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绿色农业”,就是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无公害,从而生产出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或有机食品。
而“生态农业”,则强调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前提,通过运用种养循环、农地轮作、良种培育等生态原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产出更优质健康的农产品。
“高效农业”强调的是农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通过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
可以说,这三个目标要求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都以保护农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为导向,其最终目的都指向提升农业效益,富裕农村农民。
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是大势所趋。
智慧农业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信息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工艺及农产品加工、流通、交易、消费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物,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产业链的“生态融合”和“基因重组”。
//实现绿色化,推动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智慧农业作为集保护生态、发展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对农业精细化生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即保护好青山绿水,又实现产品绿色安全优质。
借助互联网及二维码等技术,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
利用卫星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精细获取土壤、墒情、水文等农业资源信息,匹配农业资源调度专家系统,实现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科学决策,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实现生态化,保障资源节约、产品安全
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对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实施精确化操作,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保障资源节约又避免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实施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生产产品的标准化,保障产品安全。生产环境标准化是指通过智能化设备对土壤、大气环境、水环境状况实时动态监控,使之符合农业生产环境标准;生产过程标准化是指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照一定技术经济标准和规范要求通过智能化设备进行生产,保障农产品品质统一;生产产品标准化是指通过智能化设备实时精准地检测农产品品质,保障最终农产品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实现高效化,提高农业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
云计算、农业大数据让农业经营者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等等,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通过智能设施合理安排用工用时用地,减少劳动和土地使用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农业科学绿色发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等技术和种养工艺,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可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于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实现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通过数字化测控,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保障资源节约又避免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彻底改变粗放经营、竞争力不强、资源利用率低等传统农业面临的难题。
综上所述,发展智慧农业可形成通过科技技术对农业生产对象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有助于农作物高效、绿色生长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保持生态环境。例如,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更加详细地掌握天气环境变化、市场供需信息、高新农业技术等,进而科学、合理的制定农作物整体种植计划,同时对由客观因素造成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进行有效预防与规避,提升整体种植效益。