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科技助力绿色农业,青春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赴东营市利津县,对王建林教授课题组在当地建设的耐盐试验田进行参观调研,了解盐碱地花生栽培技术、稻鸭共生有机水稻成产模式、耐盐葡萄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和蔬菜机制栽培等多个绿色高效农业技术模式,并针对当地土壤改良、种质资源创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进行统计,形成数据库。
其中,有机基质蔬菜栽培推广300余亩,实现6万元/亩的经济效益;耐盐苗木推广2000余亩,每亩经济效益3万元;台田沟养殖锦鲤100余亩,每亩经济效益20万元;优质葡萄推广10000余亩,每亩经济效益2万元;整理新增耕地2000余亩;规划现代观光农业园3处,在利津县和垦利县建立农民学校2所,培训农村干部、农民12000人次……
入铁门关,悟古文化
在前关村村委的讲解下,队员们认真观览展馆内的老式农具,推木轮小推车、推石磨、套牛车、转练.....,仔细观察并记录的同时,他们纷纷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高超的制作技术水平,深刻体会到老式农业用具的费时费力性。其中一位队员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些老式农具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虽然现在其已经不适应机械化耕作的要求了,但仍能从中吸取到有用的地方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借鉴。”
队员们意识到,老式农具文化固然不能忘记,但现代农业要想稳步发展,必须推广普及机械化耕作。因此,全体队员向当地村民介绍机械化种植的重要性,与村民一同参观大型农耕机器,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贡献一份力。
耐盐作物,新型农业
耐盐花生的膜下滴灌、浇灌模式以及中耕松土栽培管理等新型农业模式让队员们好奇不已。队员们询问中了解到,采用耐盐品种,利于缓解该区域黄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不仅如此,更利于花生的大面积增产,确保实现实现了粮油一体化的丰产,王老师说道:“通过引进作物的耐盐品种,建立1500多亩的耐盐作物基地,从细胞水平开展林果对盐机理研究,毛坨村村民获得了一条有效的致富道路。作物增产了,农民就富了。”
盐碱地种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经过此次亲身体验,大家更加坚定了作为农学人的信念: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服务于农业现代化。
稻鸭共生,绿色高效
稻鸭共生,是王健林最得意的科研成果之一,适合于黄河漫滩有机稻鸭鱼鳖畜的系统生产”,目前已建立了2000亩规模的示范基地。队员们跟随村民走到水稻田里,几只鸭子便不经意地游走于水稻间隙。通过对种植户的询问,鸭子的加入使得水稻栽培过程的多个生产环节由鸭子来承担,除草、增肥、省工,真正实现生态种植下的共赢。当地农户不禁感慨到:“这片稻田未来的发展一定可以给这里带来不小的经济收益。”
深入农田,精准调研
全体队员跟随指导老师走进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观察绿色高效种植制度研究与示范,走进试验田,调查作物的生长状况,对比绿色高效种植制度作物与非绿色高效种植制度的作物长势,对绿色高效种植作物的亩产量和年产量做好统计,并与往年非绿色种植模式的产物进行总结对比。队员们对绿色高效种植制度下的作物种植方法、种植种类、气候条件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业基础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库。根据调查得到的作物生长数据,整合农业基础数据库,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将其进行推广。
实践中,实践队员进入到农民家中,深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新技术应用情况以及农民们对未来农业发展、技术推广的一些希望和建议。调研结束后,实践服务团把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整理成数据,邀请专业老师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在山东以及其他地方盐碱地进行推广,得到当地村民的广泛支持。
专题培训,质量兴农
实践服务团召开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质量兴农培训会。课题指导老师前期对实践队员进行科学的实践技能培训,指导老师提前给各实践队员讲解实践基地基本情况,以及基地种植措施和所遇到的问题,并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色高效种植制度做出个人的见解,希望团队带着实践问题深入社会实践基地,在调研过程中找到解决方案。实践团队实地考察完之后,就调研过程中所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与指导老师相互交流、探讨,找到解决办法并形成一份宣讲报告,联系村委会成员组织村里的农户进行一场思想兴农宣讲,通过思想兴农,加强农民对新思想的了解,促进质量兴农,推动乡村振兴。
此次调研活动顺利结束,实践队员们支农调研汀罗镇多个村庄,实践了专业,了解了社会,深切感受了农业科技发展对现代农业带来的便利和学好现代农业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要的是,同学们使当地村民意识到绿色高效农业种植的重要性,使他们更加深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