/3e2a69c4-25e7-4a96-ba77-3a07762e7a15.html
3.今后新趋势!农药企业和肥料企业将越走越近在种植业全产业链中,农资板块属于产业链上游,包括种子、农药、肥料、农机、农膜等细分板块。中游是种植端,下游是农产品及消费端。 在农资产业链里,厂家分工很细,种子板块自成一个封闭圈,农机企业也不怎么与农药肥料企业走动。 甚至肥料企业也不与农药企业走动。 http://www.pesticide.vip/zgny/zcfg/content/2ae91482-196f-46aa-b2ed-219abc268efb.html
4.农产品涨价现象深度解析技术服务2、生产成本上升:随着土地、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3、市场需求增长: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供需矛盾加剧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https://www.jarnorking.com/post/24910.html
5.学生工作网—四川文化艺术学院1.什么是国家助学金? 答:国家助学金是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助学项目,主要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 2.哪些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助学金? 答: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中,家庭经济http://xgw.sca.edu.cn/content/?1834.html
6.CRM系统软件成本构成CRM是现代企业越来越关心的问题,企业如何能够管理CRM软件成本费用是极其重要的课题。总拥有成本(TCO)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评估企业获得软件成本的标准。 总拥有成本,英文全称为 Total Cost of Ownership,简写TCO。它包括产品采购到后期使用、维护的成本。 CRM软件总拥有成本包括什么 https://www.fxiaoke.com/crm/tco-of-crm/
7.成本收益分析范文11篇(全文)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 农资费用、人工成本费以及土地承包费等方面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以至于棉花的种植成本显著增加。据中国棉花协会调查, 2011年全国植棉成本上升了17%, 其中物化上升13%, 人工成本上升20%。而新疆植棉平均成本为2, 276.68元/亩, 增幅高达21.48%, 其中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ff3pahck.html
8.智能窗帘市场调查报告农药、肥料、种子、农产品质量等又很难从直观上判别产品质量优劣,质量抽样检测需要较的化验费用,加之缺乏相应的交通、取证等工具,执法工作难度,农资市场管理工作急需改善。 (五)农资商品包装标准不规范。农资商品具有特殊性,对它的生产要求和使用特别严格,在说明书上必须注明使用地区及范围(地域和气候的差异,使用地区http://www.pptbz.com/wendang/1651564936163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