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于一个拥有10几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当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改革的重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点也在供给侧。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为何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已经下降到9%左右,但它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当前同样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需要使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运行中有总量平衡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力气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农业发展规律。农业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农业的产业性质和其他的产业有很大的不同。农业受自然的影响,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周期比较长,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方面敏感。同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很高,牵一发而动全身。农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与之相应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特征,两者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但当二者出现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时,农业经济发展将呈现迟滞甚至危机。为此,国家通过重新调配整顿原有的和制定实施新的政策措施,使农业内部结构适应农业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以使农业发挥更大经济社会生态功能。这一过程也是农业自我适应和自我修复过程。因此,农业结构性改革是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二、改什么?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农业供给侧角度出发,为破解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矛盾与挑战开出了“药方”,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首先是改思路。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从农业现状来看,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总量和质量上的结构性失衡,即有的农产品多了,库存爆满,有的又少了,大量依靠进口;高品质产品供不应求,一般性产品、大路货又供大于求。解决这种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当然要进行结构调整,适当增加或减少某些农产品。同时要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粗放式发展方式和疏于长远的发展思路。有的产品早已供大于求,但在政策信号上没有及时做出调整,生产源头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在发展思路上,要从源头牢固树立围绕需求、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让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使种养殖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同时,更加注重政策的长远导向作用,在现代农业进程中,哪些是政策确保的,哪些是市场做主的,让生产者清清楚楚,让经营者明明白白,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也要从源头增强赢利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对价格涨跌容忍度,推动现代农业真正强壮起来。

其次是改结构。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这是自1985年以来中央第三次明确提出调整农业结构。这次结构调整的基本要点在于“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次结构调整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潜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四化”同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就必须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减少一般农产品的供应;增加高产区,减少低产区;增加特色农产品供给量。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最后是改制度。制度是保障,保障有力方能运行通畅。第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关系密切,可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但试点工作中要分类实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是试点的大前提,决不能逾越。”第二,建立促进生产的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我国目前最缺乏的是优质农产品,所以政府应鼓励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对于从事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农户,政府应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用于激励引导。第三,建立相应的安全、卫生生产制度。我国的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卫生不安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很多人认为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少施化肥,少用农药。但是现在如果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农民可能全都是亏本的。因此还需要政策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

三、怎么改?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结构性改革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具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般特点和要求,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和改革重点。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一)去库存。所谓去库存,就是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农业的库存主要指的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及大豆、棉花、红枣、苹果等农产品,堆积在粮仓里。

去库存,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当前,储粮量已经逼近历史峰值,而庞大体量的粮食沉淀在国库之中,新粮难储、陈粮难出。2015年11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公布的《农业法》实施情况报告显示,“政策性粮食库存积压比较严重,有10%左右的库存达到或超过正常储存年限。”过高的粮食库存,不仅加大国家财政压力,更将导致整条粮食产业链的“政策失灵”与“市场失灵”:上游的农民增产难增收,下游的加工企业成本高企,而中段的收储环节却仓容紧张。另一方面,沉淀在粮仓之中的陈粮损耗加重。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

去库存,还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库存压力最大的是玉米,所以去库存更多指的是去玉米库存。一方面,调结构,减少玉米产能;另一方面,刺激下游加工企业收购国储玉米。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出发,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特别是针对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过大和国家库存水平过高等问题,要求“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

去库存,还需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收储政策。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二)降成本。所谓降成本,就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途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降成本,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规模经营产出比高、抗风险能力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提倡规模经营,近几年土地流转呈现出快速推进势头,但总体上讲,小农分散经营的格局未变,规模经营还有很大空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2014年9月29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规模适度,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要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降成本,要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中国化肥、农药用量相当大,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0%,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

降成本,要开展社会化服务,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提高营运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整体竞争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三)补短板。所谓补短板,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补好农村基础设施之短。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着缩小。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我国农业生产要由过去数量为先转到质量数量并重上来。农业部长韩长赋介绍,“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的不少农业企业主打‘绿色环保’牌,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不但市场销路大大拓展,农产品的价格也得到大幅提升,农产品的效益更加显著。”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在吉林延边考察调研时强调:“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

习近平指出: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作为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必须落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上,落到按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

(本文摘自,中国干部学习网《习近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THE END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农业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变,要从供给入手,改善供给结构,这才有了农产品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进,除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之外,农民也得转变发展观念。通过施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307184729518152179.html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抓好什么?律师普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抓好什么?2020-04-08 1,144 普法内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4对重要关系:一是长期发展与短期增长的关系。二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三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四是国际与国内的关系。《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https://www.110ask.com/tuwen/15049709883262107079.html
3.四个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看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更美。“实现这个目的,需要政策、科技、组织和业态四方面的创新。” 柯炳生认为,首先是政策创新,一个是土地政策,一个是市场政策。“土地政策主要是三权分置,这已经很清楚了,下一步就是落实的问题。而https://tv.cctv.com/v/a/ARTIMHh7R1HW4bFYrWmybmTQ170307.html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供求分析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四大权益礼包,开户即送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市场稳定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提出的一种新的改革方向,旨在调整经济结构,https://finance.eastmoney.com/news/11060,2018080692007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